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绽放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精彩论文_徐金南

创设情境,绽放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精彩论文_徐金南

徐金南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第二中学 323900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水平。而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发展自我,获得自主意识的激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为此,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要求 方法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和发展能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从而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可以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课堂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1.创设的教学情境目的性要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目的性,一定要从本课堂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出发。否则,再精彩的教学情境,只要对教学活动起不到帮助作用,或者与教学目标有所偏离,也是无效的,甚至是不利于教学的。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突现和贯彻其目的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认真思考该情境的必要性,以避免创设无价值的教学情境。

2.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具体、多方位的分析,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思维、经验、情绪以及学习动机等因素着手,进行认真分析。经过以上综合分析,教师就很容易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起来,创设最容易激发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1.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我们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愉悦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的时候,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并鼓励学生通过作图来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一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第二,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一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第三,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第四,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第五,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一条边相等,对应的一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吗?作图思考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集合大家的智慧总结归纳结论。最后,同学们给出了正确答案: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一个条件相等或对应的两个条件相等都无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随后,老师再顺势提出思考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个条件相等,那么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什么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经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同学们很快就将条件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两角一边、两边一角、三条边和三个角。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在小组集体努力下,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并不能推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但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一定可以推出这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更为难得的是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新的问题:这里的两边一角指的是边边角还是边角边?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感到很欣慰,但老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学生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问题,得出问题答案。在学生积极合作探究下,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在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不平衡认知,促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可以巧妙揭露学生原有认知体系和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从而促使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法”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即4+4+4=4×3,4×3的意思就是3个4相加,由此引出问题:①(-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3”个4相加吧?应该如何解释呢?②以前我们是在数轴上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如先往东走5米,再往西走3米,实际上一共往东走了2米,算式就是5+(-3)=2。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几个问题的抛出,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具有矛盾性质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现有知识和原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从而真正明辨问题本质,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了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重营造师生平等、互动和合作的氛围,师生一起努力挖掘周围世界里的数学现象,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背景,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编排新教材时就特别注意加强学生与实际数学知识的联系,营造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实践、思考和探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锻炼了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

例如,根据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从易到难理解分类的数学思想。甲乙丙三位同学站在一条直线上,甲到乙的距离是3米,乙到丙的距离是4米,那么甲到丙的距离是多少米?通过直观判断,学生能够很快得出两个结果。然后,教师再预设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1)弦AB是圆内接正12边形的其中一边,弦BC是圆内接正6边形的其中一边,求出以以AC为边的圆内接正多边形是几条边。(2)求相交两圆的圆心距是多少。(3)求圆内两条平行弦之间的距离。(4)圆的半径为6,弦AB为6,求以AB为弦的弓形面积。

因此,在教学初中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学习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体验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数学学习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创设实践活动教学情境。初中是学生知识积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阶段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无理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两个用纸裁剪出来的小正方形,正方形边长为1,让学生思考能否将这两个小正方形拼接成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身操作来探究正方形的最大面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接着再裁剪两个更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2,然后让学生按照第一次的方法将其拼接成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得出此时正方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边长又是多少。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自己得出的边长长度无法用之前学习的数进行表示,这时教师再引入无理数概念。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所以印象深刻,记忆也就更加牢固,从而将这部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再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裁剪任意一个三角形,接着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围绕一点将三个内角拼接起来。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形成了一个180°的角,于是学生就会联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这个定理,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必定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量一量、拼一拼、证一证、剪一剪,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结合思想的形成,让学生的手、脑、眼并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现代手段创设新颖情境。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资源与环境,促使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探究、合作讨论与交流,将数学课堂变为数学实验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面整合多媒体教学素材,自主编写演示文稿或课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与形象,促使学生从原来的害怕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时,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实物演示或纸片演示的方式,但是一会儿要讲平面图形,一会儿又要讲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模糊,尽管经过了反复的讲解和演示,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仍然倍感茫然,不知从何处开展思维。而多媒体的引入,对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比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课件:将一个圆柱体沿一条母线剪开并旋转,保留其运动轨迹,并反复播放其动态旋转过程,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强化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意识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这一实质,从而顺利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思维转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等积变形课件,鼓励学生自主推导面积计算公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了活力四射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活力四射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形兼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习变成充满活力的活动。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通过问题、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仇小平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

[2]王洪顺 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

[3]李明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2)。

论文作者:徐金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创设情境,绽放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精彩论文_徐金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