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

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

一、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 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胡典雄[1](2022)在《基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土木工程CAD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高水平、高层次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优化完善教材及教学实践模式,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基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探索21世纪国家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土木工程CAD课程为例,采用学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考核方式,以期培养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从而符合国家“十四五”人才规划的需要。

刘建鑫[2](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的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新开始支撑着各项服务产业进行创新动力的不断提升,新工科建设也同步引领着高校对新时期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建设内涵方面不断加以深化。而工程管理专业属于新兴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该专业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技术的基础知识,操控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理论与方法,并将培养科学顶尖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为终极目标。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不足,缺少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伴随新工科的提出,21世纪的各种高新技术成为主流,这对加快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反观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而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有效培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便成为众多教育工作所关心的话题。

林珍伟,祁皑,欧建良,肖勇杰,王思蓉[3](2021)在《基于OBE-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针对国内应用性本科高校教学改革中BIM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将OBE教育理念及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以一体化BIM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构建了基于OBE-CDIO理念的BIM工程能力人才培养模型。围绕制定的BIM能力培养目标,以项目案例驱动开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网络云平台的课程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建立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证明:OBE-CDIO理念下的BIM教学体系能有效提高毕业生BIM综合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BIM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袁竞峰,苏舒,朱蕾,黄珺[4](2021)在《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内涵的基础上,以工程管理前沿作为试点课程,探讨了如何针对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课程教学主线,构建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内容,提出便于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特适化教学组织方式与手段,实现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李高扬,张敏,张明媚[5](2021)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提升专业能力为基石,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为抓手,提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并重的"两能力一责任"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融合度、课程资源"供给"与"需求"对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期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袁竞峰,李启明,徐照[6](2021)在《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提出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多学科交叉、时代特征明显的工科专业,需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培养面向智慧建造与运维的工程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工程建设行业的转型升级。探索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智慧建造与运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和示范性,能够为我国工程建设与运维领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提供人才培养的基础。从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构建措施,以及构建效果三个方面,对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展开详细介绍。

易欣,邱慧,何惊宇[7](2021)在《融合执业能力与学校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现代工程管理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发展不完全匹配的问题,界定了基本执业能力和可持续执业能力的概念;借鉴函数集合的映射关系,阐述了两者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联性;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有效融合执业能力与学校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林业高校应在可持续执业能力中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兼具风景园林素养和土木工程知识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

刘玉成[8](2020)在《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国内建设工程领域正面临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与发展,这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了系统性的全新要求,使得具备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成为国内人才市场上急需的创新型管理类人才。但是,国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和成长发展环境中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使得该类创新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中,缺乏全面、系统的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就是上述诸多困境中亟待突破的困境之一。该论文认为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与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以其作为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以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与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之前存在的映射关系为基础,探索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是系统、有效解决国内人才市场对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迫切需求问题的关键。该论文界定了涉及其研究主题的主要概念,阐述、分析了胜任力理论、映射关系、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涉及该论文研究主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了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现状、国内工程管理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方案和国际组织协会工程管理相关知识体系;该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初步识别出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要素32项,在运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业内专业人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21项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关键要素,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该论文以该模型作为具备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的全新知识体系,对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蒋婷婷[9](2020)在《评估认证视域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新态势,我国投资体制和价格机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BIM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将对工程咨询、设计、施工、运维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造价专业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结算为主,拓展到全过程造价咨询、全生命周期造价咨询、风险管理、价值管理咨询和投资战略规划等新型高端服务产品领域。新经济新产业导致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业务范围和职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仍以传统的为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比较单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由此可见根据对未来工程造价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进行以变化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工程教育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评估认证的角度出发,在参照评估认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专业评估与认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行业发展趋势等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和研究,明确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和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密切相关性的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中国教育认证指标、住建部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IEET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四项评估认证的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明确评估认证指标对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建立适用于工程造价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从专业评估认证、工程造价行业近年来政策、市场、技术的三项驱动、执业资格制度和“1+X”证书制度四个方面研究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BIM技术应用条件下新的“课证融合”、“双证融通”专业教育模式,同时研究将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等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构建“课证对接”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文章的最后对照专业评估的要求分析江西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和武夷学院四所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优化培养方案和强化过程教学管理的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这几所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校应该对照认证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条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李肖婧[10](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二、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 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 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土木工程CAD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管理专业特征及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学时少
    1.2 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
    1.3 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落后
2 土木工程CAD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改革课程内容设置
    2.2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2.3 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2.4 增加课程实训
3 土木工程CAD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3.1 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扩宽了土木工程CAD课程教学资源
    3.3 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3.4 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性
4 结语

(2)“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刻理解新工科建设内涵
2 培养方案、目标的确定
3 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4 课程体系探索
5 探索新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建设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4)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设计与建设特色
二、工程管理前沿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体系设计与构成
    (一)引入“系统”概念,搭建思政“要素层层渗透”的教学主线
    (二)突出“能力”导向,形成“双向联动”的课程体系
    (三)注重“多元”培养,构建思政教学“理实交叉”的课程内容
三、工程管理前沿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手段
    (一)理论结合专题的综合课程思政知识讲授
    (二)亲身体验感知思政要素的现场勘察调研
    (三)融入思政教育的贯穿全过程的案例式教学
    (四)深入参与的思政知识汇报交流
四、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
五、结语

