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于教育--放纵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爱在于教育--放纵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爱在于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溺爱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们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引导教育孩子,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导家庭教育,让子女从小就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进步。

但是在目前的各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过高期望,过高要求,不切实际;有的粗暴管理,不讲民主;有的放任自流,糊涂发展;而较为普遍的是过于溺爱,包办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说:“还有什么比父母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溺爱,出于父母的本能。高尔基有过一句话:“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

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独根独苗,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的地位往往在父母之上,甚至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不待言,鸡蛋尚需剥了壳,橘子要等抽了络方启尊口;无微不至的为人父母者惟恐心肝宝贝多走几步累了身子。“上学放学接送制”执行得比任何单位的规章制度都严格;为数不少的家长,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要让孩子的物质消费大踏步跨过“初级阶段”而享受“小康生活”——年终压岁钱一掷数百,有的玩具多得能办个展览。

有时夫妻间唇枪舌战,争论不休,难解难分,结果小宝贝一锤定音,双方都表示服从。难怪有的老人哀叹说,我不要儿子把我当老子养,我只要他把我当儿子养。家庭关系如此颠倒,令人悲哀。

父母疼爱子女,本来自古而然,无可非议,本意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个“度”,父母关爱子女,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有悖初衷,思想上放任,使子女骄横跋扈,惟我独尊;物质上过优,使子女意志薄弱,不思进取;学习上辅导陪读,使子女学而不“习”,智力蜕化;琐事上包办代替,使子女养尊处优,即使力所能及也四体不勤。社会上贵族学校的面世,豪华公寓的出现,斗富现象的滋生,对溺爱子女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不及时敲响警钟,将会贻误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怎样正确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怎样纠正溺爱型家教,正确、适度施爱于下一代,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结合我们的实际,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节制母爱的原则

两千多年前,触龙针对赵太后搦爱儿子长安君不肯让儿子做人质求救兵时,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至今还发人深省。诸葛亮不能说不爱子,他写出著名的《诫子书》。毛泽东对他与杨开慧所生的儿子毛岸英不能说不爱,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来,毛泽东却把他送到延安地区劳动模范身边学种田。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我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一样,也有对子女的‘母爱’,但我的母亲给我的母爱是有节制的,她主张我早日离家独立。现在我认为,这就是她关心我的一种表现。她的决定是明智的,她的貌似坚硬的心并非不温柔。我们需要母爱,但不需要‘母鸡式’的母爱,我们需要明智的母爱,有节制的母爱。”

明智的母爱就是“为之计深远”。滥施其爱,看来是爱,实则是害。这种明智的、有节制的爱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

诚然家庭内应讲民主,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不要压制,但是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子女放在父母之上,一切以子女为中心,那同样也是错误的。孩子是受教育者、受抚育者、未成年者,他们的成熟程度较低,阅历也很浅,围着他们转,只会把他们惯坏。老教育家刘绍禹说得好:“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过多的母爱,爱之失度,会使孩子丧失正确的自我评价。

2.要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地淡化母爱

教育科学认为,母爱的浓度应与孩子年岁成反比例。父母,也称为子女的保护人。父母对子女保护的淡化可以划出这样一条线索:完全保护——选择保护——微量保护——解除保护(自立)。从1岁到6岁的婴幼儿应处于父母的完全保护之下;7岁到14岁的儿童少年,可以实行选择保护,让他们自己穿衣、吃饭、学习洗衣;实行简单的个人生活自理;15岁到18岁的小青年,可以实行微量保护;18岁以上的青年就要让他们从父母的保护下解脱出来,力求独立。当然这种划分有很大的相对性,究竟怎样,也要因人而异。在这一点上,还是严文井同志说得好:“一个母亲如果能够及时地减少以至取消对自己子女的保护(更不用说袒护和代子女包办一切事),悄悄地注视着他们,而让他们动手去干一切他们自己能够学会干的事,以使他们早日锻炼出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实际上仍是出于母爱,一种由理智起平衡作用的现代的母爱。只有那些有知识有远见的母亲,才能给予这种母爱。”

