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影像分析论文_唐军,王鲜艳,魏俊瑛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放射科 湖南株洲 412002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对头颈部 腺样囊性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所接收治疗的25例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肿瘤分布主要位于上颌窦,其次是中耳、口底,再次是鼻咽、腮腺,鼻腔处最少;肿块表面多数出现溃疡、糜烂,并且部分患者肿块处 还触之有血,少量患者出现粘膜慢性充血以及质硬;肿瘤邻近部位神经、血管以及周围的软组织均有粘连情况,部分软组织神经呈现串珠样增粗,在肿瘤突入颅内的部分,与邻近硬膜粘连情况较严重,但是脑实质界限清晰;患者病变区多呈现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大小约为18mmX22mm至67mmX79mm之间,软组织密度均匀者有9例、不均匀者有16例,CT值为34至55HU之间。其中有3例患者受累骨质有弥漫状态者,上颌窦出现病变且侧翼腭窝扩大,肿瘤通过其想颞下窝蔓延。8例患者必中间隔取病变边界不清晰。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年龄跨度大,生长缓慢,CT扫描可基本对其作出精确的诊断,如果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配合MRI扫描诊断,进一步明确病变累及范围及转移情况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头颈部肿瘤;CT扫描;诊断价值

前言

腺样囊性肿瘤(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为圆柱瘤或者圆柱瘤型腺癌,其占涎腺肿瘤的5%-10%,但因其具有肿瘤界限不清、侵袭性强、沿神经纤维束侵袭、恶性程度高、难以根治,所以其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24%,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1]。头颈部位腺样囊性癌主要来源于3对唾液腺以及小涎腺,发病率在涎腺肿瘤的第二位[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者病理证明为头颈腺样囊性肿瘤的25例患者,通过分析器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为该疾病的影响治疗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依据,具体研究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2年4月 至 2014年4月间我院肿瘤科接收治疗的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患者,共25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19~75岁,平均(46.72±3.12)岁,其中12例为原发肿瘤,13例为一次或者多次局部复发肿瘤;3例患者为一次穿刺后直接进行放疗,22例为手术治疗后开始进行放疗,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肿块处局部或者全部疼痛、麻木,上颌窦出的肿瘤伴有鼻塞、腮腺出肿瘤伴有面瘫、血涕。患者就诊时间为 发现症状后2个月到3年、平均为(11.24±3.13)月。

1.2 CT扫描方法及设备参数

17例患者采用CT扫描,8例患者采用GE light speed CT扫描,扫描矩阵为512X512,扫面层厚为10mm,扫描层间距为10mm,根据软组织算法重建,扫描窗宽为 350HU,窗位为50HU,根据君行骨算法,扫描窗宽则为4000HU,窗位为700HU,所有患者均做了增强前后扫秒,增强的方法是按总量为1Ml/Kg的静脉团注扫描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肿瘤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患者肿瘤分布主要位于上颌窦,其次是中耳、口底,再次是鼻咽、腮腺,鼻腔处最少,具体分布状况见表1。

研究发现,患者病变区多呈现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大小约为18mmX22mm至67mmX79mm之间,软组织密度均匀者有9例、不均匀者有16例,CT值为34至55HU之间。其中有3例患者受累骨质有弥漫状态者,上颌窦出现病变且侧翼腭窝扩大,肿瘤通过其想颞下窝蔓延(见图1)。8例患者必中间隔取病变边界不清晰(见图2),3例患者边界清晰。

图1:患者右上颌窦的ACC,CT扫面显示上颌窦前后壁骨质都遭到破坏,并且左侧翼腭窝扩大,肿瘤向下绵延;图2:患者框内、翼腭窝、海绵窦均有不同部位肿瘤牵连受累,可见硬膜强化

3 讨论

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是最常发生于涎腺组织的肿瘤,一般为恶性肿瘤,极少数可来自于其他粘液腺比如,乳腺、前庭大腺等组织[3]。大的涎腺多以腮腺最为常见,其次为颌下腺以及舌下腺。小涎腺则主要在上下颚、鼻窦、鼻腔、气管、舌等地方可见[4]。 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浸润弥漫、易沿神经、血管弥散,易局部复发、晚期癌症可见转移的特点,其复发病灶与原发病灶颇为相似,影像学特征也比较相似,因此对其进行精确的影像学诊断颇为重要。

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的CT特征主要表现为病变区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但是肿块无明显钙化。上颌窦内部分患者可见邻近骨质出有明显的溶骨性改变,无明显硬化边界,也没有明显的肿瘤新生骨,CT平扫骨窗就较为清晰,且有低密度筛样改变。气管出多表现为想管腔外深部生长的肿瘤区域,导致管腔受压变性严重,但管腔黏膜保持着光滑,具有典型的低密度筛样改变,只要CT影响可观察到以上特征,基本可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因此, 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CT诊断具有清晰、准确的显示出骨质损坏情况,对颅底、视神经等结构的显示较为可靠,增强扫描还可显示脑膜强化。

总之, 头颈部腺样囊性肿瘤年龄跨度大,生长缓慢,CT扫描可基本对其作出精确的诊断,如果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配合MRI扫描诊断,进一步明确病变累及的范围,还可检查有无肺、骨等转移。

参考文献:

[1]谭向荣,葛明华.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治疗进展[C].//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44-49.

[2]刘由军,王红茹,李静等.头颈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和影像分析[J].江西医药,2010,45(8):831-832,836.

[3]虞栋, 孙希文, 江森, 等.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J].同济 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35(5):62-64.

[4]周淑娟, 郭双来, 段姚尧.CT对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21(5):359-361.

论文作者:唐军,王鲜艳,魏俊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  ;  ;  ;  ;  ;  ;  ;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影像分析论文_唐军,王鲜艳,魏俊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