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论文

互联网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论文

互联网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

舒钰洪 王丽霞 杨 楠 冯小芮 杨 琪 康 超*

(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内江 610000)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道德失范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厘清了道德失范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剖析并总结了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以及其原因,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政府等主体出发,积极探索解决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青少年 道德失范

1 概念界定

“失范”是迪尔凯姆引入社会学的概念,其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失范”是指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在名著《自杀论》中,迪尔凯姆用“失范”这一概念描述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1]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协调,人们缺乏对现有社会规范的广泛认同,社会规范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和效力,从而产生了“失范”。美国学者迈克埃威基于心理学角度,认为“失范”是“个人对社会依附感的断裂”。[2]

为了保证语料标注的质量,两位标注者同时对语料库进行标注,目的是进行标注结果的一致性检测.本工作采用Passoneau[15]提出的语料库指代标注可靠性计算方法,并根据Krippendorff[16]的alpha系数来表示两位标注者标注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该方法通过一个距离度量来表示指代链之间的相似度,然后通过alpha系数计算指代链之间的相似度距离来表示不同标注者标注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综上,我们可以将道德失范定义基本道德规范与价值累积的矛盾、冲突造成传统的道德规范机制与现实发生脱节,社会道德规范被居于被动地位,相应的权威和效力不断弱化甚至丧失,进而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生偏离,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失范”。

2 青少年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2.1 人格障碍倾向明显

青少年对抗性、攻击性、表演性、反社会等人格障碍倾向明显。根据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归属、审美、自我实现的萌发和需求阶段,其自我意识、逻辑思维、个人情感等发展迅速,但由于自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不足,常常陷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矛盾心理状态,出现角色混乱。理想与现实的分裂、矛盾、不稳定使青少年在现实世界难以得到慰藉,便将目光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地脱离现实世界,进而导致其品行发育发生偏离。青少年对抗性、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喝酒吸烟、网络言语攻击等,据调查显示其中9.9%的青少年表示“身边有吸烟喝酒的同学”,打架斗殴、在网络上发表攻击性言论等分别占6.3%、7.5%。表演性人格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常常着奇装异服。8.2%的青少年表示“身边同学在校装扮奇异,不符合中学生形象”。值得深思的是51.4%的青少年认为以上行为并不全部属于道德失范的范畴。情感冷漠是反社会人格的突出特征,面对身边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只有19.7%的青少年会采取相关措施,“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应”。

(1)随进口Mach数和压强增加, 喷流穿透高度降低, 气态燃料在主流中的扩散减弱, 喷口前后分离区面积减小. 燃烧面上的激波诱导燃烧结构(几何上的“凸起”结构)与流场内的复杂波系特性相关.

2.2 习惯依附“理想自我”

偶像祟拜、网恋是青少年依附“理想自我”的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心理危机。基于“光环效应”理论,青少年为克服心理危机感,习惯将“理想自我”进行情感投射,把投射对象看得完美无缺,并带有高度的认同、崇拜和情感依恋。[3]偶像是青少年最佳的情感寄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依赖越强,负性情感越多。[4]疯狂追星会加剧青少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容易造成个人感情极端化。网恋则是青少年为寻求情感寄托,避免孤独感采取的另一种方式,他们将情感迁移到网络世界中,投射到虚拟对象身上,以实现自我心理需求平衡。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交往双方以符号形式存在,省去了现实交往中的多重中间环节,这使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剧了人际交往的风险性,易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在调查中发现12.8%的青少年表示“身边有疯狂追星的同学”,10.1%身边存在“网恋”现象。

2.3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严重

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据调查青少年能量代谢率起重大,精力充沛,而青春期之后,他们的人脑形态和结构的发展已基本成熟。”[5]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缺失需要与发展需要矛盾突出。一是性意识与性生理的矛盾。青少年的性意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产生较为偏激的性心理与性行为。二是自我独立与心理依恋关系的矛盾。青少年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开始走向独立,渴望得到他人赞赏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回应时,便把目光投向网络,便逐渐对其所依恋的老师、家人等产生消极甚至是对抗的情绪。三是青少年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其尚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相矛盾。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对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但又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这就使其心理需求失衡。

3 青少年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3.1 主体性因素

网络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新型的、开放的空间,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青少年逐渐摆脱诸多现实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开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以求满足自我需要。青少年本身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法律知识匮乏更加剧了其网络道德失范。一是社交媒体与网络游戏成瘾。据数据显示,32.2%的青少年“有在晚上11 点之后熬夜上网的习惯”。69%的学生表示拥有“手机、电脑”,其中12.7%、14.6%、存在“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购买大量的游戏装备”等行为。67.2%表示“长时间上网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网络法律意识界限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34.8%的青少年认为网络领域中存在法外之地,17.8%会随手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三是轻易泄露个人信息。46.9%的青少年在网络中会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2 家庭因素

