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借用策略实例_英语论文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借力策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借力论文,英语语法论文,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外语言界对语法教学的探讨众多。拉森-弗里曼(1992)不仅首次提出了“语法技能”(grammaring)的概念,强调语法是一种技能,即准确、有意义而且得体地使用语法结构的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语法包括语形、语义和语用等相互依存的三方面内容;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1994)指出,语法教学要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法教学不能仅教授部件和结构,必须与逻辑思维、语境和人的说话意识联系起来教授学生怎么使用这种工具等等。

      古语云:借力者强,智者借力而行。借力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借助他方力量来实现己方目的的策略。那么,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如何运用借力策略来进行语法教学呢?笔者进行了如下三种渠道的归纳。

      一、向课文文本借力

      特定的阅读环境会使语法知识具备独特的学习意义,而语法知识的独特意义又会促进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法教学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法知识转化为语法运用技能。现行的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能为语法学习提供恰当的语境。

      【教学片段描述和赏析1】

      一位省级教学大赛选手执教的语法课“过去分词”成功地借力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3 Lesson 1 EQ:IQ的Reading。

      教师用问答、小组竞赛、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EQ:IQ的主体内容,同时,PPT呈现Reading中的如下原句,并要求学生找出定语从句和相应的先行词和关系词:

      

      (点评:运用“注意假说”原理,通过画圈、画线、加粗等方式凸显定语从句,吸引学生注意。活跃的课堂气氛、精深的文本理解为下一步语法教学提供了必要而又恰当的语境。)

      任务一:学生把上述句子翻译成汉语,特别注意画线部分。

      点评:利用阅读文本中的句子,特别是长句,设计恰当的英汉互译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长句分析、翻译,从而把知识提升为能力。

      任务二:辨析第1、5句和第2、3、4句中定语从句的结构和意义的异同,教师用表格呈现规律。

      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实例,讨论两种定语从句的区别,归纳并形成第一个语法规律。借力文本的生动实例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变得鲜活。

      任务三:辨析2、4句中定语从句的结构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点评: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知识,形成第二个语法规律。语法辨析能力是语法教学的基础,借力业已理解的阅读文本辨析语法规则和语言意义能促成语法习得。

      任务四:回答下列问题,师生在回答答案中归纳分词作定语的表意功能:

      1.Who is Professor Mayer?

      2.Why does the author use Professor Mayer's study results to support his/her ideas?

      点评:通过设计评价阅读理解的任务引发学生关注语法,分析语句结构。把语法规则的讲解,转换成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思想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内化语言规则。

      任务五:把第4句改写成定语从句,把第5句改成分词作定语,并比较它们改写前后意义的异同,再完成PPT呈现的分词作定语的专项练习。

      点评:安排针对性的训练,在理解中操练语法知识,内化了学生所学的语法,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

      文本阅读和语法学习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借力学生熟悉的课文阅读文本,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利用“理解篇章→寻找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分类→提炼分词作定语规律”过程,把语法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交流、讨论等加深对语法结构的把握和语法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任务四中,利用问答形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过去分词作定语的作用——对所谈论的人物补充重要信息,此举是精彩之笔。

      二、向音乐视频借力

      借力音乐视频是情景教学法中的常用手段。音乐视频不仅给师生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而且给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素材。在美幻情景和生动韵律中,师生情感共鸣,获得精神愉悦。音乐视频大都取材于优美的散文或者经典故事,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朗朗上口,可以作为学生体验语法、感悟语法的触发点。

      【教学片段描述和赏析2】

      Step 1:播放音乐,激发兴趣

      T: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American country music? Today let's listen to a famous English song “Sunshine on my shoulder”.When you listen to it,please try to tell me what the theme of this song is.

      点评:借力音频播放,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减轻了学生上语法课的紧张心理。

      Step 2:精听歌曲,初步理解

      学生把握好歌曲主题后,教师再重复两次播放该音乐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二、第四段的歌词填空:

      If I ____ that I could give you,I ____ to you a day just like today.

