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派村分局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村支书论文

松溪县派村分局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村支书论文

松溪县下派村支书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松溪县论文,村支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5月,福建省松溪县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了30多名优秀干部到农村基层任党支部书记。最近,县委组织部对全县32个下派村及69个非下派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干部下派,实现了先进生产力同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高位嫁接”,机关高素质党员干部同基层党组织的“高位嫁接”,推动了农村工作格局、领导方法、创业氛围、人才培养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成为开启农村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一)下派村支书带来“新班子”,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

一是从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上增活力。一批有文化、素质高、能力强的机关党员干部下派到农村任党支部书记。直接改善了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他们抓住村级组织换届的契机,引导广大党员和村民把一批年纪轻、懂经济、善管理、热心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原有班子结构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素质偏差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党支部的战斗力明显增强。换届后,全县32个下派村的“两委”成员共198人,其中有一技之长的经济能人达16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7人,分别较下派前提高28.7%和27.6%;平均年龄39岁,下降7岁。

二是从制度理事、加强团结上增活力。由于受宗族派系和村干部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村级班子不团结、不协调的现象比较普遍。下派村支书坚持制度管人,建立健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与班子成员特别是村主任的团结协调,使班子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原有的17个不团结不协调的村“两委”班子得到转化。祖墩乡溪畔村下派支书王瑞贵在选好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村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和村“两委”干部廉政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表决制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两委”班子成员的分工,涉及全村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经济发展项目、财务收支、工程建设项目等都实行集体表决,建立起一个团结进取、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

三是从建好队伍、培养人才上增活力。下派村支书积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村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和自学考试、党校函授等学历教育,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下派村支书把发展党员工作与后备干部培养结合起来,将大批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人、专业大户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成长。下派以来,32个下派村共培养后备干部99名,发展党员6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9名。

(二)下派村支书带来“新路子”,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激活了农民加快发展的意识。下派村支书进村后,以新的视角审视村情民情,从高的起点谋划长、中、短期经济发展规划,找出了好的经济发展路子。同时,把党的富民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落实到农村,改变了以往政策不到位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的实惠和温暖,蕴藏已久的渴望发展的生产积极性迅速爆发出来。茶平乡铁岭村拥有毛竹林5400亩,户均近20亩。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村民管竹的积极性不高,效益低下。县外资办傅强下派到铁岭村后,提出“科技兴竹、以竹兴村”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放水养鱼”的办法,完善了竹山经营承包责任制。在提高村民科学管竹水平的同时,傅强带领村干部走出山门,引进3家竹材加工厂,鼓励村民兴办17家毛竹加工作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二是为农村经济起飞构筑宽广的平台。干部下派,把相当的社会力量牵引到农村,带来了政策、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多方面的扶持,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派出单位县交通局把下派村巨口村作为本局的一个科室看待,专门成立了帮扶巨口村工作领导小组。局领导经常深入巨口村指导工作,先后召开了5次现场办公会议,筹集资金20万元,扶持巨口村走出了一条竹、茶、菜、养“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县林委派出2位同志到青山村和溪后村任党支部书记后,组织技术人员到下派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技术骨干360人,并帮助建立毛竹、小径竹丰产培育示范片和封山育林示范片。下派以来,全县32个下派村共获得上级部门的帮扶资金306.1万元、技术82项、信息281条、项目101个。

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下派村支书作为农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肩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以及农民群众的期望,压力非常大。但他们把压力化为动力,积极带领村民调整农业结构,加强流通和科技服务,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旧县村下派村支书郑仕祥同志立足当地区位优势,把蔬菜作为一项主产业来抓,抽调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组建蔬菜协会,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们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使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由往年的几十亩发展到600多亩,农民人均增收620元。他们的“订单”还辐射到周边6个乡(镇)23个村,辐射面积300多亩。随着下派干部工作的开展,下派村支书之间、下派村与非下派村之间、派出帮扶单位之间都展开一场激烈的创业竞赛,使整个农村工作变得生机勃勃。

(三)下派村支书带来“新作风”,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一是带来了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大多数下派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下派村支书在困难面前,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创业精神,与农民交朋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农村一大堆久拖未解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从南平市公安局下派到上店村的杨南一入村,立即深入农家了解情况,一呆就是20多天,跑遍了全村230多户农家。冬季,他带领村党员干部义务上山劳动,一去又是半个月。手起茧了,脚起泡了,人累病了,却坚持不下山。一身血汗换来了高标准的96亩茶园。党员说,“自1975年以来,上店村从未有过义务劳动,杨书记来了,我们党员又找到了奉献的感觉”。

二是带来了公正公开的工作作风。由于下派村支书自身素质比较高,能自觉克服宗派利益和本位主义的影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事情,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村务、财务,都能够及时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群众上访率明显减少。花桥乡车上村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让村民参与决策。村民们都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踊跃参加村里的各项建设。两年来,该村完成了1040米村水泥路的铺设,建成230米防洪堤,修复水渠1000米,总投资28.5万元,其中村民投工投劳累计3600多个工日,折合资金10.8万元。

三是带来了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在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下派村支书一改过去行政命令式、达标评比式的工作方式为民主推动式、示范服务式,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行为与群众意愿两个互不衔接循环体的问题。如溪畔村为了发展马铃薯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做法,组建了果蔬业服务公司,由公司统一调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郑墩镇和松源镇的8个下派村都建立了村干部旬集中办公制度,每月村干部集中办公3次,解决问题。许多村民都说,“现在找干部容易多了,不出村就能办好自己想办的事”。

(四)下派村支书带来“新文化”,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一是下派村支书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者,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下派村支书积极创办法律科技夜校,开展“电教科技入户”和“文化中心户”活动,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并健全广播站、文化室、党员活动室,把农民最渴求的科技、法律等知识传播到农村,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郑墩镇张屯村,从县农业局下派的陈赞朝书记深入开展“电教科技入户”活动,定期播放科教片,兴办科技培训班,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播农业技术,在全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去年以来,全村共试种引进水稻、果树、蔬菜等新品种13个,推广果树高接换种、果实套袋等新技术10项,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是下派村支书成为新文明的倡导者,农村树立了社会新风尚。下派村支书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开展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活动,整治村容村貌,破除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陋习,狠刹乱砍滥伐林木和赌博等歪风邪气,农村树立起崇尚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旧县村在群众中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议、自我提高“四自”活动,唱起了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四榜”,唱起了村民自治歌,营造出“以上榜为荣,做时代新人”的风尚。

三是下派村支书成为新思想的实践者,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下派村支书充分发挥自己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自觉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播种机和宣传员,入户宣传,带头实践,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收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效果。水南村由于村“两委”干部不和,村财务管理混乱,成为负债40多万元的贫困村。下派村支书黄传旺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组织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进行对照检查,边学边改、边整边改,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水南村的农产品流通、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农贸市场建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水南村又重焕生机。

标签:;  ;  ;  ;  ;  

松溪县派村分局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村支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