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中学教育的明灯论文_王登科

情感教育——中学教育的明灯论文_王登科

[摘要]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健康的情感,是消除代沟阻碍,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教育的思考从三组关系来阐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教师和情感教育的关系、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期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能够善于运用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 教师 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以灌输、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严重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意义。情感对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早就提出过“心育教育”。情感这一向度对人的发展起着深层的、内在的、持续的、长效的影响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情感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分析:

(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和发展

道德的成长、一个人德性的成长其实就是精神的成长,德性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德性的成长需要精神世界中全部的、积极的心理财富才可能滋润、滋养一个人的德性品质。

一方面,道德教育不能离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必须以心理的健全、心理的多样性、健康性为基础。婴幼儿正当的生理、心理需要所采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得到成人及时的、敏感的、恰当的应对,婴幼儿便与成人建立起稳定的依恋。这一“人之初”建立起来的依恋感受、安全感受、归属感受是儿童社会性、合作性行为最重要的源泉。

另一方面,德性品质的形成以心理认知的发展为基础。如果心理的过程不拓展,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

式上通过某种神经刺激在脑部留下痕迹,又在人的心理结构上形成情感图式行为能力的发展、没有意志的磨砺,何来建树德性品质呢?德性是什么?德性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如何自处、处理事情,都需要以认识论为基础。认识的基础都没有,道德就无从谈起,而这个认识就是发展认知、发展认知感、发展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二)情感教育在激发学生心理、推动学校德育方面的启迪

情感包含情绪与情感的综合过程,前者侧重感情的反映,后者侧重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运用情感,可激发学生心理,推动学校德育。

(1)利用情感的沟通,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关系。教育部对九省市20000多名初中生和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不喜欢学校生活”的首位原因是师生关系不好。因此,健康的依恋和彼此信赖的师生交往情感是学生认同学校和老师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情感基础。

(2)利用情感的感染,强化积极而浓郁的教育情感场景,构成突出的共鸣体验。课堂学习与学校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经历,只有那些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才可能震撼心灵。

(3)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德育对人的德性发展起到潜移默化、左右逢源的作用。情感对人的作用是个人化的、隐秘化的,它既能在形。

二、教师在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要重视教师的情感资质和人格魅力的独特作用。它的情感内质是一种纯情结构,是对学生和事业具有一种纯真的爱,是纯粹爱的集合。教师情感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爱,这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科的迷恋,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引导学生时,教师把自己的信念转化为教育能力和行为榜样,给学生以信念、追求和典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爱是一种存在的爱,他与学生既无血缘性联系,又无个人功利联系,他们之间纯粹是一种民族希望、祖国前途、人民幸福、个体成长的意义性联系,它是一个特别亲密、亲切、亲热的“人类希望共同体”。在“希望共同体”之中,有的是纯真的爱、温馨的情,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能理解分析,正确引导,适当给予宽容和谅解;当学生遇到挫折打击时,能如同父母、朋友一样给予关怀和激励。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高大起来,教师让学生做每一件事,学生都会心甘情愿,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情感资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最敏感及道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是社会性依恋归属情结的奠基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动作手势、语音语调,均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他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他的情趣、情愫和情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唤起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情感在这里就是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融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到教师可靠、可敬、可信赖。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水准,把情与理结合,真善美结合,自爱与他爱结合,受爱与创爱结合,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道德情感教育的哺育中,去感受、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盏明灯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方面来说,它必然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做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儿童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等这些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东西的过程,即内比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恩等曾经提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实验,他们的回答是“靠爱(情感)和习惯”。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情感与习惯。

布卢姆曾经指出:“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朵拉魔盒’。”

他说“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控制。情感领域包含着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寻求其它途径就是不正视现实”。布卢姆在这里揭示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教育丛刊》:沈阳师院教科所编

2、《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

3、《情绪心理学》:孟昭兰

论文作者:王登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情感教育——中学教育的明灯论文_王登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