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育”的主题_信息化教育论文

论“信息化教育”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揭示了世界与教育的本质

(一)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大至天体的太阳、月亮,小至物质的分子、原子,都是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但一旦对事物有了一个本质的认识,对建立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的产业,都会有一个新的飞跃。对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的认识,也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信息”的含义是什么呢?“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意思是指解释、陈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信息的含义也不断在改变与发展。现在,人们所说的“信息”已成为一个包含内容很丰富、意义很深刻的概念。当前,人们对信息含义的理解,有下面几种不同的认识:

1.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信息”,往往是指一般的消息和情况;在一些字典中所解释的信息含义,其范围稍为广些,如《韦氏字典》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综合这些见解,信息有以下三层含义:

(1)信息是一种传播的消息;

(2)信息是一种能加以运算、加工处理的数据符号;

(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2.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商侬和维纳在研究通信系统中的信息问题时认识到,为了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储存、处理和变换的规律,需要建立一种完整描述和测量信息的方法。研究的结果出版了专著《通信的数学理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信息理论,这就是商侬信息论。在信息论中,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从这个定义出发,利用概率的方法,解决了信息定量测量和信息传输的重大问题,建立了一门划时代的新兴信息科学。由此可见,一种对信息的认识和定义,它的影响与作用是多么重要。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从信息的本质上去探讨,信息论创始人之一维纳曾指出:“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总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于是人们就去探讨,人类从外界摄取与交换的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的东西是什么?这种东西就是外部世界各种事物的状态与规律的描述。因此,在本质上看,“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这个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

(1)信息不同于物质,但与物质又有密切的联系;

(2)信息不同于能量,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3)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信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1.世界由物质、能量与信息三要素构成

信息的本质定义,使我们认识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世界上的第三种东西。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本质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

过去认识世界是物质的、能量的,因此,发展了物质的、能量的产业,掀起了多次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的物质文明与进步。信息也是世界组成的重要因素,这一新认识使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与信息时代。

2.信息产业是社会的重要资源

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形成一股庞大的信息产业。

为什么信息能成为一种资源,甚至形成产业?因为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如果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还不够了解,对其缺乏必要的认识,那么对该事物的认识就具有不确定性。当人们获得了该事物的有关信息后,知识就会增多,对该事物的认识就由不确定性转向确定。因此我们说,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2)信息是可以传输和存储的

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物质载体从一个地方传送至另一个地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送的载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报纸、杂志、书刊、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的出现和利用,都是为了把信息传输得更多、更远、更广、更快。

信息不仅可以传输,而且也可以存储,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形态呈现的信息,可以存储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上。

(3)信息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的

存储的信息,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并且通过大脑和计算机进行加工和变换它的形态。

(4)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组织生产、商品流通以及人民生活,都需要及时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可以促进早出、多出科研成果,信息可以提高生产的水平与效率,信息可以使商品合理流通,使人民生活获得更多自由与方便。总之,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资源。

信息作为一种产品和商品,出售之后并没有失去,而是形成出售者与购置者共享信息的局面。因此,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信息基于以上特征,在当今社会已形成一种重要的信息产业,从而使社会进入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世界的信息本质。

(三)信息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质的活动就是教育。”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人们获取信息并经过信息加工则可以转化为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育也可表述为,教育就是人们获取信息并经过信息加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教育是人类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的一种信息活动。

过去,对教育的本质存在各种说法,如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个人本位说、社会本位说、文化本位说等等。从这些本质认识出发,建立起来的教育学,仅仅是一些较肤浅的经验总结。

现在,信息的本质定义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一种信息的活动。从此,建立了一门人类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从而使人们获得知识技能与道德观念的科学性的教育科学。

人类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有:婴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幼儿在长辈教育下认识身边世界的事物以及学会说话(通过说话去传送和接受语言信息的活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课程有语文课(掌握用文字的阅读能力去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算术课(掌握信息加工能力)、自然常识课(学习一般自然界的事物信息);进入中学阶段,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课程(进一步学习自然界的事物信息);到了大学阶段,进入某一专业学科学习阶段,掌握该学科专业的事物信息;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大中小学都增设了一门“信息技术”课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计算机与网络中获取事物信息)。从上可见,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就是使人们能学习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多去获取事物的信息,通过信息加工转换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

