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形成中核心素质研究方法初探_中国人论文

中国人印象形成中核心品质研究方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象论文,品质论文,核心论文,中国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印象形成中,各个品质的重要性是不同的。那种和许多其他特性有着高度联结关系的品质,可谓之核心品质。1946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希(Asch S.)以美国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热情与冷淡是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注:(美):S.E.阿希对人格形成的印象。转摘自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后来凯利(Kelley H.)在更为现实的情境中重复了同样的实验,印证了阿希的研究结果。(注:(美)H.H.凯利,诺尔曼,安德森。转摘自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四期上发表了缪建东、沈祖樾同志写的“中国人印象形成中核心品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缪文),作者以中国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重复了阿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热情和冷淡这两个品质在中国人的整体印象的形成中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论是性质上还是程度上,都远远小于美国人。由此得出结论,热情与冷淡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形成个人印象的核心品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中国人印象形成中的核心品质,并对简单重复阿希实验方法是否可行进行讨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随机抽取144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91名、女生53名。实验分为二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以开放式的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位被试者以十个词语分别描述“你所喜欢的人具有的特征”和“你不喜欢的人具有的特征”。将收集到的词语进行整理,按被试者所选百分数的大小进行排列。见表1:

第二步,将两组词语排列的百分数进行综合分析,选出四对词语,分别为热情与冷淡,心胸宽广与心胸狭窄,真诚与虚伪,谦虚与自以为是作为假设的核心品质。由于缪文已证明热情与冷淡这一对品质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本研究不再重复实验(注:缪建东、沈祖樾《中国人印象形成中核心品质的初步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4期。)。

将被试144人分成A、B、C三大组,每一大组又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为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C1组和C2组,每组人数均为24人。发给A1组每人一张表,表中描写某个人具有一系列的人格品质,这些品质有7个“聪明、灵巧、勤奋、心胸宽广、果断、实事求是、谨慎”,要求被试者尽量想象具有这样一些品质的人,会具有哪些特点,并作一简单描述,再在一系列评量词语中,选择那些能够最好地描写这样一个人的词语。A2组学生也同样如此,只是把7个品质中的“心胸宽广”改为“心胸狭窄”,其他实验条件完全相同。另外,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也进行相同的实验,所不同的是,A1组表上的“心胸宽广”和A2组表上的“心胸狭窄”分别置换为B1组表上的“真诚”与B2组表上的“虚伪”,C1组表上的“谦虚”与C2组表上的“自以为是”。

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分别为三大对应组。

二、实验结果

将实验所得数据输入电脑,运用统计软件Spss7.5进行卡方检验,分别对心胸宽广和心胸狭窄、真诚和虚伪、谦虚和自以为是在印象形成中意义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分别如表2、表3、表4。

表2表明:一个人被认为具有心胸宽广这一品质和具有心胸狭窄这一品质对整体印象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心胸宽广”组与“心胸狭窄”组显著差异表现在“慷慨大方”、“受人欢迎”、“可靠”、“有地位”、“严肃”、“仁慈”、“强壮”、“诚实”这几个特征上,尤其是“慷慨大方”、“受人欢迎”、“有地位”差异极为显著。在其他供被试选择的12个评量词语上,“心胸宽广”组与“心胸狭窄”组没有显著差异。

表3表明,“真诚”组与“虚伪”组的显著差异表现在“慷慨大方”、“受人欢迎”、“可靠”、“有地位”、“仁慈”、“诚实”,其中,“慷慨大方”、“受人欢迎”、“诚实”差异极为显著。其他评量词语上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本研究应用小样本,重复阿希实验方法,论证了心胸宽广与心胸狭窄、真诚与虚伪、谦虚与自以为是这三对人格品质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的形成有影响,但并没有在更多的评量词语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小样本在推断总体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从卡方检验的结果仍可认定这三对人格品质还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印象形成中的核心品质。

在中国人的印象形成中有无核心品质?核心品质是什么?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简单地重复阿希的实验办法是否可行,作一番探讨。

首先,阿希实验中的核心品质是以热情与冷淡、文雅与粗鲁这样意义相反的词语成对出现的。它们在人们的印象形成中,所引起的反应也要是相反的。这就要求人们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品质看法一致。诺尔曼·安德森作过一项调查,60年代大学生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而评价最低的品质是说谎和装假(注:(美)H.H.凯利,诺尔曼,安德森。转摘自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被试者似乎对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品质有一种一致的看法。而本研究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明,被试者最喜欢的特征与最不喜欢的特征并不具有一致性。多达78%的人喜欢热情,但很少有人说不喜欢冷淡;74%的人不喜欢自以为是,却很少有人喜欢谦虚;71%的人不喜欢虚伪,而喜欢诚恳的仅有20%。人们喜欢一种品质,却对与之意义相反的另一品质并非不喜欢;反之,亦然。显然这些品质作为假定的核心品质在人们的印象中难以引起相反的反应。

表4表明,“谦虚”组与“自以为是”组仅在“脾气好”这一特征上有显著差异。

其次,阿希实验中的所谓核心品质,是与表示评量的其他词语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正如凯利所说,热情或冷淡对变量的影响,依赖于评介量表中的评量词语与“热情和冷淡”这一核心品质之间的紧密关系(注:(美)H.H.凯利,诺尔曼,安德森。转摘自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等《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然而,词语之间的联系,即概念之间的联想,并非遗传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习得而产生的。在西方文化背影下形成的概念之间的联想,在中国人的大脑中未必会形成同样的反映。从本研究可以看到,阿希实验中用来表示评量的词语中的“相貌美”、“拘谨”、“利他”等与假定的三对核心品质的联系均很小。所以,在以中国人为被试进行同样的实验研究中,必须首先研究我们假设的核心品质与哪些表示特征的评量词语具有高度联系力,用这些词语来作评量的尺度,才能科学地论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另外,正如人们在批评凯利的重复试验中所说明的,一个品质是否具有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被应用时的前后关系。当把某人说成是顺从的、软弱的、浅薄的、无雄心的和自负的时候,他是否热情或冷淡没多大关系——热情不会影响其他特征。同样,尽管文雅或粗鲁通常不很重要,但对其他某些特性的重要性可能会有一种很大的作用。本研究中,虽然有74%的被试者不喜欢“自以为是”,可当它被置于阿希实验中所使用的描写人格品质的一系列词语——聪明、灵巧、勤奋、果断等词语中,许多被试者把这种人描述为上进心强、快活、幽默、有地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可以预见,当“自以为是”被置于其他一组描写人格品质的词语中时,被试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人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简单重复阿希的实验恐怕是行不通的。杨中芳博士曾经指出:“不加分析地搬用西方理论及实验设计,往往造成选题重点的错误,结果解释的混淆,因而导致研究资源的浪费”(注: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版。)。那么如何以中国人的文化背影及习惯情境为基础,来研究中国人印象形成中的核心品质呢?也许杨中芳博士的话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们实在还处在中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描述记载各种社会行为现象本身及其发生的情境,建立描述性行为模式等基础工作上。实验研究应该是在当我们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有一些‘中程理论’发展出来之后,再进行研究时才施用才比较恰当”(注: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版。)。

标签:;  ;  

中国印象形成中核心素质研究方法初探_中国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