二、适度满足子女需求的原则

一位老一辈教育家在“教育儿童原则”中提出“不要贿赂儿童”的命题。他认为“父母有时为了避免儿童一时的搅扰,往往拿金钱给儿童,这不应该,等于奖励搅扰,使儿童养成要挟的坏习惯。”这话是很深刻的。

现在有些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孩子有什么要求,都尽力满足,有时比孩子本来的愿望给得更多。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一切都顺顺当当,生活中没有曲折,没有困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命力是很脆弱的,将来踏上社会,就会步履维艰,有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子女的要求,只能适度满足,不能无限度地满足。

1.在满足需求的成分上,要合理配置

保证温饱的食物、衣服以及适当的玩具,在爱抚、奖励、娱乐、学习等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二者都得到适度的满足,哪一方面都不能少。如果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那是父母最大的失职。物质需求可以基本一点,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应高标准。特别是子女要购买学习用品、课外阅读书籍等时,父母应尽量满足,但不要一味追求高档、时髦。

2.在满足需求的水平上,也要适度

一般地说,对孩子需求的满足要适合社会和家庭的实际水平,与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较滞后,而自己的子女却一味攀高、超前消费,超过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这是不能允许的。即使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好,是富翁,是大款,对子女消费也要适度约束。有一个私营企业主,是当地闻名的首富。他那读小学的独子生活简朴得令人咂舌:衣着穿戴、零食花费均远不及工薪阶层人家的孩子,上学放学也是步行往返。这位大款父亲的“富门寒教”思想值得称道。让孩子少花些钱、多动手、多流汗,逐步增强自力更生的意识,是对孩子的真爱,是给孩子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以规矩成方圆的原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对于成方圆来说,极为重要。国家有法律,学校有校风、校训、校规,班级有班风,一个家庭同样也要有良好的家规、家风。

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家规教育。著名的如《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等方面,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虽然从整体上说,它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也有不少嘉言、名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可品味、借鉴,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生逢乱世,但他一生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他的诗中有二百多篇是用来教育子女的。《放翁家训》的撰写前后历时几十年,凝聚了他一生的经验和感受,最可贵的是他提出: (1)教子勿贪,保持俭朴的本性;(2)对聪明孩子要严加管教,不可放任。

家规,就是用条规形式规定下来的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在家庭范围内对全家人的行为起约束、规范作用,也是父母对子女督促、检查、教育的依据。没有督促、检查,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与家规有一定联系的是家风。家规付诸实施,并代代相传,就会形成为家风。可以说,所谓家风,就是指家庭成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家风正,万事兴。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劳动人民之家似乎没有明文规定的家规和家风。其实不然,每一个健康而有朝气的家庭,作为行为道德规范的家规家风都是有的。只是有的形诸笔墨,见诸文字,有的只传乎口碑,贯穿于行动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家规在家庭成员中的切实推行,好的家风的渐次形成,关键还在于当父母者本身。父母自己要严以律己,严格按照家规有关条款去做,在家规家风上为子女做出榜样,那么,子女就会学父母的样子,做到“不令而行”了。

四、不“以惰为教”的原则

据有关专家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低年级儿童中有27%的不会洗脸,53%的不会穿衣服,30%的不会扫地,95%的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学生中有55%的不会钉纽扣。这一组数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仅就小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劳动观点差、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上的关心、智力上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比较薄弱,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高度。

劳动教育历来被中外教育家所提倡和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史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应让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骞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认为应该教育学生要勤、不要惰,从身边的事做起,如“整洁教师内之尘垢,启闭教室之门窗,排列食堂之食器”等皆应让学生去做,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如果不这样,就是“以惰为教”。早在上世纪初教育界就倡导勤工俭学,而时至今日不少家长既不让子女“勤工”,又不让子女“俭学”。我们要从培养学生成为马克思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高度来认识劳动教育,让孩子做一些自我服务劳动,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是孩子变得勤快起来,改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增强自立、自理的能力。

标签:;  ;  

爱在于教育--放纵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