用信息去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从经验型进入科学化的一种变革,从而使教育科学进入科学化发展的时代。

二、信息教育科学

信息教育科学就是一门用信息去阐述教育本质的科学,是一门信息科学(信息理论)与教育科学交叉的新兴教育科学。它的内容体系正在建立与发展中。近年来已发表的专著有:张铁明的《教学信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孙绍荣的《教育信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查有梁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南国农、李运林的《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信息与教育的关系。但总的来说,仍缺乏深入与系统,我认为信息教育科学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用信息去阐述教育本质的信息教育理论。

(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信息活动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转化为知识与能力的活动。

1.获取信息

(1)通过感官获取信息

人类通过自身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去感知周围世界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从而获取事物的信息。

(2)媒体是人体感官的延伸

人类感官获取事物信息,受到时空的限制,媒体是信息的载体,通过媒体去获取事物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更方便去获取事物信息。所以说,媒体是人体感官的延伸。

(3)获取信息的类型

人类学习可以从实际事物中获取信息,也可以从载有事物信息的媒体中获取信息。我们知道载有信息的媒体,可以是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和符号信息体。而在学习中常用的是机器信息体和符号信息体,因此人们在学习中获取信息的类型有:①实际事物信息;②机器信息;③符号信息。

上述三种类型信息与戴尔的经验之塔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①实际事物信息,包括戴尔的经验之塔底层“做的经验”中的“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演戏”获得的信息以及“观察的经验”中的“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和“参观展览”等获取的信息。

②机器信息,包括经验之塔中层的从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视、电影以及计算机等机器信息体获取的信息。

③符号信息,包括经验之塔顶层的目视符号和言语符号信息体中获取的信息。

(4)获取信息的能力

人们通过感官从实物或媒体中获取信息,还得具备一定能力,如从实物中获取信息与实物相互作用时,需要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与观察能力;从符号媒体中获取信息,要具备识别能力与阅读能力;从机器媒体中获取信息,要有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视语文课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能从众多符号媒体(书本)中去获取信息。近年,随着信息化媒体的发展,在中小学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以便于从机器信息体,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媒体中去获取信息。

2.加工信息

知识学习活动,获取信息后,还得进行信息加工才能转化为知识与能力。知识学习的过程,教育家们做过许多描述,比如夸美纽斯提出“从观察到理解、论证,从感知事物到文字、概念”,凯洛夫提出“需要经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等等。

图1 常用的信息加工模型

许多学者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建立了信息加工的模型,去解析知识学习的过程。图1是人们常用的信息加工模型。

上世纪80年代,加涅提出了一个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见图2),已在很多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中被引用。

图2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然而大脑的奥秘仍未被人们全面掌握,人工智能是模拟人脑的机制与功能,赋予机器思维能力的科学。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大脑的机制与功能,揭示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本质,近年来这一领域已获得许多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将大大加速教育信息获取、加工与利用的科学化进程,为信息教育科学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二)教育是塑造人类信息体

1.信息体

在“论信息化教育”一文中,介绍了信息的载体(简称信息体),有三大类: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载体,一般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即载体的物质部分;二是软件,即在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即信息部分。比如,自然信息体,自然界事物中树木是硬件——载体,树木年轮痕迹是天气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如机器信息体,人工制造的机器,照相机与胶片、磁盘等是硬件,在照片上呈现出来的图像痕迹就是事物的信息。人类信息体又如何呢?

2.人类信息体

人类信息体的硬件部分,是人类肌体,特别是大脑的生理结构,软件应该是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由于至今我们对大脑的奥妙尚未全部掌握,那么软件结构的痕迹如何呢?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的“白板论”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在它上面原来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才在这块白板上留下印迹。另一种与“白板论”持不同观点的“模式论”,认为思维是有模式的。人工智能研究结果说明,认识的结构痕迹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总之,人类信息体的软件部分,被认为是大脑的知识结构。

研究表明,大脑是一个进化系统,大脑的生理结构(硬件),进行着生物学上的进化,现代人脑平均重量还在不断增长。大脑的知识结构(软件),按照不同于生物进化的新的进化方式进化。它是通过后天的教育途径,从书本中获取前人的信息知识,从实践中直接获取事物的新信息知识,进而形成自身的信息知识结构,即通过教育去塑造人类的知识信息体。

