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道德意蕴_道德论文

网络的道德意蕴_道德论文

网络化的道德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和个人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是人们学习、工作、休闲和通信等方式最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网络化已成为生产、管理、教育、医疗等各项活动的主要形态。作为高科技的卓越代表,网络赋予人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精神及道德交往、关系、结构许多新的内涵,它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人的道德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道德的组成部分和内在原动力。在网络化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

科学技术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化不仅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诱发价值观念、民族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全方位的变革,从根本上塑造了属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念,而且网络化自身也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一)网络拓宽道德交往的领域,有助于形成新的道德关系

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特质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体自我满足、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必要和普遍的条件。作为世纪之交璀璨的科技景观,网络改变了传统的道德交往模式,拓宽了道德交往的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网络化的交往超越时空的限制,拓展伦理关系的空间。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道德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网络化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它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这是传统伦理学所无法囊括的。网络化道德交往的新特点,对既定伦理学框架是一个巨大冲击。

网络化交往改变了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制于物理空间,定时定点、单向面窄;网络化交往的形式是间接的、虚拟、符号化的,交往的范围和道德活动的领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以往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多种交往形式。网络化的交往是点对面的交往,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对象同时进行交流。尽管它使社会道德关系日趋松散,并表现出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带来人际关系疏远、人情冷漠等社会问题,但网络加快社会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宽了道德活动的范围,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的道德互动方式的更新。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个体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个体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的交汇、碰撞、竞争,不仅可以领略到异质伦理文化的风情,为个体道德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且为传统伦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网络化交往有利于培育完善的道德心理、健全的道德人格和坚强的道德意志。网络化交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进程中的价值和对道德主体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网络化交往突破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多元伦理文化所组成的道德世界,它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道德个体和群体快捷、高效地传播全人类的优秀道德遗产、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倡导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们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与道德知识,发展自己个性。当个体在平等、宽松的网络化环境中感知和审视异质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伦理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时,个体高层次的自我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其潜能和价值就会得到全面的展示,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心理压力随之化解。 平等、和谐和自由的网络交往能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其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将得到砥砺、磨练和升华。

(二)网络的发展形成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

网络化加快了社会信息的流动和加工,激活了传统价值观念、伦理机制的内部因子,为新的文明秩序的建立构建了一个技术框架,铸就许多为个体和群体认同的价值取向。

1.自主精神。如果说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那么网络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作网络的主人。由依赖到自觉的嬗变,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提升的确证。

2.奉献精神。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网民遵循的共同原则是:所有网的子网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所有的子网和计算机也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就没有网络,奉献精神是网络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

3.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它将世界上数万计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权力、阶级、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在网络中都失去意义,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提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4.自由、民主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网络化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无须他人命令。因此,网络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重要标志。

(三)网络化提高了人类破译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铸就了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开放思想、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人类超乎想象的精神自信、生命自由,使传统伦理学的内涵获得全面的拓展和丰富

网络化的巨大的物质功利和精神价值在于,它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且还使得人类的生存需要与精神追求获得对象化的满足,赋予了道德范畴以崭新的内涵,伦理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获得变革和新生。

1.开放思想。网络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空间,人类的道德认识沿着封闭——半开放—开放—全开放的路线不断上升,“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一相见的人们瞬刻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庞大的地球在不知觉中演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中的一员;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的直接和现实;网络化还把异质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的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借鉴,达到共识、沟通和理解。因此,网络强化了人的开放思想和开放意识,铸就了时代所需要的开放精神。网络化是开放的标志。

2.创造精神。网络化使人类处理天人关系、主客关系、物我关系更加理智和自觉,生命智慧的展示、生存理想的实现、个体心理的满足、自我个性的张扬、人类生命关爱等人类本质力量的实现,在网络化的强大创造力中逐一得到解决。众多网友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道德情感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实现认识和思维的及时性、全面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这种交互性网络思维是创造思维成果的主题和源泉。

