扩大与台湾有关的旅游业促进两岸交流_台湾旅游业论文

扩大与台湾有关的旅游业促进两岸交流_台湾旅游业论文

拓展涉台旅游促进两岸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促进两岸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涉台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全省开拓境外旅游资源的一朵奇葩,在促进两岸交往中也起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随着两岸直航的逐步实现,以及福建省旅游资源独特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涉台旅游在两岸交往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涉台旅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提到拓展闽台旅游业,目前台湾当局尚未开放祖国大陆同胞入岛旅游,因此值得重点探讨的是拓展台胞来闽旅游问题。

福建省涉台旅游业是在国家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而发展起来的。回顾国民党逃台后的最初30年间,两岸同胞被人为分离,天各一方,来往断绝,音讯全无,何论旅游。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情真意切地呼吁台湾当局通过谈判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实现祖国统一,并主动采取多种措施缓和两岸紧张气氛,得到了台湾各界的热烈拥护,才使两岸隔绝的藩蓠得以逐步冲破,台湾同胞来闽旅游才得以逐步实现。据统计,自1979年至1996年底台胞来闽探亲旅游人数约250万人次,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冲破阻隔时期。我《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出于“汉贼不两立”的心态,迟迟不给积极回应。一些台湾同胞只得借出海打渔或出岛经商机会,冒着身家性命危险私渡前来祖国大陆探亲访友,间或就近参观旅游。他们来去匆匆,成行者为数甚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每年仅几百人至上千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峡气氛日趋祥和,台湾同胞从海上前来登岸探亲旅游的明显增多。1985年8600人次,1986年8700人次,但分别仅占当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总数的约3%。二是旅游高潮时期。经过两岸同胞“八年抗争”,台湾当局不得不于1987年11月2日宣布有限开放(“三亲等”以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隔绝的闸门终于开启,台湾同胞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络绎于途,或组成数十上百人团组,如潮水般涌向祖国大陆,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探亲潮”。他们在探亲之余免不了一览久违了的祖国锦绣河山,从而勃然兴起了台胞赴大陆旅游观光热。在此期间,来闽台胞逐年大幅增长,1987年仅1.5万人次,1988年猛增至18.18万人次,1989年受“千岛湖事件”影响增幅较小,但也达到20.95万人次,高峰期的1990年达到36.28万人次,占当年来闽境外旅游者总数的一半以上。三是稳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地区的不断扩大,台胞来祖国大陆旅游也逐步由南方沿海延伸至内地北方,台胞来闽旅游人次相对有所减少。1994年以来,每年都稳定在26—27万人次左右,约占当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十余年来的事实证明,涉台旅游接待工作是最生动、最实际、最大量的对台交往工作,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通过组织旅游,让广大台胞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祖国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每每使他们激动赞叹不已,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祖国归属感,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许多台胞带着重重疑虑而来,经过一次旅游,满载兴奋喜悦而归,这就是活生生的效果。从社会效益看,许多台胞有意借旅游,寻找商机,加上旅游部门在接待过程中有意识地介绍投资环境,往往使他们在旅游考察中择定了投资项目。我省的不少台资企业就是台胞通过旅游萌动投资欲望而兴建起来的。从经济上看,由于来闽台胞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日本、美国及西欧等外国旅游者,所以台胞来闽旅游业务的开展,使福建增加了可观的旅游外汇收入。由此可见,做好台胞旅游接待工作,决不只是单纯拓展旅游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对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台湾同胞之所以钟情于来闽旅游,是因为八闽大地对于台胞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在拓展台胞旅游方面福建较祖国大陆兄弟省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亲缘优势。闽台两省同胞历来血缘相亲。祖国大陆向台湾移民最早最多的是福建人。福建是台湾地区人民的主要祖籍地。台湾省居民中多数是闽人苗裔。据1926年调查,台湾共有汉族居民365.1万人,其中属闽籍者约310余万人,占83%。解放前夕,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在福建沿海招兵抓丁,带走了成千上万福建老百姓;解放后,东山岛等地遭受国民党的袭扰,被抓丁去台湾的也很多;加上台湾光复后去台经商就读谋生的福建人,共约10万人。此外,在去台的外省籍人员中还有难以胜数的人与福建有亲属关系。他们经过二至三代繁衍,至今已不下50万人。这些人构成了台胞来闽探亲旅游寻根祭祖的基本客源。

二是区位优势。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台湾海峡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相联的纽带。福建与台湾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厦门至高雄165海里,厦门至基隆也仅222海里。由于闽台隔海相邻,相距最近,福建便自然成为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闽台之间的经贸文化交往也自然特别密切。以贸易为例,隋代以降,截至清末,闽台贸易往来几未间断。日本占据台湾期间,闽台贸易虽因日本统治者的操纵而受到控制,但民间贸易仍盛极一时。国民党逃台后,尽管闽台贸易中断30余年,但是一俟两岸交系稍有缓和,海上民间易货贸易、文化往来即随之恢复,其他经济文化往来也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交往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必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未来一旦两岸实现海上或空中直航,台胞来闽旅游势必更加方便,预示着福建旅游业在拓展台湾客源方面具有宝贵的机遇。

