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效果论文_胡小玉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窥镜室 湖北荆门 448000

【摘 要】目的:分析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ANVUGIB患者100例展开分析,遵循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四组各25例,即注射组、钛夹组、热凝组及联合组,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数据显示,联合组即时止血率高于其他三组,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7d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7d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三组,与注射组、电凝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ANVUGIB患者中,相较于单用一内镜止血疗法,联用多种内镜止血疗法更具疗效,有助于提升止血率与临床疗效,更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镜;止血方式;ANVUGIB;临床效果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的出现与消化道病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发生在管道性消化器官上,如胃、十二指肠、食管、胰管和胆管等,临床症状以血压持续降低、头晕乏力、黑便、呕血等有关,对于轻度出血患者而言,经保守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出血较多患者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临床上普遍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立即开展内镜检查,以此来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出科学且合理的止血方案,对出血情况进行有效对策控制,降低再出血率和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1]。现阶段,有多种在胃镜下进行止血的方式,且对于ANVUGIB而言均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现选取10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ANVUGIB患者100例展开分析;纳入标准:①本组患者入院均获得ANVUGIB的诊断标准;②经Forresl分级评估为Ⅰ~Ⅱ级;③所有病例资料均保存完整;④研究内容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者;②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③伴有严重精神障碍者;现遵循数字表随机原则分为四组各25例;注射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3.79±4.78)岁,其中存在消化性溃疡者20例,Dieulafoy溃疡者4例,温和性溃疡者1例;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3.79±4.78)岁,其中存在消化性溃疡者20例,Dieulafoy溃疡者4例,温和性溃疡者1例;电凝组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2.77±4.81)岁,其中存在消化性溃疡者21例,Dieulafoy溃疡者3例,温和性溃疡者1例;钛夹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11±4.92)岁,其中存在消化性溃疡者19例,Dieulafoy溃疡者4例,温和性溃疡者2例;联合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3.99±4.89)岁,其中存在消化性溃疡者20例,Dieulafoy溃疡者3例,温和性溃疡者2例;四组对象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即禁食、补液和质子泵抑制剂等,针对失血较多的患者需要及时输血,并将血压始终都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开展胃镜检查时采用电子胃镜,即Olympus-GIF-XQ240,关于胃内积血需要在内镜下抽出,灌洗要充分的利用生理盐水,以此将胃内的残留的血凝块与分泌物及时的清除干净,在视野清晰的情况下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的确定,而止血方法和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出血的具体原因、部门和速度[2]。

注射组:将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到出血部位,剂量控制在6到10ml之间,按照病情实际情况进行分点注射。

钛夹组:采用恰当的金属钛夹,经科学调整后经胃镜钳道送入具体的病灶部分,在出血点附近且在出血病灶对准的情况下用血管钳钳夹住病灶两侧,钛夹离断后进行必要的结扎操作,针对伤口较大的患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放几枚钛夹,一直到血彻底止住为止[3]。

热凝组:止血操作主要在胃镜下进行,调整仪器的脉冲状态为2S,功率设置为40W,在出血病灶放置导管探头,通过释放导管前端短暂的蓝紫色火光来止血,帮助循序的凝固出血部位附近的血液,一直到病灶不存在活动性出血且颜色变白后,退出内镜[4]。

联合组:依据患者具体病灶情况,包括出血部位、出血速度、病因等确定两种止血法联合,如注射+电凝、注射+钛夹完成止血治疗,具体方法同上。

1.3观察指标

对比四组患者的24小时内的即刻止血率、7天内的再出血发生率和有效止血率(治愈+显效)。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治愈:24h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上述指标在24~72小时内消失或恢复;无效:治疗后72小时,止血后再次出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结果

治疗后数据显示,联合组即时止血率高于其他三组,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7d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7d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三组,与注射组、电凝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四组对象疗效比较()

3讨论

ANVUGIB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出血类型,经常伴有血容量减少的情况,相应的会造成阻碍周围循环,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5]。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较之前相比有了显著的发展,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通过在内镜下开展可以取得显著效果,可以将病灶准确且迅速的找出来,不仅见效快、简单快捷,且不会造成很大的创伤,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案。

内镜注射止血法是临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利用内视镜经特殊注射针,选择注射药物,靶向注射于出血病灶周边对出血血管形成压迫效果,本文选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完成治疗,肾上腺素可促使出血小动脉收缩实现止血作用。但此方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体现在注射治疗后存在较高的再出血率,需实时采用内视镜追踪治疗。本文中单用此方式7d内再出血率为20.00%。电凝止血同样借助内镜下,利用凝固电流促使探头接触部分产生热量,压迫血管,是血管腔变小或闭塞,以形成血栓达到止血的作用。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凝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电凝止血确有可观疗效收益。此止血方式局限性则在于,手术中对于施术者电流强度、时间等控制要求较高,可能存在用力牵拉探头情况,导致再出血的发生。本文中单用电凝组再出血率16.00%。金属钛夹止血法利用内镜孔道置入金属夹,对肉眼直观下存在的出血性血管、病灶直接夹闭,已达到止血的治疗目的,止血原理与外科血管缝合或结扎原理相似,属于机械止血方式。其优势体现在不会引起黏膜组织凝固、变形、坏死、损伤小、止血速度快等。局限性则在于,治疗期间强调施术者掌握好止血夹张开的角度,张开角度不能过小。在本文中可见此方式即时止血96.00%,但7d再出血率24.00%表现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组患者中部分贲门、贲门下、十二指肠球后壁处止血夹有时难以直接对准出血的血管,导致放置失败有关。联合组依据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速度、病因等确定两种止血法联合,如注射+电凝、注射+钛夹完成止血治疗最终在结果处表现可观收益,即时止血100.00%,且7d再出血率4.00%,总有效率96.00%,可见数据均表现可观,这与现阶段报道表现一致性[6]。

综上所述,针对ANVUGIB采用胃镜下止血方法,效果显著,具体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时,需要根据病情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曾莉蓉,陈鹏飞,魏文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01):137-139.

[2]贺东,李苗苗.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02(21):48-49.

[3]周峰,俞宪民,张萍芳,等. 内镜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07):106.

[4]朝晖,张德勇,陶希昆.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学工程,2015,12(11):114-115.

[5]单婕,孙贤久,闫红林,等.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疗效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2015,22(01):39-41.

[6]黄理,陈丽芬,覃冬林,等.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0):3912-3914.

论文作者:胡小玉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对比分析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效果论文_胡小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