3.创新意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创新的要求从一次性的创新发展到系列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集体创新;由单个创新发展到系列创新,网络不断开拓新的思维领域,又使具体思维成果精确化、严密化、可操作化,网络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浪漫与严谨、幻想与务实、逻辑与形象的统一。网络已不单是科学和技术主题和形式,它深入到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为道德认识、道德评价、道德活动、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工具和信息处理手段,赋予了平等、正义、自由、权利、义务、民主、犯罪等道德范畴新的含义。

4.共享观念。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所有网的子网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同时也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否则,就没有网络。信息和文化共享已成为网络社会基本的道德精神。网络化的最终目的是在一个健康和自然的环境里培育以文化共享为特征的全球文化,它必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共享文明的新时代。

(四)网络化拓宽了道德研究领域,网络伦理成为伦理学新的增长点

与传统道德立足于物理空间不同,网络道德是电子空间的反映,电子空间是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而出现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环境,它具有数码化或非物体化、时空压缩化、互动化和全面化的特点。尽管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但电子空间的构建实际上将人置于“虚拟社会”或“虚拟共同体”中。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思想在网上交汇、碰撞、竞争,必然会拓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视角,道德信仰、道德评价、道德修养及公正、平等、权利、责任、义务的传统诠释都将得到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因此,网络化道德是伦理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尽管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但它永远处于一种趋于完善而不是完美的境地,技术的新功能总是伴随着新的漏洞和弱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其正负效应成愈来愈大之势。网络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时下,信息污染、黄毒猖獗、文化退步、知识贫乏、情感冷漠及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正困扰着网络自身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获得背后隐藏的是道德价值的残缺,信息丰富、超载的背后是庸俗文化、精神垃圾的肆虐,技术主义、工具理性对技术的盲从与崇拜导致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与偏离。科技进步而道德沦丧、技术发达而人文堕落、物质丰赡而精神贫乏、工具先进而文化退步、生活优裕而思想疲软等种种现代文明病已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网络技术易于诱发犯罪,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网络的快速、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诱发犯罪,甚至成为直接实施犯罪的工具;快速传递的大量乃至泛滥的信息中混杂着许多不道德、反道德的内容,侵犯着人们的道德心理,抑制了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导致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水平下降。首先,信息污染毒害人的心灵,诱发犯罪。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手段,信息污染更便捷、随意,影响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信息污染的主要内容是色情和暴力。其次,网络犯罪猖獗,毒化社会风气。目前,危害国家、社会和公共安全,侵犯财产,妨碍社会秩序管理,肆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网络犯罪在西方十分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时有发生,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网络自身的发展,而且毒化着社会的道德风气。

(二)网络技术有可能造成知识匮乏、文化退步及人的道德素质下降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年轻一代过多依赖电脑网络,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使之获取知识方式成了一种“快餐模式”,这必然使人的知识水平下降。首先,网络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爆炸,放弃书本阅读和亲身实践,过度依赖电子媒介,就必然造成文化退步、知识匮乏。电脑给予我们的知识有限的知识,只提供我们有关“何时”、“何地”、“何事”的信息,却无法代替我们去思考,只能告诉我们结果,无法带给我们对过程的思索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网络形成的“快餐文化”模式是文化退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化的一律化、标准化、程序化只能使人的思维简单化、线形化、直观化,使人的知识贫乏、审美能力下降和优秀文化道德传统遭遗弃。“媒介文化帝国”文化观上的沙文主义,价值观、人权观上的霸权主义已在网络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各种优秀文化道德交流、融合、补充的最大障碍。第三,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有可能以人的文化素质下降为代价。网络的高度综合性、声像多维一体化和高度图象化的特点,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阅读能力退步。第四,实践能力下降。网络技术的发展已使地球成为“地球村”或“电子社区”,而作为个体的人却越来越趋向部落化,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具有社会温情效应、家庭温情效应的人际传播机会更多的被剥夺,人的实践、社交能力下降,心理趋向封闭。第五,人情冷漠现象严重。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便是相扶相携、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的心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实现。一个人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与他人交往得不到爱与归属、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有可能引发情绪障碍,导致忧郁症。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这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和其他健康问题,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三)网络技术的滥用对传统伦理是一个巨大冲击

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因为网络无中心与非中心、无主要与非主要之分,它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找到了佐证。个体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显得微不足道,他无法感知自己的有能力对任何行为负责,这成了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口实。