三是资源优势。福建与赣、浙、奥三省交界,群山连绵、林海广袤、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奇水秀、四季常青,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加上奇花异木,珍馐佳肴以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使福建成为一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省份。更为独特的是,福建旅游资源中具有许许多多与台湾同胞汲汲相关的旅游景点,如海上守护神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墓庙史迹、以及南安郑成功故里和陵墓、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宁化石壁村客家祖祠、上杭李氏大宗祠、连江青芝山的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藏骨塔等等,都是台胞来闽旅游常去之处。这些“独此一家”的景观为我省吸引台胞旅游凭添了强大的吸引力。

四是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着眼于加快福建经济发展和对台工作需要,不断赋予我省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先是将我省列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使我省成为祖国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接着又陆续批准设立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4个台商投资区、2个保税区和1个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加上地方筹建的一系列投资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等,使我省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尤其在吸收台资方面,中央又赋予“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特殊优惠政策,为台商来闽投资某些产业创造了“网开一面”的优先条件。几年来,台(港)商先后投资在闽设立了东山“百亿新城”旅游度假区、石狮“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长乐“奥林匹克体育城”,以及若干个上档次的高尔夫球场和众多其他配套的游乐设施。这些旅游设施的兴建和完善,为我省进一步拓展涉台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未来台商投资内地山区兴建旅游设施提供了借鉴。

以上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无疑为我省接待台胞来闽旅游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前景看好。然而也毋庸讳言,我省在拓展台胞旅游客源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比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开发不足,许多景观还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与兄弟省市许多国家级甚至世界级著名旅游景观相比,我省的台胞旅游市场面临着激烈竞争;在旅游服务方面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等等。面对这种形势,我省应如何进一步拓展涉台旅游业,需引起各方重视。

首先,应把开展涉台旅游业与发展两岸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自觉的。我们知道,目前的涉台旅游业仍然是在台湾当局拒绝直接“三通”、对我持敌视政策下进行的。在两岸人为隔绝的年代里,受台湾当局长期的反动和不实宣传的影响,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实情知之甚少,乃至难免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隔阂、错觉或偏见。因此,台湾同胞前来探亲旅游、寻根访祖,我们格外需要做好接待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待台湾游客实际上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极好机会,是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一环。我们的接待工作应该做到,让广大台胞一踏上祖国大陆,就亲切地感到“人人送温暖,处处有亲人”,接待中应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祖国大陆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逐步沟通感情,增进了解,消除疑虑,重叙骨肉情谊。那种把台湾游客视同于一般境外游客,或者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个别接待、导游人员对台胞肆意敲诈勒索、任意“宰客”的行为,更令人不堪容忍,应予坚决制止。为了在接待台湾游客中更好地执行和宣传对台方针政策,更有效地开展做台湾人民工作,更有利于促进两岸交往,实在有必要将涉台旅游切块交由专业旅行社专门经营管理,不宜一轰而上,全面开花,打敌仗。

第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涉台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台湾客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涉台旅游人员的特殊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一般的旅游业务,而且要政治强、品德好、知识广、作风正,还要懂得党的对台方针政策,掌握台湾基本知识,了解台胞基本心态、生活习惯。在做法上,应积极提供涉台旅游业务人员自觉学习、深刻领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还可以选调一些优秀的涉台工作干部充实旅游部门加以旅游业务培训作为骨干,还可对旅游从业人员经常广泛深入地进行涉台业务轮训,使广大旅游业务人员能适应涉台旅游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涉台旅游景点。目前,我省涉台旅游景点不少,但是多数景点规模不大、布局分散,接待服务设施不配套。可考虑选择一批能突出闽台渊源特点的景点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来闽台胞的特色旅游景观,如湄洲妈祖祖庙、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墓祠史迹、宁化石壁村客家文化博物馆、南安民族英雄郑成功故里和陵墓等。并建议我省尽快筹建一座闽台关系史陈列馆,将全省相关文物、古籍、照片、图表加以集中陈列,作为台胞来闽游览景观之一,也可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反分裂、反“台独”教育的课堂。

第四,积极筹备组织上岛旅游。古人言“有来有往,来而无往非礼也”,只有促使台湾当局开放祖国大陆同胞赴台旅游观光,才能实现两岸同胞双向旅游交往。尽管台湾当局最近也在酝酿逐步开放祖国大陆同胞赴台旅游,但是实际开放尚待时日。因为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出台总是比民众实际行动慢几拍,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未雨绸缪,作好必要的准备。诸如着手制订《关于组织赴台旅游的若干规定》;授权若干专业旅行社从事组织赴台旅游业务;做好与台湾相关部门沟通商谈的准备工作等。此外,在台湾当局开放措施未出台前,可与台湾某些有信誉的民间旅游机构或团体沟通,利用组织境外旅游的机会,开辟由第三地入岛旅游的路线,还可通过与台湾民间旅游机构达成协议,将来闽旅游的境外第三地游客团组引导入台观光,将入岛旅游的第三地游客团组引导来闽旅游,这样可为未来组织两岸双向旅游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福建省涉台旅游业必将迎来更明媚的春天,为促进两岸交往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扩大与台湾有关的旅游业促进两岸交流_台湾旅游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