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进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发展,它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与治国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大同”社会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孜孜追求,而且是执政党对社会进程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的理论概括。这个理论命题的提出,遵循了认识论的一般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其理论生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必然性。
一、原始“大同”理想或“理想国”的归宿是空想社会主义
中外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过“大同”或“理想国”的社会理想。对“大同”社会理想或“理想国”的追求,是古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反映了人类的美好社会追求,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
(一)中国历史上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就提出“大同”的社会理想。他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者,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梁启超《孔子》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三十年版,第41页。)孔子看来,大同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但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仍然尊崇儒家思想,同时,“大同”社会的理想也逐渐根深蒂固地根植于封建思想家、政治家的头脑中。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正统,大同社会仍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到了近代,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在起义前写了《原道醒世训》一书,援引了古代儒家经典中关于“大同”的理想描绘,但他认为这种“大同”只是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时代的美好回忆。经过农民斗争的实践,洪秀全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大同”世界的具体蓝图。显然,这是一种以农业小生产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具有革命性,但它所鼓吹的绝对平均主义,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落后性(注: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5页。)。康有为则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所设想的“大同”世界,表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但仍摆脱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窠臼。在《大同书》中,康有为相当详尽地提出了这个空想社会的图景:在“大同”世界里,“个人自由、男女平等……,科学文化高度发达,奖励创造发明……”,等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实质,是企图通过阶级调和的改良主义和平地走到“大同”。这样的道路当然是行不通的,达不到实现他所幻想的社会主义大同远景(注: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243页。)。所以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这是对康有为及其“大同”空想最深刻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扬“民主、自由”的旗帜,与旧社会、旧制度、旧秩序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是“大同”说和“天下为公”思想的积极接受和奉行者。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没有争取到向往已久的自由与民主,革命果实也被北洋军阀窃夺了。封建社会仁人志士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同”社会理想,终归化作了历史尘烟。
(二)西方社会从“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历程。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方较早地提出建设“理想国”的思想家,“理想国”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一切其他思想的出发点。他对“理想国”的描绘和向往,集中反映了贵族阶级企图保存和恢复腐朽氏族制度的要求和愿望,是违背历史发展方向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欧洲在度过黑暗的中世纪后,到14-15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热情地鼓与呼。他们曾经预言一个理性的王国即将到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高扬个性与自由经济的面目出现的,因此,其发展也往往是被当作个人与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相应地,资本主义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往往被当作个人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人们逐渐认识到,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必须由社会自身来解决,于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形式,社会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了。于是,最先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乌托邦》一书,畅想了全部社会财富由大家共同拥有和使用的社会理想;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准备时期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的梅叶、摩莱里和马布利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主张则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19世纪则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以及英国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欧文等人是著名的代表。他们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和进步的过程,并试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被更完善的理想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同时,三大空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若干重大原则作了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注: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4页。)。其中,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历史的发展无情地表明,中外思想家们对“大同”社会或“理想国”的追求,殊途同归地走向了空想。它们的主张具有合理的成分,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差别),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条件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从而为世人揭示了真正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发展前途将是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前途是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若干阶段。当社会主义发展到其最和谐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它的前途将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构建小康社会的和谐,共产主义的最高命题则是建设和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19世纪先进文化为依托,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三大空想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科学阶段。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全世界“大同说”——共产主义学说: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共产党宣言》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的存在态势,阐明了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和谐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一个历史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一些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十月革命后,列宁也一度急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他总结经验、改正错误后曾经提出过关于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设想。但是,斯大林没有沿着列宁的新探索继续下去。在列宁逝世后几年里,苏联加快实行国家工业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30年代初全面向资本主义进攻,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又提出要过渡到高级共产主义,1946年又宣布要在一国首先建成共产主义。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积弊太深,斯大林等领导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消灭了阶级对抗与社会矛盾,加上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以及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战略,苏联最终解体了,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易帜。人类在探索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进程中,遇到了挫折。
(三)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专权的弊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重视管理和人才,这才是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在社会主义改造行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强调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分析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等方面的关系,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八大正确适时地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1957年毛泽东同志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丰富和发展的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缺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的经验,缺乏对当时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这个蓝图,出现了许多波折,并为此付出了惨痛而巨大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丰富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与思想基础。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更加和谐”就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当说,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至此已初具轮廓。
三、和谐社会命题是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成就的理论概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又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十六大以来,我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以更加勤奋务实的精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命题提供了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立了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坚持对外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1979-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6%,比改革开放前高3.5个百分点,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快约7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11587亿美元,已跃升到世界第六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也提升较快。按世界银行的三年平均汇率方法计算,1978年我国的人均GNP只有190美元,1999年达到78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首次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00年,提高到854美元,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9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人均GNP排名,我国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注:李君如、郭德宏主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页。)。2003年我国遭遇非典,GDP仍然保持9.1%的增长速度,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04年,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6.8%。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以上巨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因此,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央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存在决定意识,理论决不会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和谐社会理论命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给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如果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处理得好,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倒退和逆转。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基础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的加深和在执政认识上的自觉。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作为执政党,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另一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因为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政治和谐首先要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确保政治稳定。能否确保社会长期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谐的政治社会,也必然要求执政党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担当起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政治文明,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同时要努力消除“腐败”,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毋庸置疑,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民众对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构成了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三)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和谐社会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涵。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是非常高的。然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对滞后,不和谐的方面还是客观存在的。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二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突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此外,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
具体说来,“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但是,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很不完善,非常滞后。拿教育投资来说,1998-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2%,当然实际投入的经费要比数字大些。相比之下,印度的教育经费占3.2%,俄罗斯是3.5%,菲律宾是4.2%,美国是5%。2003年的非典疫情,则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致命缺陷,也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显示,在191个成员国家中,卫生医疗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方面,我国排在第144名,比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还落后。第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部分社会成员人分配差距在持续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般地,衡量社会的贫富差距用基尼系数测量法。根据国外多年经验,差距大致在0.3-0.4的基尼系数之间比较合理,超过0.4,就过警戒线了。据我国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上升,1990年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0.389,1999年0.397,2000年已达到0.417;而发达国家1990年的平均数才是0.338。贫富差别的出现,造成城乡贫困人口大量涌现。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计算,我国现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已达9000万以上。第三,就业压力巨大。国家民政部《2001年白皮书》认为,我国实际失业人口达到10%。比如说,我国农村劳动力是4.9亿,现有的土地只能容纳1个亿左右,乡镇企业能容纳1个亿左右,到城市打工1个亿左右,农村尚余1.5-2亿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多大!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第四,经济增长和人的增长不平衡。一方面,对人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的提升不够重视,不注意保护和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不重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等等。因此,一些地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致使社会风气下降,非法宗教活动猖獗,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注: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65-74页。);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没有实现和谐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人口数量失控、环境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电荒”、“煤荒”、“油荒”、“水荒”接踵而来。以水资源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短期内经济虽然发展了,GDP也提高了,但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回过头来治理所花的代价更大,得不偿失。所以,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的良性循环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承认不和谐才可以改造不和谐,正视不和谐正是为了建设新和谐,实现最终的和谐。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和不和谐的方面,促使党中央科学决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期实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国际交往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心愿。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谐的标准和目标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和谐,这一阶段肯定还达不到的未来社会新的和谐,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和谐。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应有之意。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时期物质、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状态,是一个逐渐消除社会对抗和社会冲突的社会状态;这样的和谐社会,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发展;这样的和谐社会,其逻辑发展前途最终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大同”,它不仅源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这样的和谐社会,其理想目标不正是《共产党宣言》所宣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吗?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大同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空想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