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摘要:人工湿地的生态营建可有效改善城市内过于单一化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产生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大量研究的视点着重于湿地的生态方面,而对人工湿地的环境设计尤其是环境色彩设计方面的探讨似乎还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人工湿地环境色彩设计语言的方法,对当下人工湿地的设计与营建提供参考意义,以实现湿地环境的艺术性与生态性并重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湿地 人工湿地 色彩设计 设计语言
引言:
伴随着我国重视和恢复重建湿地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不再是电视画面中的似海非海、似河非河、似湖非湖、似陆非陆的人迹罕至的唯美景象。无论是跨越一条河流还是穿越一片麦田,或是湖泊荡舟,湿地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无处不在的为世间生灵默默地做着贡献。由于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极其严重的挑战,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生态营建可有效改善城市内过于单一化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产生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大量研究的视点着重于湿地的生态方面,而对人工湿地的环境设计尤其是环境色彩设计方面的探讨似乎还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人工湿地环境色彩设计语言的方法,以实现湿地环境的艺术性与生态性并重的设计之路。
一、人工湿地的色彩认识
诗人泰戈尔说过“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色彩语言是世界性的,因为它所抒发的情感是人类互通的,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感受”[[[] [美]卡洛淋•M•布鲁墨,张功矜译:《视觉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它又是极其个人的,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的确又是个人最内向的心情。
湿地是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湿地中的一切形象在人们的视觉重都是以色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因为在各种语言中,色彩语言是最敏感和最富有表情的。人工湿地的色彩语言中大多取自于自然,因此在色彩组合上所受的限制很大,不可能像绘画、雕塑那样自由地运用色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由于大多来源于自然,因此这也让我们率先拥有了自然美,这时,色彩之间的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湿地环境设计时,通过精炼、提取、抽象,实现环境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升华至色彩组合的艺术美。
二、人工湿地色彩的分类和组合
根据人工湿地环境的特点,本文将人工湿地环境的色彩分为三类,即自然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图2-1)
(1)人工湿地环境的自然色彩
植物的干、叶、花的颜色都在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而且每种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变化规律。春季百花盛开,人工湿地中的花卉也争奇斗艳,紫色的鸢尾、黄色的水芹、红色的水生美人蕉等,把人工湿地装扮成花的海洋。夏季林木葱翠,芦苇茂盛,人工湿地中的基本色彩为绿色,而当季盛开的荷花、睡莲等又为湿地加入了鲜活而跃动的色彩。到秋天时,水杉、落叶松等开始落叶,一些岸际植物的叶片开始转黄转红、黄绿相间的树木倒影在水面上,演绎秋天华美的色彩。冬天,动植物都进入蛰伏期,芦苇枯黄、岸际植物也落光了树叶,下过薄薄的一层雪,此时的湿地肃穆、静谧,犹如一幅的水墨山水,别有一番动人景象。这就是人工湿地中展示出的自然色彩语言的美(图2-2)。
(2)人工湿地环境的人工色彩
植物的色彩在人工湿地环境中所占的比例大,非生物色彩与人工色彩点缀其间,自然色彩虽然易变,但也是有规律可循,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人工色彩,达到与自然色彩的协调。在人工湿地的建造中,使用砖、石、麻、藤、陶、瓦等等,古朴的材质色彩与大自然的生物之美协调地表达环境的亲切和宜人,采用现代化的则能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构成另外一种矛盾中对立而统一的效果。
(3)人工湿地环境的人文色彩
湿地中特有的动植物和水文条件,展现的是朴实无华、自然灵气的生物之美,。与当地的文化底蕴相接合,沉淀出人工湿地特有的气质,体现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属于人工湿地环境设计的人文色彩。人文要素包括社会风俗、习惯、劳动、生活、文化特色等。
如果说人工色彩是人工湿地环境中体现出“人工”的物理色彩,那么人文色彩则是从文化和精神的层面对“人工”二字进行诠释。人文属于人类文明的范畴,确切地说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土壤中培育出的城市文明,它包含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的认定和历史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用城市文明中提炼出的色彩印象,对人工湿地环境进行装点,是现代城市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含蓄延伸,也是将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益结合的最好办法。
(4)人工湿地环境的色彩组合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同时,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比如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不易变更。色彩心理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色彩观念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赏了某些色彩,神经通路在大脑皮层上日益加深,便形成了牢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而造成的,这种审美无惊奇感,但习惯欣赏的东西是从内心欢迎的,故而产生愉快的感情”[[[] 郭廉夫、张继华著:《色彩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7页。]]。
另一方面,在色彩的组合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人们对色彩变化、对比色的需求,以达到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
所以,在考虑人工湿地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同时,注意时代审美倾向色彩的运用。
三、人工湿地环境中色彩设计语言表达
1. 类似色组合的表达
色轮上九十度以内的色彩相互组合,这些色彩在明度、纯度上有所变化。如环境中树木和草坪,不同种树木的不同纯度、明度的绿色组合就属于类似色的组合。这种色彩组合较素静、柔和,但易造成单调感。
2. 对比色组合的表达
色轮上相距一百二十度的色彩组合形成对比色的组合。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种色彩组合给人的感觉鲜明、强烈,往往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也要防止过分强烈,造成跳跃、不统一感。
一般认为,类似色的组合由于其调和性,形成的视觉效果易于被人接受,但这种色彩组合只能维持一般的适应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由于色彩组合的生动性、吸引力减少的原因。我们的眼睛有不断要求全光谱的视觉生理需求,有补色关系的两种色彩,在眼睛内可以达到安定平衡状态,这也就是眼睛会产生视觉残像的原因,所以,除了类似色的组合,还应注意对比色的应用,如运用色彩有张力且与环境形成对比的装置艺术等手段(图3-1)。
人工湿地环境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可形成类似色的配合;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之间也可形成类似色的组合。同时,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搭配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些类似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只能有目的的加以利用。
此外,在人工湿地环境的色彩组合时,还应考虑到:
(1)色彩与地域:人工湿地的选址在炎热地区,宜多采用白色、浅淡色、偏绿的冷色,凉爽而舒适;相反,在寒冷地区,宜多用暖色,如偏红、偏黄等,或者在中性色系中设局部暖色,增加温暖感。
(2)主调与配调:设计色彩组合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 “五彩彰陈,举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说明色彩应有主次之分,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
(3)灰色与偏灰:利用带有某种色彩倾向的灰色,如蓝灰、米灰等色,易于与其它色彩组合,并辅助鲜明色彩,烘托主题。在人工湿地环境中宜做调和色使用,如万花丛中的肃静小亭。这种灰色以其幽静、温柔的精神特性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
色彩是人工湿地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中很直观的因素。它可以增加环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环境造型中最容易让人感动的设计要素。
结语:
人工湿地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体系,其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建成,他们大大小小的分布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本文试图对人工湿地的色彩设计做出分析和提出建议,希望在具体的实践中能提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卡洛淋•M•布鲁墨,张功矜译:《视觉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郭廉夫、张继华著:《色彩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陆健建. 另一种选择:人工湿地. 中国国家地理 ,2003(5)
[4]陆健建,何文珊,童春富等. 湿地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艺术视觉心理学. 腾守尧 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美)J.O.西蒙兹. 景园建筑学. 王济昌译,1982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色彩论文; 湿地论文; 组合论文; 环境论文; 比色论文; 自然论文; 视觉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