(5)学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传统问题分析
四、工程管理专业“两能力一责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提升“专业能力”
    (二)培育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6)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措施
    (一)创建校企合作的培养平台
    (二)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三)构建智慧建造工程案例教学库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四、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效果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进一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结论

(7)融合执业能力与学校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管理执业能力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映射关系
2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3 融合执业能力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
4 结论与建议

(8)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工程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1.2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培问题养亟待解决
        1.1.3 胜任力打通人才的校园培养阶段和企业培养阶段
    1.2 胜任力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工程管理
        2.1.2 工程全生命周期
        2.1.3 胜任力
        2.1.4 工程管理知识体系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2.2.2 胜任力相关理论
        2.2.3 映射关系
        2.2.4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与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映射关系研究
    3.1 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3.1.1 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发展
        3.1.2 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3.2 国内不同层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映射关系分析
        3.2.1 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映射关系分析
        3.2.2 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映射关系分析
        3.2.3 华中农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3.2.4 映射关系分析总结
    3.3 国际组织协会知识体系与高校毕业要求相关性分析
        3.3.1 CEBOK与高校毕业要求的相关性分析
        3.3.2 CDIO培养大纲与高校毕业要求相关性分析
        3.3.3 《华盛顿协议》毕业生要求与高校毕业要求相关性分析
        3.3.4 AEER能力要求与高校毕业要求相关性分析
        3.3.5 相关性分析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工程全生命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1 胜任力要素识别的常用方法与选择
        4.1.1 胜任力要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1.2 胜任力要素识别方法的选择
    4.2 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要素识别
        4.2.1 胜任力要素识别原则
        4.2.2 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词典的构建
    4.3 胜任力要素定义及问卷设计
        4.3.1 胜任力要素定义
        4.3.2 调查问卷设计
    4.4 胜任力要素评定
        4.4.1 问卷调查过程
        4.4.2 问卷效度检验
        4.4.3 问卷信度检验
        4.4.4 胜任力要素评价
    4.5 因子分析构建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5.1 胜任力模型分析
        5.1.1 区分维度的胜任力模型分析
        5.1.2 综合的胜任力模型分析
    5.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调整
        5.2.1 培养理念
        5.2.2 培养目标
    5.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培养探索
        5.3.1 构建基于工程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课程设置
        5.3.2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5.3.3 基于胜任力的课程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B.调查问卷
    C.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D.问卷调查数据
    E.论文数据集
致谢

(9)评估认证视域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趋势
        1.1.2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1.1.3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趋势
        1.1.4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5 工程造价专业认证评估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专业评估与认证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专业评估与认证
        2.1.1 国外专业认证概述
        2.1.2 国内专业评估与认证概述
    2.2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综述
        2.2.1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2 师资队伍建设
        2.2.3 行业发展趋势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2.2.4 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
第三章 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及对比分析——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
    3.1 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
        3.1.1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3.1.2 住建部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
        3.1.3 国际IEET工程教育认证
        3.1.4 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
    3.2 四项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3.3 对工程造价专业评估认证的启示
第四章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1 工程咨询行业与专业评估认证
        4.1.1 执业资格与专业认证
        4.1.2 英国工料测量师
        4.1.3 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三项驱动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4.3 执业资格制度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要求
        4.3.1 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4.3.2 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对人才的要求
        4.3.3 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
    4.4 “1+X”证书制度对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五章 专业认证评估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1 培养目标的制定
    5.2 “1+X”的专业教育模式
    5.3 教学内容的确定
        5.3.1 知识能力要求与课程体系
        5.3.2 实践体系
        5.3.3 创新创业训练
    5.4 教学条件建设
        5.4.1 师资队伍建设
        5.4.2 教材的建设
        5.4.3 教学资料的建设
        5.4.4 实验室的建设
        5.4.5 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六章 部分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6.1 部分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6.2 优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6.2.1 以造价工程师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6.2.2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
        6.2.3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
        6.2.4 坚持成果导向,持续改进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造价评估认证指标体系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四、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 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土木工程CAD课程为例[J]. 胡典雄.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01)
  • [2]“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 刘建鑫. 科技风, 2021(36)
  • [3]基于OBE-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探索[A]. 林珍伟,祁皑,欧建良,肖勇杰,王思蓉. 第八届BIM技术国际交流会——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协同应用创新发展论文集, 2021
  • [4]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袁竞峰,苏舒,朱蕾,黄珺. 高等建筑教育, 2021(04)
  • [5]学科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李高扬,张敏,张明媚.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08)
  • [6]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袁竞峰,李启明,徐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8)
  • [7]融合执业能力与学校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 易欣,邱慧,何惊宇.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4)
  • [8]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玉成. 重庆大学, 2020
  • [9]评估认证视域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蒋婷婷.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 [10]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改革土木工程管理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