3.教育塑造了人类信息体

教育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三大教育系统作用下,通过人的自身努力学习,塑造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称为信息的素养,包括了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的知识类型。

(1)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

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能力。传统的信息技术有语言和文字,现代的信息技术有电子视听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媒体。

①语言能力的塑造

人的语言能力塑造在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基本形成。从婴儿开始,家庭长者指导他(她)认识事物,给事物命名,然后能用语言称呼周围的人与事物,能用语言去沟通。

②文字能力的塑造

人的文字能力塑造是在学校教育中基本完成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了“语文”课,学习认字、写字、造句、作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能力是学校教育中花最大力量去培养塑造的一种能力。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十多年,每学期都开设有课时数最多的“语文”课程。

③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信息时代,人们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从机器信息体中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沟通和进行信息加工。所以近年大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去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④塑造信息技术能力均衡发展人才

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大多语言与文字能力很强,但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却不如年青人。也有一些年青人,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强,但文字书写的能力却慢慢丧失了。我们主张,青年人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应该是全面均衡发展。见图3。

图3 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类型

(2)信息知识的塑造

①社会实践对信息知识塑造起重大作用

婴儿首先是通过接触人类社会事物的信息而成长为人(会站立、行走,会说话)。曾有媒体报道,刚出生的婴儿被狼衔到山洞里,由狼群喂养长大,结果,只能像狼一样不能直立行走,只会号叫,像狼一样吃东西。充分说明,人类最早的知识学习,是婴儿首先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事物的信息,使自己成为人。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人类社会环境对人类信息知识的形成有多么重要。

我们填写履历表,除了学历栏目,还有经历。经历也就是人的实践工作,它在形成人类信息知识中不亚于学校的学习。

②学校教育塑造了专业人才

学校教育包括有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本科(4年)、硕士(2~3年)、博士(2~3年)等多层次的教育。按初中义务教育有9年,读完博士学位得用上20余年,人一生最宝贵的时光(6岁至将近30岁)都是在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按照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与加工信息活动中,将学生塑造为一个专业人才。比如塑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类信息体(见图4),或者是一专多能的人类信息体(见图5)。

图4 全面发展型人才

图5 一专多能型人才

上面列举了一些用信息论观点去研究教育本质、阐述教育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信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三)信息教育学应重视的研究领域

1.用信息论观点研究教育的本质

这是一个陌生的研究领域,所以本文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信息活动。孙绍荣在《教育信息理论》一书中说:“对于教育本质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人从原来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培养人的活动说’等圈子中走出来,开始从信息的观点来探讨了。”他还认为,“没有对教育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予以有效的揭示,从而导致教育学研究规律徘徊在具体教育活动层次上,难以形成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张铁明写了一本《教学信息论》,用信息观点阐述教育活动,教育家王屏山写了序,序中说这是一本定量研究教育的书。十多年过去了,这类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并不多见。所以,从信息观点去研究教育本质需要加强研究与实践。

2.用“获取信息”观点去指导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中,知识学习的“获取信息”,有三种类型:实际事物信息、机器信息和符号信息。由此,可以得出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性意见:

(1)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能从客观事物中直接获取事物信息,经过加工不但能转变成知识,而且从实践中能直接掌握技能,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要因为有了校园网,就可以取消原有的生物园、地理园、校办工厂、校办农场。现在大中小学都安排了军训活动和各类志愿者活动,已取得显著教育效果。在高等院校也应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安排专业实践,如华南师大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四年学习期间,几乎有一年的专业实践时间,他们连续六届取得了七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有五项是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活动。所以要从获取信息的观点出发,认真研究与总结实践教学的规律。

(2)要重视开发与利用机器信息体

机器信息体能将信息传得更远、更快、更广,从而能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3.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通过人工智能研究,进一步弄清人类大脑的结构与机制,去进一步探讨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机制与过程。

4.利用知识的信息加工原理去诠释传统的教育活动

孙绍荣在《教育信息理论》一书中,用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诠释了许多教育活动,如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灌输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试误与顿悟等等,我们还应该用信息加工去创新许多新型的教学活动与模式。

5.教育传播学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南国农、李运林等一批学者从信息传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编著出版了《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这一研究成果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胡钦太教授出版了《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但是,这类研究及成果还显得远远不够。

