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对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电化学对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刘德若[1]1995年在《电化学对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晚期不适合手术的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的进食梗阻问题,本文从实际需要角度出发,对电化学(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T)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机理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研究。 一、ECT对食管癌作用机理和效果的实验研究 1.体内外实验均证明ECT的急性杀伤作用主要是电解作用(Electrolytication)。阳极区呈酸性PH1-2,阴极区呈碱性PH13-14。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一致。本研究的特点是证明随着电剂量增加,其形成的PH场范围亦增加。并且测试出PH场形成的图形。这对于理解ECT的伤杀范围与电剂量关系是很重要的。体外实验在6.0V,3.8mA下,从0.5到16.0C的不同剂量,对ECA-109人食管癌细胞其抑制率相应从4.83%到91.1%(P<0.05)。体内实验在5-7.5V,6-15mA下,对荷小鼠前胃鳞癌的肿瘤(直径1.0cm)抑瘤率为20C时为44.2%(P<0.05),40C时为58.3%(P<0.05)。当达80-100C可以使直径1.0cm肿瘤完全破坏。当电量为20C、40C时其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36(P<0.05)和1.61(P<0.05)。 2.ECT除了其对肿瘤的急性杀伤作用以外,由于阴阳电极造成肿瘤组织离子浓度分布不平衡,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又由于ECT使细胞电极化(Electric polarizacion),这些影响了细胞膜的通透性。我们运用荧光示踪技术在体外实验得到了证明。6.0V,3.8mA,4.0C,电极距离20mm,作用于培养的ECA-109人食管癌细胞,然后加0.05%Luicifer Yellow(mw457.2),荧光显微镜下可见LY明显进入ECA-109细胞内。但Rhodamin Dextran(mw:9000)则不能透入。将1×10~7细胞数破碎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其荧光强度,实验组为1.765±0.902,对照组为0.385±0.213(P<0.05)。这种现象在4小时以后逐渐消失。ECT也可以提高阿霉素(ADM,MW:579.99)进入细胞内的量。显微分光光度计分析,ECT+ADM组荧光强度为32.52±18.29,而对照组为8.05±4.09(P<0.05)。体外实验显示6.0V,3.8mA,2.0C作用于ECA-109细胞,然后继续培养48h。其增殖抑率为14.0%,单纯ADM为11.2%(0.5ug/mI),ECT(2.0C)+ADM(0.5ug/mL)为62.0%(P<0.05),其相互作用指数(CI)为0.67,体内实验显示,ECT+ADM的抑瘤率明显高于ECT组和ADM组可达64.0%(P<0.05)。CI为0.80。体内外实验均证明ECT联合ADM有协同作用。 3.由于ECT的直接影响是细胞环境的阴阳离子分布和细胞极性化,所以我们设计了观察ECT通过影响细胞生存环境对细胞部分通讯环节影响的实验,以致于分析是否影响到ECA-109的增殖与分化。ras基因族编码蛋白P21是细胞

何朝文[2]2010年在《无痛与常规内镜下食管探条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无痛内镜下食管探条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9年6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室治疗的165例食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A和B两组。A组为内镜下食管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即无痛组)45例和清醒状态下常规组(即对照组)38例;B组为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即无痛组)42例,清醒状态下常规组(即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变化以及不适反应、并发症、成功率、总有效率等。结果A组中无痛组与对照组扩张前、后的MAP、SpO2、HR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扩张中MAP、HR、SpO2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MAP和HR升高、SpO2下降较无痛组明显;两组的并发症、扩张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不适反应、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无痛组优于对照组。B组中无痛组与对照组支架置入前、后的MAP、SpO2、HR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支架置入中MAP、HR、SpO2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MAP和HR升高SpO2下降较无痛组明显;两组的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不适反应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无痛组优于对照组。A、B两组均无大出血、食管穿孔发生,治疗成功者基本解除了梗阻,吞咽困难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无痛内镜下食管探条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有效、安全可靠,无明显痛苦和严重并发症,临床实用价值大,病人乐于接受。

寿延宁[3]1999年在《电化学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电化学(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T)的治癌效果,尽可能地减少电化学治癌疗法中肿瘤细胞的残留,本文对电化学疗法杀伤肿瘤的疗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采用低电压、小电流治疗法的有效性,并对电化学疗法的治癌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ECT对实验性肺癌的杀伤作用。 体外实验,L78人肺鳞癌培养细胞接种在24孔板内,分三组,即对照组,低电压组(5V)和高电压组(10V)。各实验组分别给予0.5、1、2、4C/孔的电量进行电化学治疗。体内实验采用T739小鼠肺腺癌(LA795),待肿瘤长到1cm时,开始实验,分三组,低电压组(5V)高电压组(10V)及对照组,各治疗组均给予20C的电量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体外实验对L78人肺鳞癌培养细胞,当电量为0.5C/孔时即有明显的杀伤作用,细胞增殖抑制率5V组为20%(P<0.01),10V组为14.9%(P<0.01),4C/孔时分别为80.7%和83.28%(P<0.01),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随电量的增加而增大,电量低于2C/孔时,低电压组的抑制率优于高电压组;电量大于2C/孔时,抑制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5V、10V组对T739小鼠肺腺癌(LA795)的抑瘤率分别为49.71%和56.32%,两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另分别给予40C的电量进行治疗时,可完全杀灭肿瘤。直流电能减少T739小鼠肺腺癌的肺转移结节数。但不能阻止肺转移的发生。电化学治疗后,小鼠的生存延长率分别为50.62%(5V)和53.33%(10V),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杨志亮, 张鹏, 谭智明, 蒲志忠[4]2019年在《消癌平片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肿瘤标记物、血管新生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消癌平片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肿瘤标记物、血管新生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予以5-氟尿嘧啶+顺铂进行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癌平片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免疫功能、肿瘤标记物、血管新生及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对象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P<0.05),而CD8~+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CD4~+与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象CA125、CEA与CA19-9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CA125、CEA与CA19-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象VEGF、TGF-β1、MMP-9、NG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VEGF、TGF-β1、MMP-9、NGA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癌平片联合氟尿嘧啶+顺铂化疗晚期食管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记物的水平,抑制肿瘤血管的增生,抗癌作用显著,对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电化学对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D]. 刘德若.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

[2]. 无痛与常规内镜下食管探条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的比较[D]. 何朝文. 广西医科大学. 2010

[3]. 电化学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D]. 寿延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

[4]. 消癌平片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对晚期食管癌患者免疫、肿瘤标记物、血管新生及相关因子的影响[J]. 杨志亮, 张鹏, 谭智明, 蒲志忠.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9

标签:;  ;  ;  ;  

电化学对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