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策略的写景古诗教学案例分析——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望天门山》为例论文_申冬祎

(南京市砺志实验小学,210000)

【案例背景】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写景诗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诗歌题材。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写景古诗的时候,重分析轻诵读,重理解轻品悟,教学过程抹杀了写景诗的美感和韵味。笔者基于这种现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经上册《望天门山》这首诗为例,浅析写景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案例描述】

一.联系策略,拓宽品读纬度

奥苏贝尔曾提倡“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古诗词教学中也应该促进学生对上下文的联系,图文间的联系,品读诗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品读诗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写景古诗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与多方面的联系,才能引领学生对写景诗的画面和意境有深入的体悟。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你对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有什么了解?

2.李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李白吧。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 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这时候的他心情异常苦闷。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后来,李白仕途不顺,遭遇了流放,但是在流放旅途中,遇到了天下大赦,他立即乘舟返回江陵,心情无比愉悦,写下了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所以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

二.图像化策略,突破理解难点

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常常会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尤其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诗句语境中怎么理解,学生会感觉很困难。这时候利用图像化策略,能很好地突破难点。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是啊,长江水水流很急,那这句中的“回”字是什么意思呢?回是回旋的意思,就是江水遇到了天门山的阻挡形成了回旋。

2.追问:那水就不继续向前流了吗?

板画演示:同学们看,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

所以,回理解为:掉转,改变方向。

三.联想策略,补充“留白”

古诗词短小精悍,简短的文字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而空白处则是古诗词韵致的所在。写景诗的“留白”处往往就是景致最美的地方,也是诗人情感的蕴藏地。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了这样的“留白”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处添补亮丽的色彩。

那李白为什么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呢?我们来联系生活思考。当你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透过车窗向外面看,你会看到两旁的景物都怎样——向后退,一闪而过,你会有从景物中穿出来的感觉吧?那想想李白乘舟在流速很急的江面上行驶,驶过天门山之间,他也会觉得两岸的青山怎么样?向后退,他也会有自己从两山之间穿出来的感觉吧?这不就是诗人说的相对出的感觉吗?

【案例反思】

一.基于教材编者意图选择策略

《望天门山》出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这一单元的总主题是 “祖国的壮美山河”。《17.古诗三首》包括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三首七绝都是写景诗。此外,这一单元还有三篇写景文分别是《18.富饶的西沙群岛》《19.海滨小城》和《20.美丽的小兴安岭》。习作也是要求写景,单元练习《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又出现李白的另一首写景七绝《早发白帝城》。这一单元主题明确,都是围绕“写景”来展开,编者的编排意图显而易见,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要点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要点都一目了然。

写景诗的教学中使用联系策略、图像化策略、联想策略,既符合写景诗自身的语言特点和韵味,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诗歌素养。

二.基于课标和学情确定课时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词,已经达到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目标,此时正在进行的三上的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奔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一年段目标前进。笔者确定教学目标是: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朗读三首古诗,会背诵《望天门山》。2.能找出诗中描绘的“景”,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通过了解李白创作《望天门山》时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了解“借景抒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本课第一课时重点指导品读《望天门山》,运用多种策略达成课时目标,为学生接下来自主学习后面两首古诗,奠定基础。

三.打通策略交集点融会贯通

古诗词的情感韵致都蕴含在简洁的语言文字里,教学的主线不能偏离诗人的情感线。《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因此,无论是哪一种策略,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本课时重点指导学习的联系策略、图像化策略和联想策略,看似分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实际在内涵上是有交集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孤立的使用任何一种策略,要注意把握内涵上的联系,打通策略交集点,做到融会贯通。

“三四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打通策略交集点,融会贯通地使用多种策略学习古诗词,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写景古诗常用的联系策略、图像化策略和联想策略,对于帮助学生想象写景诗的画面,体悟诗人的情感,发展学生由品读到表达的思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作者:申冬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基于阅读策略的写景古诗教学案例分析——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望天门山》为例论文_申冬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