6.协同教育研究

图6 协同教育产生原理图

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些系统不是封闭的,系统的要素或信息相互渗透交叉时,会产生新的教育功能,称为协同教育(见图6)。协同教育是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新领域,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贯穿在人类的终身教育之中,它对塑造人类信息体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协同教育的研究。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次大的革命(见表1)。每次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文明和进步,也为教育带来了根本变革。

我们把近一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两次信息技术革命,即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统称为现代信息技术,因为这两次革命产生的时间很接近,两次产生的信息技术都在交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贮、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①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由于教育就是一种信息活动,所以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很快被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同样很快为教育所采用,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1.国外早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早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播音教育和视觉教育。

英国早在1923年便成立了“播音教育咨询委员会”,1924年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播音教育实验。播音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离开学校的成人为对象的成人播音教育;一类是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为对象的学校播音教育,在每日授课时间表内抽出一定时间接收播音教育节目。据1930年统计,接受学校播音教育的学校达到3500所之多。

同一时期,美国活跃地开展了应用无声电影的视觉教育。先后成立了“视觉教育全国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Visual Instruction,俄亥俄州,1920年)、“美国视觉教育协会”(The Visual Instruc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波士顿,1922年)、“全国教育协会视觉教育部”(Department of Visu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加利福尼亚州,1923年)等组织机构,研究视觉教育的应用与功能。1928年还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理论教科书,书名为《Visual Instruc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s》(学校中的视觉教育),该书详细介绍了在学校各门课程的视觉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放映器材的维修等内容。

2.我国早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1)播音教育

1928年起,在南京设立“中央广播无线电台”,邀请一批学者到电台作科普演讲。

1936年起,有组织、有计划开设了播音节目,并组织收听,同年教育部成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2)电影教育

1928年,上海柯达公司成立教学电影部,制作了一批各学科的无声教学影片,供学校使用。

1930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一批教学电影,如《驱灭蚊蝇》等。

1934年起,南京金陵大学开始拍摄有关地理、文物、农牧业等教学影片,至1943年已拍摄100多部。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6年7月,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统管教育电影工作。

图7 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

(3)电化教育

1936年,美国《学校生活杂志》中,把视听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当时国内译为“电化教育”,从此开始引进使用。

1936年7月,教育部在南京金陵大学内举办了“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正式使用了“电化教育”一词。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产生了播音教育、视觉教育、电化教育,甚至后来出现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教育。但这些都是一种静态的教育形态,它只是当时进行的一种教育事业。只有当这种事业,总结出规律上升为理论,或者用一种理论去指导这类事业,使之能将理论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规律,才能形成一门学科。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形成一门学科,都要经历理论化的过程。

1.国外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发展历程

图8 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建立历程

国外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以美国建立的教育技术学为最早和具有代表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借鉴了美国的理论模式。关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演变为一门学科的历程,何克抗教授在《教育技术学》一书中用了一个简图(见图8)说明从三方面发展,最后融合而成。三方面的发展都应用了相关的理论而形成自身的学科理论,如程序教学的S-R刺激—反应理论、教育传播的信息理论、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论等。三方面的发展都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即播音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这一发展轨迹相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已形成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学科领域。

日本坂元昂在1971年出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技术学》一书,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四大研究领域:视听教育技术学、信息科学的教育技术学、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人类工程学的教育技术学。可见他也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应用于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图9 《电化教育学》一书的电教理论建构图

2.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是“电化教育学”。我国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电化教育这件事,到了1936年才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又经历了半个世纪才基本建立了“电化教育”这门学科。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是1985年《电化教育学》(南国农主编)的出版发行,该书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图9是该书介绍的电化教育理论基础。图中可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以信息论为基础发展的传播理论是构成电教基本理论的中心层次理论。南国农后来用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和管理论)去阐明电化教育的基本理论,是一种高度的综合与概括。

图10 《电化教育导论》一书中借鉴美国教育技术的电化教育发展历程

电化教育学的建立与理论体系的形成,始终借鉴了美国的视听教育与教育技术。1986年,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有一个名为“电化教育发展历程”的框图(见图10)实际上是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当时希望我国的电化教育会按照这一历程发展,事实上也是以这一历程去发展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化教育引进或建立了教育传播学,《电化教育学》在第二版中,也增加了信息教育传播与教学设计的篇章。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学科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引进了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94定义”,结合我国的实际,编著出版了一批学科专业的专著与教材,使该学科与专业得到迅速发展。

