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级报纸调查与分析——基于吴江、江阴的调查分析论文_江苗 姚子玥

江苏县级报纸调查与分析——基于吴江、江阴的调查分析论文_江苗 姚子玥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2000)

注: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摘要:在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之下,传统报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报业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摆脱严峻的情形,报业需要提高报纸报道内容的质量,完善报道机制,巩固并且拓宽报纸的分销渠道。深入探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在联系,坚持传统报纸原创性、权威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实现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有效利用。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做到大众传播。在报纸的内容上,需要考虑如何能够精益求精,如何创新能够使得报纸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县级报纸;受众;融媒体;大众传播

一、县级报纸的发展历史

县级报纸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从一五计划规定要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那个时期,中国掀起了合作化运动的浪潮,为了使合作化运动能够进一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基层党委开始着手创办县级报纸。

50年代的县级报纸主要的作用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动员和关于国家建设内容的传播。县级报纸的出现对于团结人民群众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之后几年里,县级报纸开始陆续停刊,直到全部停刊。

在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级报纸在沉寂了大约20年之后迎来了第二个高潮时期。1979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了推进农村历史性改革,发出关于恢复县级报纸的通知。1980年在北京钓鱼台召开了全国县报座谈会,在这次会议精神的鼓舞下,随后浙江、江苏等一些县级报纸相继复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县级报纸迎来了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发表谈话之后,县级报纸发展迅速,全国的县级报纸有统一刊号的达到390家。一直到2000年时,县级报纸增刊扩版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县报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县级报纸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到了2003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政党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由于创办县报需要大量的资金,过多的县报成了农名的负担,这一通知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全国的县级报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和升级。县级报纸经过了一系列的整改、转型和升级,县级报纸全国约有40多家得以留存。其中包括江苏省的《江阴日报》和《吴江日报》。

然而,现今,在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之下,传统报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报业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摆脱严峻的情形,报业需要提高报纸报道内容的质量,完善报道机制,巩固并且拓宽报纸的分销渠道。深入探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在联系,坚持传统报纸原创性、权威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实现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有效利用。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做到大众传播。在报纸的内容上,需要考虑如何能够精益求精,如何创新能够使得报纸更好地发展。

二、县级报纸现状的调查

(一)《吴江日报》与《江阴日报》主要特征

《吴江日报》于2006年创办,报刊始终坚定不移地遵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报纸以发表吴江地区的本地社会新闻为主,国内外的重大要闻为辅,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吴江日报》中吴江小记者是《吴江日报》的一大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为报纸的内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阴日报》原名《江阴报》,《江阴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58年9月1日改名为《江阴日报》。《江阴日报》始终坚定着“党性报纸、晚报风格”的办报理念,被称为“县市报纸中的后起之秀”。《江阴日报》从国内新闻到国外新闻,从时事政治到人文关怀等多方面,向江阴市民传播信息。

《吴江日报》与《江阴日报》有以下几大特征:

(1)大篇幅刊载本地新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市民没有订阅或者读报的习惯。在接触《吴江日报》的受众群体中,人们更多地选择关注吴江本地的新闻,对健康生活小贴士、美文美图、广告等信息不是很关注。在问及“你认为哪些专题更吸引你的注意力(多选)?”中,“当地民生新闻”、“小记者习作”、“财经新闻”被大多数受众所选择。由此可见,报纸的目标受众很明确,报纸的报道内容区别于省级报纸,报道内容以本地新闻为主,国际新闻为辅。同样,《江阴日报》的内容涉及江阴市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要闻。但受众在本地报纸上更多地是关注本地新闻。

(2)新闻的地区性分明,报纸板块丰富

从《吴江日报》本身来看,时政经济、社会民生、小记者习作、盛泽周报、新吴江人周刊、城事·社情、吴江税务、健康吴江……这些专栏都是针对吴江人的生活而创建的,详细及时地报道吴江地区发生事件及其影响,使得受众能够准确了解身边的新闻事件。同时,《吴江日报》十分地注重培养小记者,报纸有专门的板块提供给吴江小记者发表文章。

《江阴日报》虽然是江阴市委组织发行的报纸,但是其中既有记者编辑的消息或者通讯,也有来自江阴市市民或者其他作者的投稿,有网络倾诉投稿,有散文投稿、有字画投稿等等,内容丰富。《江阴日报》中A01版和A02版固定不变,是重要新闻和热点新闻。但有极少数的情况下,A01版和A02版都是重要新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余六个版面根据需要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变化,有江阴警方、天下聚焦、健康百科、老爸老妈、情感天地等版面。《江阴日报》中比较特别的是,情感天地的版面,在这个版面中,投稿人向作者倾诉,由作者编辑投稿,寻求其他受众的帮助,这个版面抓住人们生活中普遍的情感问题,能极大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线上与线下报刊并行

