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论文_李琼

李 琼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655000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激光眼底照相仪对亚临床期糖尿病患者实施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7月接受治疗的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N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实施mf-ERG检测、觉对比敏感度测试、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NPDR组患者眼底检查均可见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NDR组P1明显下降,N1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NDR组CS值处于高、中频段均下降显著(P<0.05);NPDR组CS值在全频段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亚临床期糖尿病是实施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对患者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中图分类号】R7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244-0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因缺乏明显性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断中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在形态学改变实施有效治疗措施对基本控制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主要探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1名健康人员作为研究的对照组。性别:男13例,女18例;年龄:31-60岁,平均(42.1±2.4)岁;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1例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作为NDR组。患者性别:男16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3.1±3.1)岁;病程:4-13年,平均(6.5±2.1)年;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的NPDR组。患者性别:男18例,女13例;年龄:33-59岁,平均(43.5±2.8)岁;病程:5-15年,平均(7.8±2.5)年。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上,3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首先应用激光眼底照相仪对患者实施眼底检查。该仪器有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内置8M像素的CCD相机,可获取清晰、自然的眼底照,可提供高品质眼底图像彩照、无赤光、ICG、FFA、自发荧光灯诸多中成像模式可选小瞳孔成像,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瞳孔无规则性的患者。该种仪器的成像为一体化机身设计,同时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备份和分析。通常检查获取患者眼底病变情况,然后在对患者还是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觉对比敏感度测试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主要对各组波形第一个正波(P1)及负波(N1)的潜伏期、反应密度进行测量;觉对比敏感度测试频率分别为1.5、3.0、6.0、12.0、18.0c/d,并将3组测试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彩色多普勒检测内容主要为舒张末期速度(EDV)、收缩期峰速度(PSV)、阻力指数(RI)。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较行SNK-q法,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眼底检查结果

NPDR组患者眼底检查结果均显示存在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部分患者带黄白色的蜡样硬性渗出斑,通透性增大,有血液成分逸出。

2.2mf-ERG检测结果

P1波反应密度在环1、2、3时,NDR组显著少于对照组,NPDR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NPDR组在环3的P1波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NPDR组在环3、4处时的N1波反应密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NDR组在环1、2、3环时的N1波潜伏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2.3视觉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在CS比较上,NDR组中高频下降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NPDR组在全频段的下降程度比较均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3组觉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比较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引发的诸多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为糖尿病患者一种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为一种严重性眼病,可导致患者失明。早诊断、早治疗对DR控制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眼底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总是最早出现并比较确切的视网膜病变的体征。带黄白色的蜡样硬性渗出斑,说明血管系统功能异常。而白色软性渗出则表示微循环重度紊乱,血管破坏严重。随着病情的进展,在这个阶段上并发多处局灶性或广泛的视网膜无灌注,预示不久将出现新生血管。从发生新生血管开始,即进入增殖期,说明视网膜循环对组织缺氧已不能代偿。应用mf-ERC、CS、彩色多普勒为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过程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检查技术和手段。联合应用该几种检测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变化、血流变化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所得结果表明在DR发生之前,mf-ERC和CS的变化情况均已经出现异常。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其CRA血流动态指标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个研究结果可知,出现DR之前,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加强视功能局部变化观察,同时也联合应用多种敏感性较高且无创的技术和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全面了解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继而促进临床诊断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照阳.两种方法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12(05):141-142.

[2]吴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影诊断与激光治疗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4,01(24):362-363.

论文作者:李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研究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论文_李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