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景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研究

小浪底景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研究

张志涛[1]2004年在《小浪底景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浪底库区是一个新兴的景区,旅游开发处于初始阶段。本研究地位于小浪底库区的明珠岛,当地把生态旅游作为经营目标。生态旅游“保护性”特点决定了生态旅游开发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了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 在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小浪底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完成了功能分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分析,旅游项目设计、景观效果调整等工作。 本研究实现了小浪底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信息化、景区的适宜性分区。陆地部分划分为叁个区,集中游憩区、森林背景区,禁入区。针对景观格局现状,设计了太行野园、森林浴场等多功能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研究强调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高艺园[2]2016年在《基于AHP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水利风景区是21世纪初我国结合国情研究设立的以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工程综合利用为主的一类风景区,景区集水利、生态保护、旅游和科研科普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水库型是水利风景区六大类型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具有典型的水利特征,也是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先锋。近年来国家对现代水利事业综合发展日益重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提上日程的大背景下,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宗旨。因此研究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当前建设与管理的发展现状,总结发展成果与不足之处,将引导各地景区对其自身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当前国内学者对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方面的定量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权重评价体系,并结合定量研究对南湾湖和泰宁水利风景区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总结了两处景区的发展成效、个性差异和存在的不足。(1)本文阐述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评价研究的意义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相关概念,总结了当前在景区建设、管理和评价方面的文献研究状况。阐述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概况,总结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内容、类型和特点等。(2)明确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引入层次分析法进行建设与管理评价研究的意义,阐述评价方法与过程,并经过评价指标初选、专家筛选形成了最终的指标层次体系,其中建设评价体系分为景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五个基准层共25项指标,管理评价体系分为管理体制、运营管理、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四个基准层共17项指标。经过30位专家赋分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值,并提出结合问卷调查的综合性实例评价研究方法。(3)选取南湾湖和泰宁水利风景区作为实证评价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综合研究方法得出两个景区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分别分析了它们各项指标的发展建设现状。研究得出南湾湖水利风景区和泰宁水利风景区总体发展良好,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较高的重视,需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南湾湖景区地域文化建设成效较好,而泰宁以水上丹霞为主要特色,共同不足是水利文化和科普文化建设缺失。(4)本文依据定量评价结果思考总结了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中的良好经验和共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孙玉军, 张志涛, 刘宁宁, 柏樱岚[3]2004年在《旅游景区数字化及生态适宜性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出现,它强调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保护性”的特点始终是生态旅游主要特征。“保护性”体现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于旅游规划者来说,保护性应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国外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旅游规划上。

王建军[4]2006年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旅游资源以新的视角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它突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如在非景观型旅游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地、大城市周边的市场驱动的客源型生态旅游区,以及在环境质量优越且敏感的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环境不再只作为景观的背景,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品质,不得不被考虑到核心地位。生态旅游资源应具有其独特的分类、评价研究方法,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结合目前已有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文献,采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1、生态旅游资源适用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生态环境是与生态景观并重的生态旅游吸引因素,生态旅游环境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得出了景观—环境分类思想,总结归纳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环境分类方法。 2、采用AHP方法探索性地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环境分类方法为基础,采用AHP方法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对于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进行对应分析改进生态旅游市场的预测方法 从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与生态旅游资源供给两方面提出生态旅游市场的预测模型,进行相关性定量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4、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知名度和品牌”比较收益法,符合近年被广泛倡导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5、开展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景观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生态旅游容量研究为核心,强调针对整体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景观与环境影响评价,并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到生态旅游规划之中,确保区域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6、对几个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实证研究 结合具体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是验证生态旅游资源理论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北京平谷区整体休闲园、怀柔雁栖镇、龙湖生态园、黄河小浪底黄鹿山等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营销策划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和成果,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是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对于指导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传艳[5]2008年在《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地区经济、贸易、金融、社会乃至环境建设的有效载体。旅游业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中原城市群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多种生物生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而丰富,品位高而结构好,文物古迹类和自然风光类结构并重。它的旅游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加强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部崛起、中原崛起和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为中原城市群旅游开发和规划指明目标和方向,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提高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的科学性;而且可以通过整合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加强信息交流,打造城市群整体品牌,为政府部门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决策依据,使其建立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本文在经济学、旅游学及地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构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基本内容、表现特征、阶段划分等,并在分析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状况、市场特征及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与一体化途径及保障体系。全文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意义及依据。从国际、国内经济及旅游业发展趋势,到中部崛起、中原崛起及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需要分析,阐明了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综述。综合评述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内容。第叁部分相关理论综述与诠释。介绍并诠释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一些经济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研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系统结构,并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参与对象系统及对各参与者、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容及表现特征、一体化的阶段划分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中原城市群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了中原城市群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并对其国内外市场状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模式、发展战略、品牌整合、空间布局等提出了的战略构想。第七部分在前面几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途径与保障体系。

