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分析论文_何益花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分析论文_何益花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合流中心卫生院 638506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25.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12.5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症状,若没有及时治疗和处理,会加重患者的贫血症状,导致休克甚至死亡[1]。近年来,米非司酮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但在剂量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组给予了她们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个小组。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4.6±3.1)岁,病程时间2个月—10个月,平均病程时间(6.2±1.1)个月。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45.0±3.3)岁,病程时间3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6.5±1.2)个月。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存在子宫肌瘤、先天性子宫发育不全、其他妇科疾病和肾脏脑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给予对照组米非司酮25.0mg/d治疗,患者于月经的第1—5天内服用药物,睡前服用,每日1次,3个月为1疗程。给予观察组米非司酮12.5mg/d治疗,患者在月经的第1—5天内服用药物,睡前服用,每日1次,3个月为1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标准 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的子宫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者的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有所减少;无效:各项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使用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中16例患者治疗显效,13例治疗有效,1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中10例患者治疗显效,12例治疗有效,8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了轻微恶心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中共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3例,呕吐3例,皮疹2例,食欲不振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出血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其中围绝经期妇女占患者总人数的30%以上。临床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原则是,迅速止血、纠正贫血,明确病因、选择方案,控制月经、预防复发。米非司酮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它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抑制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分泌,直接作用于垂体,干扰子宫内膜局部血管的生存状态和生理功能[4]。同时,可产生拮抗孕酮的效果,促进子宫腺上皮的凋亡,促进子宫螺旋动脉的萎缩,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该病的效果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从临床经验来看,大剂量使用米非司酮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患者很难坚持用药,不利于后期康复,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可预估的远期不良反应。为此,需要探讨出更加合理地米非司酮用药剂量,在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患者所承担的痛苦。

本次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了两个研究小组,结果表明,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67%,而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顾静,杨克虎,张莉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04(11):451-459.

[2]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14(21):1874-1876.

[3]罗靖.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03(15):98-100.

[4]吴晓红.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4,32(09):31-33.

论文作者:何益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  ;  ;  ;  ;  ;  ;  ;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分析论文_何益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