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招生改革方法,形成素质教育指导机制&我国部分省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积极探索招生改革方法,形成素质教育指导机制&我国部分省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积极探索招生改革办法,形成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全国部分省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积极探索论文,研讨会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考,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结业后的毕业考试和分流选拔考试对整个基础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考试之一。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牵系着千家万户,更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金秋十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部分试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省、市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研讨会,就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试点情况、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与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发挥好招生改革对基础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招生制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困扰基础教育且又久治不愈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治愈这个“顽症”?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思考、在探索……对招生考试这个“指挥棒”进行改革,便是人们探索的课题之一。

辽宁省是全国率先试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省,14个地市中,已有12个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认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多年来,基础教育形成了一个“怪圈”——“应试教育”,其特点就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从而导致了基础教育的诸多弊端。实行小学升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后,把小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给小学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高中招生实行的仍是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按分择优录取的办法,在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左右下,初中教育仍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弊端之一是单纯按考试分数招生,强化了初中的“片追”倾向,对初中办学产生误导。为追求考入重点高中的人数,许多学校围绕着“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考什么、教什么”,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活动课;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忽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使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落实。弊端之二是干扰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与家长以升学率多少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择校热”愈演愈烈,导致有的学校班级增多,班额爆满;有的学校生源不足,人心不稳,一些地方薄弱学校越来越弱。弊端之三是不利于调动所有高中校办学的积极性。由于好学生过分集中在重点高中,使得一般高中生源萎缩,影响了高中教育的发展。因此,正如小学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得益于初中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样,下决心对高中招生、考试办法进行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山东省诸城市教委的同志认为,中考招生办法对广大中小学校办学和中小学生成长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考试选拔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办学指导思想上,不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二是办学体制上,不适应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效益之间缺乏直接联系,不利于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三是不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考生出去的人多,回来的人少,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分不去、留不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中考招生办法,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整体性评价、考核机制,启动教育自身的内部活力,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招生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做法和措施

中考招生这个“指挥棒”怎么改?是一个全社会都十分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稍有不慎,便会引来各方面的非议。研讨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招生制度的改革,应着眼于对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应坚持“六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即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变激烈的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竞争;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良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薄弱初中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有利于保证高中招生的生源质量;有利于增强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积极、稳妥地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试点,是有益的,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所必须的。

改革中考(高中)招生制度的做法,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有的是就整个中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如山东的招远、诸城等市;有的是仅就高中招生进行改革,如辽宁省。在这项改革中,山东的招远市、辽宁的营口市起步较早,已进行了近10年的探索;牡丹江市、大连市、辽阳市、山东的诸城市、浙江的龙游县等十几个市、县也先后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试点。他们的改革举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山东省招远市高中学段招生制度的改革起始于1987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对各乡镇、学校的全面考核评估为前题,把评估成绩与高中学段的招生挂钩,逐步引导初中学校走出“片追”的死胡同,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分为四步:(1)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2)健全评估机构,严格实施评估。(3)依据评估成绩,分配招生名额。(4)举行统一考试,按各乡镇所分招生数量择优录取。

这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评估,其难点也是评估——即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怎样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权重?改革过程中,他们根据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评估内容分为:对乡镇教育的评估,分“办学基础”和“办学水平”两部分。办学基础评估包括校舍建设、内部设施配套、乡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师资建设四个方面,办学水平评估主要看乡镇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思想、依法治教、依法管校状况、整体办学效益等;对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估,包括教育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后勤工作、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等;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评估;对班级工作的评估;对学生个体素质水平的评估等五个方面。通过不断优化评估标准和权重,以此为导向,引导乡、镇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引导中小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前,这项改革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辽宁省营口市的高中招生改革于1988年开始。其主要做法是逐年减少按分择优录取“统招生”的比例,在对初中各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70%左右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校,限定最低录取控制线,实行“分校定额择优”。这一改革,意味着重点高中招生的大门向所有学校敞开,再没有被“剃光头”的学校;也意味着在招生名额分配上给薄弱初中以优惠政策,对于缓解和抑制择校,加强薄弱初中建设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这一改革举措会不会影响高中生源的质量?能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呢?研讨中,与会代表结合各自所在地、市(县)的改革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得失,一致认为,限定最低录取分数线,择优的基本原则没有变,所改变的只是从原来的单纯择优变为招生指标到校,按校划线择优,激活了各初中校自身的办学活力,不会影响高中招生的质量。招生制度改革这样敏感的问题,当然会遇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也不可避免地会招致某些人的非议,但只要把握好“分校定额择优”的比例,使之符合广大学生、家长的利益,不超出群众的心理负荷能力,有利于引导学校变单纯的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就一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大连市采取考试改革与招生改革“双管齐下”的做法,他们首先对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减少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设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和外语的口试加试等,在此基础上把重点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分到各初中,分校划线择优录取。同时还明确规定,这部分指标只能用于录取本学区的学生,对于跨学区择校就读的学生,取消其享受“定向分配生”待遇资格。随着这项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薄弱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大量的择校生纷纷要求转回本学区就读,昔日各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变成为办学水平的平等竞争,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积极探索,深化改革

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各地试行中考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改革举措对于促进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标准;对于增强薄弱初中的办学活力,调动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对于促进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创出更多的合格加特色学校;对于促使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勿庸置疑,这项改革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改进并逐步加以完善。与会代表认为,试行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目的在于为促进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更快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寻找一个突破口,作为一种改革尝试,不要搞一个模式、“一刀切”,不能盲目推进,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认真研究大中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农村的不同特点,分别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稳步推进。

标签:;  

积极探索招生改革方法,形成素质教育指导机制&我国部分省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讨会综述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