线下报纸读者流失严重,受众群体不断减少,报纸的产出、发行、订阅等数量大幅度下跌,文章、广告的收入不断下滑。以《吴江日报》为例,针对受众的阅读习惯,《吴江日报》很快地做出了选择,坚持线下实体报的发行的同时在线上开辟新的生存渠道,将新闻投放到微信、微博、网页上,成立了“吴江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创建了“吴江日报数字报”。通过这些移动终端平台,让新闻更容易、更快捷地传达给受众。然而,网易、百度、腾讯网、新浪网等互联网巨头无时无刻地冲击着市场,以流量大、信息全、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迅速占据市场。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吴江传统纸媒面临的严峻考验仍在不断发酵。

(二)《吴江日报》与《江阴日报》传播现状调查

我们调查小组通过对吴江市和江阴市两个地方进行实地走访、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形式收集了吴江市和江阴市两地市民对本地的报纸的看法,问卷调查的内容有,“您是否购买过本地的报纸?”、“您每周读报的频率是几次?”等问题对两地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街头访问的内容主要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这几大媒体,您觉得您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哪个?”、“在信息的传播上,您希望本地报纸能够做出怎样的改进?”。

在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报纸面临被淹没的风险。为了避免传统纸媒的销声匿迹,传统纸媒必须要适应“融媒体”时代,为其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吴江日报》和《江阴日报》需要对报纸版面的设计、传播方式方面需要做出创新。

三、县级报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融媒体”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

由清晰变得模糊,因此,媒介之间的建设变得极为重要。我们调研小组对《吴江日报》和《江阴日报》的问卷调查进行整理,筛选出有效的问卷调查,通过去图书馆、报社等地收集相关纸质资料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后,总结了报纸行业现今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

一是报纸的使用率低,报社收益逐年减少。据数据显示,报纸的生产份数一直很少,路边的报亭内仅可见三三两两份,并没有市民会去购买。

二是报纸的发展举步维艰,传播速度较慢。相较于网络新闻,报纸的内容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经过一系列的程序,难免新闻发表速度会跟不上人们的需求。从而使得报纸所报道的新闻被人们所忽略。

三是受众群体存在局限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调查结果显示订阅报纸的群体大多是企业,人手一份报的时代不复可见。

四、对县级报纸的建议

在新媒体冲击的浪潮下,县级报纸要想成功上岸,必不可少的是提高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开创深度报道,内容的选材上仍要以国内外大事为要闻,及时报道时事新闻,深入挖掘时事内容,抓住新媒体新闻因为时效性短而新闻内容浅显的弱点,对新闻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深度解答,吸引更多的受众,增强报纸的可阅读性,提高报纸的利用率,在新时代开辟一条属于报纸的新亮点。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新闻内容和版面做出调整。版面的细分工,内容的社会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报纸版面进行美化,用简单的元素,如图片来表达出新闻内容所表达的意蕴。比如,对节日的报道,可以在报纸版面中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优化报纸版面的排版。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对于排版非常密集的报纸很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很影响阅读的体验,所以县级报纸的排版要尽量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收放自如。当然,报纸的特点主要是文字内容的展现,我们要学习新媒体中新闻的优点,文字与图片并存,给受众更直观的体验。在给文字排版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word中的技术,例如图片的编辑、首字下沉等技术,改变以往陈旧的模式,新型的模式更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提高报纸的利用率,使得报纸在严峻的环境下杀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来。

新闻的报道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以融媒体为中心的作用,推动媒体融合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在坚持县级报纸线上线下同时发布的基础上,县级报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新媒体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从单一媒体的竞争提升到多媒体共同竞争的局面上来,相互借鉴、相互服务,增加报纸的传播途径。提高报纸的传播速度,这样更有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针对企业集体订购报纸的现象来看,纸媒的受众越发的局限,甚至严重到了限制了读者的职业、年龄。把受众群里框的死死的不利于新闻的传播,大大地削弱了报纸的影响力。因此,报纸更加地应该加快融入新媒体,发挥新老媒体的人力、内容、宣传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和传统纸媒成为利益上的共同体。通过创新技术来推动报纸的发展,让报纸在艰难的环境下重生。

总结:

在融媒体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报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留住报业中的优秀人才。我国报业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潮的传播方式,开拓报纸传播的渠道,创造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新闻的同时,让报纸接受深度报道,提高报纸的利用率和传播效果。

导师:虞文俊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论文作者:江苗 姚子玥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  ;  ;  ;  ;  ;  ;  ;  

江苏县级报纸调查与分析——基于吴江、江阴的调查分析论文_江苗 姚子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