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研究论文_朱燕,罗晓璇,罗春晓,欧肇兰,但海芬,唐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630

摘要:目的:了解骨折手术中施予护理干预对其深静脉血栓(DVT)临床发生情况产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70例因出现骨折而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专业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法对其分组:A组中35例施行针对性护理,B组中的35例则施行常规干预,于术后对两组内DVT具体发生情况、机体满意度作综合评定。结果:实行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效果和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上,评价均高于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结论:对于施行手术疗法的骨折病例,施予护理干预有助于防范DVT,推荐骨科优先选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骨科手术后患者大多需要卧床休养,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状,严重阻碍着患者康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患者血液于下肢深静脉中存在不正常凝结的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很有可能降低患者劳动能力与生存质量,甚至会引起肺栓塞,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现将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0例因出现下肢骨折而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专业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法对其分组。施行护理干预的A组35例中,年龄:20岁-75岁,均值(45.67±10.99)岁;20例男性病例,15例女性病例,致伤因素:30例属车祸所致,5例属跌倒所致;而施行常规干预的B组35例中,年龄:24岁-76岁,均值(46.23±10.11)岁;25例男性病例、10例女性病例,;致伤因素:30例属车祸所致,5例属跌倒所致,两组信息无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3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均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2.1术前心理护理:大部分骨折术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抵触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诉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结合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对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并促使其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1.2.2术中护理干预:术中应根据术式调整患者体位,适当按摩患者的膝盖、大腿等部位,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操作人员应使用轻柔、精细的手法,防止损伤患者静脉内膜[2],手术完成后抬高患者患肢,在患者小腿下方位置垫好软枕铺垫,避免阻碍患者深静脉回流。

1.2.3术后护理干预:术后可将患者患肢抬高,保证患者有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起到牵拉静脉的作用,给予患者间隙性下肢气囊压迫或使用弹力袜,合理调节弹力程度,在确保压力合适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局部血液畅通。

1.2.4机械性护理措施:在患者麻醉过一天后指导患者开展踝泵运动,活动四头肌,根据患者耐受度慢慢增加运动量,还可以为患者穿戴弹力袜,另外要加快排空淤血,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1.2.5功能训练:深入了解患者康复水平,适时指导其展开功能训练。训练初期,以训练患肢的肌肉组织为主要对象,以关节主动训练结合关节被动训练为具体形式。在肌肉组织的训练操作中,应当按照“收缩——放松”相交替的形式进行,每天约15次至20次即可。而在训练机体踝关节系统的屈伸功能时,频次标准是每天2次,同时,在训练其肱四头肌部位的收缩功能时,频率标准同样为每天2次。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通过问卷调查法,评估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问卷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术前评估指导、术中针对性护理、术后针对性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护理质量,每个模块占20分,总分为100分,根据总分高低,分为非常满意(超过80分)、满意(60分—80分)与不满意(60分以下)。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结果录入至Excel表,在统一选用SPSS22.0型软件对其作综合统计的基础上,选择“(n/%)”表示结果,如若差异明显有临床显著性,(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拴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共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拴,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共出现9例,其发生率为25.71%,比观察组高22.85%,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非常满意例数达25例,比对照组多8例;观察组不满意例数共1例,比对照组少9例,且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的类型复杂,患者术后通常都需要卧床休息,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状,一旦出现此类症状,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将会出现障碍,可引发炎症、酸痛、肿胀等问题,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须加大对患者护理过程的重视程度。本文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共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拴,其发生率为2.86%,比对照组低22.8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达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分为四个模块,护理人员应将其贯彻在每一环节中,引导患者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提升其康复速度。

由此表明,给予行骨科手术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静脉血栓形成率,也可显著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丽.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601-603.

[2]叶颖爱.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41-42.

[3]王升英,初慧中,于雁等.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63-265.

论文作者:朱燕,罗晓璇,罗春晓,欧肇兰,但海芬,唐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关于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研究论文_朱燕,罗晓璇,罗春晓,欧肇兰,但海芬,唐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