当学生习惯此项作业后,他们每天都会阅读《论语》中的相关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同时又极好地训练了他们针对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为了把每天的片段式作文写好,他们还要在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典籍中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旧瓶装新酒,或者用以往所学的知识,根据文言意思侃侃而谈、自圆其说。

3.3 学校因素

青少年要提高其自觉性,增强自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正处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面对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其是非观念、价值判断仍旧朦胧不清。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不能单单依靠灌输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学会自我认知。青少年要学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二是学会对自我监控。青少年要主动关心自我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监控和管理。三是学会自我调节。青少年要在系统搜集各种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自我行为做出合理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适当的调节行为,以实现自我心理需求平衡。青少年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3.4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误导,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造成青少年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近代犯罪学之父”切萨雷·龙勃雷梭解释其间的“恶性循环规律”时描述到: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它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的犯罪产生,不断地模仿最终会导致一种成熟价值观的形成,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原本属于媒介人物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不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7]在“互联网+”时代下,大众传媒发展迅速,以其新颖独特的手段青少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社会交往的渠道,但为博大众眼球,赚“流量”,刻意刻画并传播一些暴力、恐怖、庸俗等信息和场面。而具有极强模仿性的青少年又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完全认识分析判断自己所模仿的行为是否正确,进而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

4 针对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措施

4.1 青少年层面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角色,能有效地协调和控制影响青少年的各方面因素,但也存在教育偏差和引领角色错位等问题。一方面,在教育改革后学校强调注重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面对来自学生升学、家长期望、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压力,还是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学校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机制和规范体制,缺乏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单纯地采取强制性措施,方法相对简单粗暴,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89%的学校都明文禁止中学生将手机、电脑带入学校,其中79%的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惩戒制度,但11.6%的学生不会表示遵守学校这一规定。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原始场所,也是青少年最先获得道德教育的源头。[6]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等因素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调查对象中,12.5%的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良好,87.5%的青少年经济状况一般,其中7.5%表示家庭经济困难。虽然家庭经济状况水平低不一定会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但是如果将其与其他负面因素结合,往往会促成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此次调查对象大部分以农民、工人为主,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父母对孩子缺乏有效的关注和监管,与孩子沟通、交流存在障碍。就青少年上网这一问题显示,16.6%的家长强烈反对中学生上网,认为“一是认为你年纪太小,自制力不强,二是网络有太多不良信息,会对你的生活、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类家长往往会采取强制措施阻止青少年上网。39.1%的青少年表示家人会有强制措施来阻止措施自己上网。

4.2 家庭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格培养的首要场所,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方面,家长理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坚持疏导思想、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等教育原则,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要做到严宽适度。其次,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尊重青少年人格,注重沟通交流,并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再次,注重提升自我修养,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真正担当其育人的职责。最后,正确处理家庭问题,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成才环境。另一方面,针对青少年网络问题,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重视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要主动与学校沟通和交流,做到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

4.3 学校层面

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关注学生成人教育,重视德育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引领。学校作为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良好的学校秩序。其次,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素质实践活动等方式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强化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其信息辨别、选择能力,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社会规范,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教导学生形成内在的自律品格。最后,学校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法制专题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不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4.4 国家层面

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我国现有的两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主要侧重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程度加深,打架斗殴、抢劫杀人、校园欺凌事件等道德失范行为频发。因此国家应构建新的青少年行为失范、犯罪的预防和惩戒制度,坚持用制度根治问题,同时推进立法机关相关的立法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和惩戒作用。二是加强和完善网络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建设。政府要加强网络流通信息的监管,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控信息源头,净化网络空间。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利用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政府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同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各教育机构交流和互动,并为青少年搭建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有效的资源互补,从而为家庭、学校、社区在加强对青少年法律法规的宣传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

经过以上说明,求解标定矩阵的方法无法解决My和Mz方向产生的维间耦合问题,而传统的BP神经网络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维间耦合,但训练得到的模型无法应用于多维力同时加载的复合工况。

参考文献

[1] 徐瑞.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2] 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2-10.

[4] 吴榕升,张晟铭,沈嘉鑫,黄晓东,郑伊雯.青少年榜样与偶像教育的融合探究[J].海峡科学,2017(10):100-102.

[5] 杨高义.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中学生安全教育[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4):25-26.

[6] 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7] 陈淑丽,柏杨.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3):43-49.

A Study on Teenagers'Moral"Anomi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SHU Yuhong,WANG Lixia,YANG Nan,FENG Xiaorui,YANG Qi,KANG Cha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Sichuan 610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teenagers'moral anomi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tha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solved in Chinese society.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moral anomie,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the moral anomie of teenagers,and actively explores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ral anomie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enagers themselves,families,schools,governments and other subjects.

Keywords Internet;teenagers;moral anomie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s.2019.11.041

*通讯作者: 康超

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2018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视角的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项目编号:X2018048)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互联网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