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回归生活的要求_高考论文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回归生活的要求_高考论文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回归生活的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作文因其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一直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愈多,自然承载愈重。从上世纪70年代政治意味很浓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知识越多越反动吗》、《他像雷锋那样》、《大治之年气象新》,到20世纪90年代的《圆的畅想》、《鸟的评说》、《战胜脆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再到2000年之后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我们欣喜地看到,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脱离了那种无限拔高学生思想道德要求的轨道,逐步向关注学生个体的方向发展。高考作文命题不再高高在上,不再缺乏人文关怀,它试图把学生从虚高层面解放出来,更加真实地面对自我和社会。但是,纵观近年的作文命题和评价,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考作文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作文命题和评价甚至背离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当前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存在的问题

写作教学应如何进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对照这个标准,我们来看一下2007年的部分高考题目:《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怀想天空》……这些题目无疑先入为主地给考生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诗情气氛,与学生现实生活离得太远,学生写作时自然要绞尽脑汁地“为文造情”。在此援引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永远让人陶醉的王朝》,其中写道:“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1] 此段虽短,但我们仍可管中窥豹,了解其满分背后评卷人之评判标准。我们不难看出,评卷偏重于文采和辞藻的堆砌,而淡漠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否。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有多少热点值得风华正茂的学子去关注、批判抑或反思,而命题者偏要让学生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再对比课程标准,这段文采飞扬的文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呢?诸如此类的满分作文会不会导致作文教学一窝蜂地去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无视思想的苍白?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命题倾向及评判标准导致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投机取巧和新的“八股”取向。例如,某教师这样告知学生:只要脑袋灵活,学上一句话也可以“通吃”,比如,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启发”学生敷衍成文,简便易学。照着这位教师的思路和“秘诀”,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我们可以这样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高考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高考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了,“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高考题为《怀想天空》,我们又可以这样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2] 如此敷衍成文之法,读来让人哭笑不得,但是诸如此类荒唐的做法在各类作文大全或写作技巧之类的书中绝非罕见。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从贾平凹主编的《高考满分作文精讲(2002年~2005年)》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存在着偏离生活的倾向。这本书选文共计126篇,从题材上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仅38篇,其他大都取材于中外历史典籍中的人和事,或虚拟的人和事,离社会热点十万八千里。其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论,从悠久的5000年文明中选取几个古代名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会儿论证“顺境成才”,一会儿论证“逆境成才”;一会儿倡导“忙里偷闲”,一会儿呼吁“闲中找忙”……这样的文章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害无益,可偏偏在作文教学中大行其道。从文体上看,《高考满分作文精讲(2002年~2005年)》收录的散文有66篇,占据了半壁江山;而议论文只有24篇,其中仅有5篇针对现实生活发表议论。我们从所选文章中可以看出,满分作文的“技巧性”已经胜过了真情实感,出现了文体单一化、表达模式化的明显趋势。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乏味,无话可写,还是我们的高考命题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热点,无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与同期国外作文取材及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国内的高考作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不妨看看同时期国外的作文题目及其评价。我们以20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中会考作文题[3] 为例,以下是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①电视、收音机、报纸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只是我们能得到新闻的几种渠道。大部分人可能会每种都用,但有些人会完全依赖某一种新闻渠道。请写一篇短文讨论某一种新闻渠道相关的优点和弱点,并举例阐述你的观点,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这种特殊的新闻来源的利弊。

②在你上学期间,你细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细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上述两个作文题目,和我们平时要求的写一篇议论文和记叙文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两个题目均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写作的指导语清晰明了,学生构思写作时有据可依,绝不至于出现严重跑题的现象。反观我们的议论性作文,比如2006年的作文题《肩膀》、《人与路》、《走与停》、《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愿景》,等等,这些题目本身朦朦胧胧,写起来也让人战战兢兢、费心揣摩,惟恐偏离出题人和阅卷者的意图。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命题者为了避免师生押题而煞费苦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考题一定要生僻怪异。