      If I ____ that I could sing for you,I ____ song to make you feel this way.

      师生共同朗读歌词后,学生分成两组并按照准备好的几组歌词,搞歌词排序竞赛。

      点评:借力歌词填空、歌词朗读和歌词排序,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含有虚拟语气的歌词内涵,而且对虚拟语气有了感性认识。

      Step 3:精讲歌词,归纳规则

      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歌词逐句翻译,同时教师针对其中的难点做出言简意赅的讲解。

      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第二节和第四节歌词的结构。

      ③教师呈现虚拟语气的三个基本结构和含义。

      点评:借力歌词,在讨论中理解,在理解中归纳,体现语法技能教学的潮流。

      Step 4:运用规则,理解歌词

      ①师生共同用虚拟语气的三个基本结构分析第二节和第四节歌词。

      ②教师把涉及虚拟语气的地方设置成改错题,要求学生完成。

      点评:运用所学语法规则去“反哺”歌词内涵,既紧扣语法教学主题,又让学生高度融入教学。

      Step 5:歌词学唱,模仿表达

      师生根据歌曲视频学唱歌曲后,教师播放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演奏视频并要求运用虚拟语气抒发情感:

      ①If I had no arms,…

      ②If I met Liu Wei someday...

      点评:借力学唱活动再次激发兴趣;借力视频欣赏和实景造句使语法教学有声有色,热情重燃,既促进语法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提高表达和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向生活借力

      语言是生活的工具,语法学习应与真实语言素材紧密相连,正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大力倡导生活教学。借力生活学习语法,既是真实语言交际的需要,也是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体现。学语法于真实中,融语法于生活中,学生将能从生活教学中体会到英语语法学习的快乐之道,领悟英语的魅力,获取语言学习的成功之道。

      【教学片段描述及赏析3】

      T:(在屏幕上显示一幅快乐女孩的生活照片,背景中有一张彩票)You can see the girl is really happy.Can you guess why she is so happy?

      头脑风暴之一:学生众说纷纭,其中一学生说出了“彩票中大奖”的答案。

      T:Can you imagine what she will do with the money?

      头脑风暴之二: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生活消费观。

      S1:She is going to buy a luxury car.

      S2:She is going to buy a new villa.

      教师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庭院,接着提问:“Can you imagine how to decorate it?”

      头脑风暴之三:学生就日常生活所见各抒己见。

      点评:生活是教学的土壤,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件或场景可以成为促发学生的兴奋点。借力生活,通过三次“头脑风暴法”,教师成功把生活整合到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愫。

      教师继续设问:“The girl wants to make her villa a palace and live there comfortably.What is she going to do with it? Try to express your ideas,using ‘She will have sth.done’.For example,she will have the swimming pool built.Can you have a try?”

      S3:She will have her villa painted.

      S4:She will have some green grass planted.

      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概念性问题:“Did she paint the villa herself? Or did she plant the green grass herself?”由此,师生总结出:“have sth.done” means “cause sth.to be done for you by sb.else”。就实际生活问题,每个学生操练此句型,小组内交流。

      再后,教师继续设问:“Can you imagine what happened three years later? This time,try to use the structure ‘She's had sth.done'.”

      S5:She has had her bathroom decorated.

      S6:She has had her swimming pool built.

      点评:被选中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要或能激起情感波澜,或能激发生活思考。巧借生活“慧眼”,在思考和体验中,师生共同完成have sth.done的架构和运用。

      让课程回归人的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郑新民,2008)。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运用借力策略,通过链接生活经历等形式,成功创设了学生常见的房屋装修情境,借力生活(装修事宜)完成“have sth.done”的结构和意义的学习,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实现了从生活信息到语法任务完成的过渡,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没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寻找语法内容和生活的关联度,创造学习、运用语法的真实语境。

标签:;  ;  ;  ;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借用策略实例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