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经济研究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的主流
所谓实证研究方法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或者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某些具有典型性的前提假设,然后以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体现这种方法论思想的经济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体系如何运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或是否可取。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的主流。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被大多数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成为他们研究的主要方法:(1)现状分析。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对改革与发展中“客观事实”基本存在状态的认知,是农村经济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也是其他研究进一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有相当部分是属于这种“客观事实是什么状态”的研究,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等。这种研究本身就决定了其研究的实证性质,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如静态研究方法、动态研究方法等也大都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范畴;(2)特征分析。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原有事物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对这些变化后的事物及其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有存在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而特征分析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如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分析、农业产业化特征分析等。特征分析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实证方法探询事物的特有存在状态,这无疑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3)模式分析。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许多地区在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做法,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研究对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对诸城模式、苏南模式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主要运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实证方法,侧重于对模式的特点、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条件等进行客观分析,因而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4)关系或原因分析。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这种因果关系有利于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这自然也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土地撂荒与土地制度的关系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等。这类研究实际上属于关系或原因“是什么”的实证研究范畴,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如因果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方法等也大都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范畴;(5)制度变迁分析。改革的深化及我国加入WTO,都要求必须加快体制和制度改革的步伐,制度变迁自然成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土地制度演变分析、农业经营组织制度演变分析、乡村企业制度变迁分析等。从当前已进行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对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给出理论认证和解释,或者说,是使用制度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客观的制度现实“是什么”,研究重点侧重于对变迁前后制度的性质、特征的认证及变迁原因与过程的考察上,因而更主要的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6)行为分析。农村经济相关主体的行为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农村经济相关主体的行为分析历来是农村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如农民兼业行为分析、政府投入行为分析等。在行为分析中,虽然也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但几乎所有的行为分析都侧重于行为特征、产生原因等客观问题的分析,所以更主要的体现了实证研究的特点;(7)绩效分析。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绩效是检验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自然也是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绩效分析中,较多运用的是数量化的方法,如因素替代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因而更明显地体现出实证研究的性质。不难看出,以上方面涵盖了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类型,而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侧重于“是什么”的研究,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这也体现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是牢牢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之外,也大量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阶段,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色彩。研究方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特点,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假设与客观现实的距离。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尤其农民的有限理性、农村信息不充分、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等已是公认的不争事实,并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这就使经济学分析方法暗含的理论假设,即“经济人”、“充分信息”、“市场完全竞争”等假设,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应用中被大大放宽。理论假设的“现实化”为规范研究的实证色彩埋下了“伏笔”。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很多,如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等,从总体上看,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和相应政策建议,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主流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引入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将“效用”引入了经济学范畴。而所谓的“效用”、“边际效用”等基本概念及其基础上的规律无非是对主观“经验事实”的认定与表达。同时代的数学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工具被引入经济学,为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与强化提供了条件。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新古典综合理论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从而使该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背
道而驰。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农村经济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研究方法必然会受到一般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变化的影响,并且二者的变化轨迹具有同步性。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必然会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推进及其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俄罗斯及东欧激进式改革的差强人意,更反衬出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绩效。在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使土地按照市场原则流转并进而使土地承包权稳定的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农业经营和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化和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必须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与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干部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与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引申性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引申性结论: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和倾向,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在农村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交织,既是由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现实的复杂性决定的,也是由各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互补性决定的。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交织,大大提高了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
第二,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为西方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提供了条件,但由于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只会陷入“思维游戏”的陷阱。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很好地坚持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断对其运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第三,尽管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论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不能据此就将其绝对化,或者说,据此就排斥规范研究方法。农村经济研究如果过多地侧重甚至局限于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客观事实“是什么”的研究,而缺乏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规范性研究,则势必会弱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我国农村所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没有任何国际经验可供借鉴,更需要具有超前性理论的指导。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纵深发展阶段,强化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规范性研究也应该成为理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