在作文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自由开放上,我们可以看一看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的文科考题。①“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②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③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4] 考生可以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文章。从题目中我们看到,法国高考作文教学在引领学生对人生、自我和社会进行哲学思考方面不遗余力,这样的作文必将对学生的阅读取向以及精神气质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在不断抱怨国民阅读品味不高,阅读视野偏狭的同时,不妨借鉴一下法国的做法。如果我们的高中生能因为高考作文的改革而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大量的哲学人文方面的读物,能对人生社会进行多元的批判性思考,这必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在评价方面,伦敦大学考试和评估委员会1994年英语课程考试大纲是这样规定的:“考生应能写作多样体式的文章,对文学作品应有批评性和想象性的反应。写出自己的经历,表述自己感受到和想象出的事物。考生应做到:①理解、安排和提出事实、观点;②具有读者观念和多种情境中的文体意识;③熟练使用恰当的语法结构,具有分段、造句、标点和拼写习惯;④理解和欣赏包括自己的作品在内的选文。”2006年我国高考作文考试说明是这样要求的:“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考试说明将写作能力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基础等级包括: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发展等级包括:①深刻,②丰富,③有文采,④有创新。[5]从两份评价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的作文考试强调学生自身经验,表达自己感悟想象,要具有读者观念,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把写作当成表达自我以及与他人交流的工具,比较重视写作的“实用性”。而我国的作文评价则没有提及学生经验,更多强调出题者的权威地位以及形式上的东西,比如要求写作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有文采,等等,对写作“文学性”的要求压过了“实用性”。

中美两国教师在对待高考作文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分标准。有专家说,中方强调辞藻,欣赏技巧,鼓励炫耀,唆使媚悦;美方欣赏知性,强调理性,强调个性,尊重独立人格。[6]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偏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翻看一下备受追捧的“满分作文”,审视一番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方面,部分阅卷教师因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习惯于从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看问题,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凭着一种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来制定评分标准,没有包容的心态,一味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并按这个标准“严格把关”。学生的文章只要“政治正确”就行,至于那些观点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还是言不由衷的虚伪表态则一概不管;学生的文章稍有不慎撞到了“高压线”,比如写了早恋、表达了“消极”情感,或者没有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偏离了主题,就会被宣判“死刑”。宁要“积极的虚假”,不要“消极的真实”,这样的评价标准逼着学生去说“空话”、“假话”、“套话”。这样一来,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也许很“健康”,很“高尚”,但是考生个性受到了压抑。

三、对高考作文改革的建议

1.作文选题理应回归生活世界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什么是世界?“可能的经验和经验性认识的对象的综合,就是我们所称为的世界。世界也包括那些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并在正确理论思维中可认识的对象的总和。”[7] 认识世界,首先可能认识的是我们的视野所能够触及到的,然后是我们的思想所能触及到的,而那些被刻意拔高的、学生无法感知和理解的东西是不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学生作文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应该是他们所接触和理解的现实世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感触和观察,脑海中存放的全是消逝的人和事,没有创造性、批判性地对未来进行思考和探索,那么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晦涩难懂、漫无边际,或者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绝对不可能具备平实真切的文风,也不可能通过写作提升自身的思维批判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看到当前很多大学生的求职信写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很多公司的产品说明书写得让人如坠云里,愈看愈糊涂;很多电视广告的语言恶俗不堪,缺乏新意。这些现象无不反映了我们在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而高考的写作导向也影响了“80后”、“90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当前“80后”作家群体中,其代表人物郭敬明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过分追求语言的唯美,而内容则空洞虚泛、迷离朦胧。今天,有人指责一些青少年不关心社会现实,但他们有没有想过高考作文及其指引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正在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呢?

作文是学生描述生活世界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考作文回归生活世界,既凸显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关怀,也是作文存在合理性的诉求。“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是要在察觉社会文化和秩序的基本状态的基础上,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依照原样接受的,而是需要批判性解释和改造的。”[8]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帮助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作出批判性解释和改造。好的高考作文题目无疑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比如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酸甜苦辣说高考》等题目,就直白质朴,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评述现实,自然容易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改革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和要求与发达国家母语作文要求的标准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高考评分标准在某些方面和课程标准存在相佐之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位高考作文考试的目标和要求,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来命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根源上消除作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批判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3.适机引入口头作文形式

尽管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高考作文一直采用书面作文的形式来进行,在考查评价中没有体现这个指导思想。而在实践中,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更是忽视和冷落了口头作文,造成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为此,我们有必要把口语习作列入考查评价的范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很多大学都把口头习作作为重要的考查项目。比如英国的中学毕业考试,口语习作就占20%的分值。[9]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口头作文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抛弃“文艺腔”以进行清晰真切地表达,有利于评价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暂时不可能采用口头作文的形式。但是,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以及大学招生权限的下放,口头作文应该在我国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

标签:;  ;  ;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回归生活的要求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