四、信息化教育学科

(一)信息化教育事业

1.国外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很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行动计划,如美国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要求到2000年,全美每个图书馆都要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欧盟各国先后制订了各国学校教育信息化计划。如德国提出了3年内10000所学校联网的计划,丹麦提出了2000年实现全部中小学联网等等。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措施。

世界各国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的学习化社会,网络远程教育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热点。

2.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始终密切关注信息化的走势及其对教育变革的影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颁布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推广“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用一章谈“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创新网络教育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在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下,学校教育信息化做了如下工作: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开展培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全国范围启动100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带动全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园网系统建设—区域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网络远程教育方面,在中小学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学院,中学也开设了网络学校与网络课程,开拓了信息化教育的新领域。

(二)信息化教育学科建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科学史上,大体有这样一条规律,一项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会出现相应的一门学科,比如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出现了农业的相应学科;工业的发展,也有工业的相应学科;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出现了旅游的学科和专业。为什么呢?因为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去指导;一项事业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发展的规律,上升为理论,建立起与事业相关的学科。

教育信息化这一事业,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在近期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蓬勃发展的事业,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另外,信息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就构成了信息化教育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我国信息化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1.什么是信息化教育学科

(1)信息化教育学是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南国农说:“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可见,信息化教育学是电化教育学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祝智庭有一本新著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也体现了发展的含义。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发展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所以,当年以视听技术为主建立起来的电化教育学,发展到今天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化教育学”是理所当然的。

(2)信息化教育学是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

信息化教育学,既然用了“信息”一词,能否从“信息科学”去考虑?用了“信息化”一词能否从“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去界定?那就是说,信息科学的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应用于教育,产生了信息教育学等理论性教育学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产生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这两者之和我们统称为“信息化教育学科”(见图11)。

当前这类学科发展很快,名称也很多,到底用什么名称去归类与统称,如当前用“教育信息技术”去统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未能涵盖这里所有学科,用信息化教育学科去概括、涵盖也许会合适些。

图11 信息化教育学科发展框图

从当前信息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用上“信息化教育学科”会更有利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我国信息化教育学科的状况

(1)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应用于教育,产生的理论性教育学科方面,总的来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不足。其中引进的“教学设计”,在研究与应用中都比较好;教育传播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教育学的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用信息论研究教育本质,仍没有深入下去;协同教育理论、脑神经教育学科和人工智能等正在研究中,并都已取得较理想的成果。

(2)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产生的信息技术性教育科学方面,电化教育学已建成我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引进美国“ACET’94定义”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技术学(含现代教育技术),在拓宽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已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成为信息化教育学科的新标志。

(四)信息化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1.理论

建立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有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可以用别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但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没有理论指导和建立起自身的基本理论,还不能成为一门学科,只能是一种事业。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

2.继承

“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电化教育的新发展,因此,信息化教育学科,既要包括原来的电化教育学或教育技术学,还要在这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该学科,要在继承前辈的学科建设成果基础上去发展。

3.引进

引进国外该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可以加快我国的学科建设。过去我们对“电化教育”的名称、教育技术的定义、视听教育的经验之塔理论、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等,都结合国情予以引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首先在美国、欧洲等国掀起,在这方面产生的理论与技术很多,如脑神经的学习科学、网络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等,都值得我们引进与借鉴。

4.创新

在信息化教育科学中,现在已建立起来的理论性或技术性学科门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还应该不断创新发展,比如用信息活动去阐述教育本质的理论还没有完整建立起来,协同教育学与脑神经学习科学都是信息化教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网络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技术等都是应该创新研究的方向。只有根据信息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把信息化教育学科建立成为一门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科学,为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5.融合

不同类型学科交叉能产生新的学科,同类学科融合能增强学科的功能。如信息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产生了信息教育学、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协同教育学等(见图11);教育传播学与协同教育融合,则相互扩大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学科功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产生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若与信息教育学融合为一门信息化教育学,则会成为一门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科学。将信息教育学科群与现代信息技术学科群组合成为信息化教育学科,它将可能发展为教育类的一级学科,对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建设起重大作用。

注释:

①宗占国.现代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8.

标签:;  ;  ;  ;  ;  ;  ;  ;  ;  ;  

论“信息化教育”的主题_信息化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