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睾丸横跨异位到右侧1例报告论文_苗东,杨峤

左侧睾丸横跨异位到右侧1例报告论文_苗东,杨峤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云南 勐海 666200)

【中图分类号】R6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1.病例介绍

患儿男,3岁,曾予外院B超检查示“右侧腹股沟疝,右侧腹股沟区睾丸样回声,左侧阴囊空虚,左侧腹腔未见睾丸样组织”,因当时年龄较小,故未行特殊处理,我院门诊予以完善生殖器B超检查示:右侧腹股沟区睾丸样回声-右侧睾丸下降不良,左侧阴囊空虚,左侧腹腔未见睾丸样组织。以“左侧隐睾,右侧睾丸下降不良”住院。

2.方法

2.1 查体

右侧阴囊较左侧增大明显,皮温正常,无触痛,质软,透光试验阴性,嘱咳嗽右侧阴囊肿大明显。右侧腹股沟区触及睾丸样组织块。左侧阴囊空虚,未触及睾丸附睾,左侧腹股沟区亦未触及睾丸。

2.2 辅检

血常规、输血前检查、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正常;血型:A型RH阳性(+);胸部DR示:心肺隔未见明显异常;中下腹部及盆腔CT平扫示:(1)右侧精索增粗,右侧睾丸外形增大,密度不均,精索鞘膜积液可能;左侧精索及左侧睾丸未见显示,先天发育异常可能,建议结合超声检查;(2)双侧肾上腺、双肾、膀胱、前列腺及精囊腺CT 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2.3 术前经讨论予

右侧睾丸下降固定+右侧斜疝高位结扎+左侧隐睾腹腔镜内环口入路探查。

2.4 手术经过

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会阴消毒,铺巾,右侧腹股沟斜切口,长约3厘米,逐层切开,显露精索,见鞘膜包覆精索及2个睾丸降入右侧阴囊,打开鞘膜,向上剥离至内环扣,见鞘膜腔通入腹腔。睾丸一大一略小,各自血供,输精管完整,探查见血供予内环口处融合成一套血供。连接腹腔镜及充气设备,带腹腔镜鞘由右侧内环口处进入腹腔,气腹压力8mmHg,皮钳夹闭缝隙至不漏气,视野内见精索血管未再分离,左侧未另见隐匿睾丸及血供,证实左侧睾丸与右侧睾丸融合,为左侧睾丸横跨异位。余未见异常,退镜。内环口处剥离精索鞘膜,双重结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阴囊中隔处皮肤切开1厘米,逐层切开显露阴囊中隔,切开中隔1厘米,左侧阴囊造窝,分离2睾丸后,一沿右侧外环口经中隔置入左侧阴囊预留位置。中隔处固定精索一针,及阴囊底部肉膜处固定睾丸一针。另一睾丸同样经右侧外环口置入右侧阴囊,阴囊底部肉膜处固定睾丸一针。检查无出血,器械用物无误,缝合皮肤切口,结束手术。

2.5 术后诊断

右侧睾丸下降不良,右侧斜疝,左侧睾丸横跨右侧异位。

3.讨论

隐睾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发病率在早产儿为30%,新生儿为4%,1岁时为0.66%。随年龄的增长睾丸逐渐下降至阴囊,一岁以后很少自行下降的,手术时机目前认为在2岁前。隐睾症中有20%体表不能摸到睾丸。隐睾的经典术式为经腹股沟斜切口睾丸下降术[1]。从1976年国外学者报道使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隐睾开始,腹腔镜技术已成为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的主要方法,尤其对于术前不能明确的隐睾已经成为诊治的标准手段[2]。

小儿隐睾症中,可有会阴型、阴囊上型、腹股沟型、浅表异位型、耻骨上型、腹内型,横跨异位型。其中横跨异位较少见,睾丸横跨异位(transverse testicular ectopia,TTE)是指双侧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只经过单侧腹股沟管,又称单侧双睾丸,睾丸假两性畸形,可合并苗勒管残留等畸形,临床较罕见[3]。腹腔镜探查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在诊治方面有优势:创伤小、恢复快、探查不易遗漏。如腹腔镜探查术中不能找到未降睾丸,应想到到对侧内环口处寻找;及注意寻找后腹膜处是否有精索血管,盆腔是否有输精管,如能找到则沿着寻找隐睾[4]。我们总结经腹腔镜治疗腹腔型及腹股沟型隐睾的优势包括:(1)腹腔镜探查范围大而清晰,可明确是否存在睾丸及其位置,高位隐睾时优势明显。资料中,有位于脾下极,有与脾下极融合,有位于肾下极等,均可为腹腔镜探查发现,高位隐睾经腹股沟切口手术方式发现较为困难。(2)腹腔镜手术能充分游离精索血管到达肾下极,直视下进行减少了对睾丸血供损伤,可将睾丸无张力降入阴囊内固定。(3)可同时双侧手术治疗,避免增加手术切口,微创优势显著。腹腔镜技术较经腹股沟手术更易发生:膀胱损伤、肠管损伤、肠梗阻及CO2气腹所致的并发症等,但其发生率均较低,术中精细操作,可以避免较严重并发症。

据资料,1989年Bianchi报道了腹腔镜辅助阴囊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低位隐睾,取得良好疗效。该术式仅作阴囊单一小切口,除了具有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外,也避免了腹腔镜的C02气腹、以及腹腔镜的一些并发症,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5]。经阴囊手术的难点在于充分松解精索血管及高位结扎鞘状突,对睾丸位置偏高的病例,实现镜下操作难度大。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逐渐在小儿病例中开展了阴囊入路腹腔镜探查隐睾术式,并取得良好效果,并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证实该种术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胜义,陈勇.小儿隐睾症的手术探讨[J].求医问药,2011,9(11):454.

[2]黄宗谋,温天奋.微型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与隐睾症[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35-37.

[3]刘莉,李世杰.右侧睾丸横跨异位畸形合并左侧睾丸鞘膜积液、左侧腹股沟斜疝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10.

[4]易钦君,何大维,林涛.隐睾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2).

[5]罗建斌,王德娟,方友强.睾丸横过异位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11,5(3).

论文作者:苗东,杨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6

标签:;  ;  ;  ;  ;  ;  ;  ;  

左侧睾丸横跨异位到右侧1例报告论文_苗东,杨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