2.无政府主义泛滥。在网络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所有的人都是网络的一部分,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因此,网络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场所,一个彻底“民主”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是绝对的自由和民主,无政府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场所。

3.道德冲突和失范现象严重。网络延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尽管网络中有自己的语言和约定,但由于网民的民族、国家、地位、角色不同,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冲突的;网络的发展速度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难以适应变化多断的新环境,即使制定了网络规范,由于跟不上网络升级、换代速度,也会造成大量的冲突和失范现象。

4.道德监督和评价困难。在现实社会中(物理空间),与法律规范的刚性相比,道德规范的柔性特点更多地表现为非强制性,道德评价主要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而网络社会中(电子空间),道德规范是超柔性的,道德评价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尽管网络是开放的,网上的交往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但网络的交往是间接、虚拟、符号化的,交往主体的身份很难明晰。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封闭化和部落化使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消失殆尽。

5.道德人格扭曲。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它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相互磨合后留下的“烙印”,是个体很好地适应相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网上许多具有地域性、本位性的道德文化体制和范式通过网络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而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网上的多元道德构成只会使个体经常性地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给个体健康的道德人格形成与发展造成强大的挤压和扭曲。

总之,网络技术对道德影响是双重的。我们绝不能因为网络的诸多负面影响,便因噎废食,远离或拒绝现代科技文明。只是我们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文明的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同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应着力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和防范措施,把“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意识贯彻网络技术规划和发展的全过程,使之达到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真、善、美、利的统一,真正的为我所用,造福人类。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拓宽一下就会发现,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在西方是大相径庭的。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社会负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限制甚至是停止发展科学技术。而以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或正在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万能的科学技术可以保证各种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悲观派和乐观派都注意了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但他们都没有超越自身立场的局限,没有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察,其错误是致命的。究其社会文化原因在于他们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技术主义和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网络技术的负效应实质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是人的文化危机,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根本的价值目标,必须对人与社会进行变革,培育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首先,矫正价值导向,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健全的人与社会。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其负作用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这种价值观对技术的片面追求,是以短期利益为基点的,它把人、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关系扭曲为直接的、片面的功利关系,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负效应已有目共睹。为抑制网络技术的负效应必须摈弃纯经济主义的价值目标,超越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元价值,超越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把精神价值、伦理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人类追求、需要才具有真、善、美、利相统一的性质,人的活动才具有自由创造的意义。

其次,建构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运作机制,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怀。网络所创造的技术和产业神话,使人领略到了其力量的神奇、信息的便捷、物质的丰赡和生活的安逸。但人类对工具至上、技术决定论的信心已到了痴心崇拜地步的同时,却是对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忽略,美德修养、理性崇高、个性丰满和精神健康被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带来的物质富有、生活优裕等眼前的功利所吞噬,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这警示我们,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不能忽略人类心灵的塑造,信息文明的声光电掩盖不了道德培植和情操修养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离开人文精神的辅佐和道德精神的参与,网络技术就有走向邪路的危险。居高不下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的信息污染、令人胆战心惊的电脑黑客及道德滑坡、亲情隐退造成的人与人的欺诈和防范等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再次,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使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它使职业分工细致严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人造化和虚拟化,但网络社会生产的一体化、系统化也造成了与人个性发展、生命自由之间的深刻矛盾,人受制于技术,成为工具的奴隶,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贪欲,人与人的心灵的畅通变成个体自我心灵的封闭,人性异化代替了人的自由发展。人类在享受网络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也要付出文化退步、知识匮乏、人性异化的代价。因此,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让网络文明成为自我发展的契机,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后,网络文明要注重网络技术的可持续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要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但科技发展并不必然会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人文精神支撑的技术至上主义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还可能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因此,我们必须把网络和人自身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进化的社会存在物,在网络中倡导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网络技术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与利益,而且要不祸及后代的需要和利益。网络将不仅作为即时性的工具,更作为人类社会历时性的生活理念而存在,要把科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在网络技术中融入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未来理想,将网络和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视价值关怀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社会、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培植起网络时代的伦理精神。

标签:;  ;  ;  ;  

网络的道德意蕴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