雷帅[6]2011年在《关于山西与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山西作为全国综合改革示范区,旅游业应该先试先行,山西与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也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山西和河南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名山大川雄伟秀丽,是我国的两个旅游资源大省,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也为山西与河南开展区域的合作开发提供了机遇。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两省之间的旅游合作还处在较低水平,尤其是两省的共享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合作,纷争不断,严重影响着两省的旅游形象。因此,研究两省之间的旅游合作,对两省实现共享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促进两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考察了山西和河南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合作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省旅游合作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两省旅游合作的现实意义,重点提出了两省旅游合作的战略举措。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依据、研究方法,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文献,为后面两省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供理论准备;第二部分明确了两省旅游合作的现实意义;第叁部分主要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交通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两省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第四部分则从内外部环境、两省之间的共享旅游资源等方面对两省旅游合作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的分析;第五部分分析了两省旅游合作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共享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线路设计、市场开发、交通建设等提出两省旅游合作的战略举措;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论。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山西和河南区域旅游合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肖志凡[7]2012年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然而在当今的许多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出现了“景区城市化”、“千园一面”、“万园同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很多,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无疑是其重要的解决方法之一。地域文化体现了水利风景区的精髓,在提升水利风景区的价值与品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这一课题,国内外只有零星的论述和研究。因此,对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如何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水利风景区是继承、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水利风景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域文化对水利风景区的价值及意义;提出地域文化与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内容相融合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论点。最后归纳出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为今后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缺乏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通过对水利风景区的实地调查、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水利风景区主要特征和功能及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了水利风景区与地域文化的关系。(3)探讨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策略。从景区规划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地域文化与景观载体的融合、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等方面展开了论述。(4)以福建仙游九鲤湖水利风景区、福建漳平上林水库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分析了两个景区规划建设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延续、传承和展示地域文化。

庄晓敏[8]2011年在《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水”是水利风景区的核心资源,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水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本,也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是赋予水利风景区深厚内涵及新鲜活力的源泉,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予以珍视。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建设的高雅缩影,是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逐渐兴起,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日益凸显;本论文正是基于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水文化的挖掘及展示、水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分析水文化的作用及价值,提出水文化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才能得以传承、展示的论点,进而对载体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水文化与载体进行融合,融入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最后归纳总结出水文化载体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水利风景区在今后建设过程中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述了国内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及其载体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水利风景区的特征及景区建设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析了水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载体的类型及作用,提出了“借水造景、以景传文、人水相依、文景共生”四种水文化与载体耦合的方式。(3)归纳了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出水利风景区水文化规划的理念——“融入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延续文脉”,探讨了水文化载体的布局方式即:灵活自由式、层层递进式、有机连续式。(4)从景观设计、生态安全、人性需求等方面考虑,提出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水文化本身及其内涵延伸方面构建水文化表达的叁种模式,即原生式、扩延式及借鉴式。(5)通过分析基本原则,应用叁种模式,从水域空间营造、建筑设施表达、水工建筑美化、文化体验设计四方面出发提出水文化载体建设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营建与水文化载体相契合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其它设施环境的思路。(6)以安徽蚌埠闸水利风景区及聊城徒骇河景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分析了两个景区建设利用不同的载体及建设手法传承、展示水文化。

张毅川[9]2008年在《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生态与景观重建实现郑州黄河滩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收集资料并进行现场调研,以研究区的现状图和地形图、遥感影像及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资料。以郑州市水利志、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惠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纲要等资料和国家关于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水土保持、防洪、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等为依据。对郑州黄河滩地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以确定生态和景观重建的主要目标。在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工程学原理的指导下,结合目标定位以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主要方法确定功能分区。选取土壤、水源、植被、动物、地基承载力、风景等指标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法确定立地的适宜功能。以Forman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格局理论重构郑州黄河滩地景观结构。综述了国内外河流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的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重点。评估了郑州黄河滩地潜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生态功能与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功能、保持土壤和净化环境功能、生态防灾功能;经济生产功能与价值;社会功能与价值,包括科研教育功能、旅游和遗产价值。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结构。进行了林业系统规划,确定了指导思想,将林业系统分为8个部分:防护—水土保持—缓冲林、防护—水土保持—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观赏—游憩—教育—种质资源林、游憩—休闲—观赏林、经济—观赏—游憩林、观赏—游憩—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林等。进行了农业系统规划,确定了指导思想,将农业系统分为4个主要部分:郑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丰乐葵园、沿河农业示范园、农业公园。进行了旅游系统规划,确定了指导思想,将旅游系统分为6个部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考察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欧明艳[10]2013年在《基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工程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开展水利旅游,促进水经济发展,弘扬水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鉴于水利风景区发展的优势和为社会带来的各方面效益,近几年来,水利部大力倡导将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成为景区,但由于缺乏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景区建设的前期投资又非常大,致使水利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道路不发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且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囊括了很多的相关基础工程,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护、水土保持、除险加固、防洪防汛、灌区节水、森林防火等,而相关基础工程往往作为专项而单独成立,运用政府资金分别进行治理,很少考虑到与景区的结合建设,进行系统化的规划统筹,造成了建设的重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文章以改善水利风景区、相关基础工程重复建设现象及部分解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资金问题为出发点。总结了国内外水利风景区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对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类型进行归纳,系统分析了结合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防护、水生态环境、景观营造的矛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等。对相关规范、法规加以解读,从政策和技术层面上进行探讨,并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提出基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政策层面上: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提出水利风景区结合相关基础工程建设要在规划层面上进行统筹,与周边环境进行良好调控,建立完整的流域生态系统,全面协调景区资源的保护的开发利用关系。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要落实相关政策标准,拓宽投融资渠道。在管理体制上,要处理好水利风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注重水利人才的培养,成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中心,保障景区的有序化发展。(2)技术层面上:探讨了生态工程技术在水利风景区中的应用,并对滨水景观建设与河流保护进行分析,提出水工建筑与景观的统筹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对多重功能的植物景观营造技术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小浪底景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研究[D]. 张志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基于AHP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评价研究[D]. 高艺园.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3]. 旅游景区数字化及生态适宜性的实证研究[C]. 孙玉军, 张志涛, 刘宁宁, 柏樱岚. 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4

[4].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D]. 王建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5]. 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D]. 安传艳. 河南大学. 2008

[6]. 关于山西与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 雷帅. 山西财经大学. 2011

[7]. 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 肖志凡.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8].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 庄晓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9]. 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 张毅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10]. 基于相关基础工程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 欧明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小浪底景区旅游项目及布局的适宜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