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_量化管理论文

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_量化管理论文

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测评体系——《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品德测评未能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对品德测评的可能性、必要性等基本问题争议颇多,认识模糊,这使得具体的测评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品德测评的软弱化已成为高质量人才的选拔、培养、开发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

《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是肖鸣政博士继《德育测评》与《德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之后的又一力作。书中对于人的品德素质能否测评,要否测评以及如何测评三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历史到现实,一一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书共50万字,分理论、历史、现状、思考与实验五个篇章。

在理论篇中,作者对品德测评的概念、品德测评的可能性、必要性、实质作了跨学科、多维角的深入探讨;在历史篇中作者纵览学校品德测评发展的历史,全面系统地评析了中外各国的品德测评方法与技术;在现状篇中作者在广泛调查分析200多篇论文、报告与著作的基础上,对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的概况、品德测评方法改革的特点与趋向,各种品德测评方法的模式与特点、功能与效果、问题与改进作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思考篇中,作者在现状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当前我国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20个矛盾,并一一提出了解决的对策,还就怎样筛选与检验测评指标,怎样计量行为德性,怎样对品德测评的数据进行简化、转换与标准化,怎样对定性与定量两种形式的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如何运用AHP与DEA技术解决品德测评等技术难点,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在实验篇中,作者在全面分析现有品德测评实验模式的基础上,侧重对当前品德测评指标制定、考评技术现代化、教育功能发挥与操作评语客观化等四个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建构了各级各类的品德测评指标库、评语库、专家仿真测评系统、OSL养成性品德测评与FRC考核品德测评法,并就此类实验的理论依据、效果、问题与改进作了系统研究;另外,还列举了有关的研究方案、指标体系、实验数据等。

一、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勇于突破

肖鸣政博士的品德测评研究是在广泛占有现有的材料,综合古今中外的一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系统查阅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教育史、选拔史、考课史中有关品德测评的资料;分析与总结了西欧、东欧、东南亚、东亚等诸多国家品德测评的思想和方法。此外,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品德测评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深入调查,准确把握了品德测评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然而,肖鸣政博士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于对古今中外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而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结果上,均有重大的突破。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是综合采用了四种方法,分别从中外历史、实践调查、理论建构、问题分析与解决以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研究品德测评这一问题。建构5个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在研究思想上,也采取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思路。对于自己的各种设想,不是要找出论据非证明每个结论非成立不可,而是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研究的假设结果不止一个方面。例如,对于品德可不可以测评的问题,则是从正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若品德可以测评,那么要研究为什么可以测评,如何测评;如果品德不可以测评,那么要研究为什么不能测评,原因何在。因此,在论证上采取了正面论证与反面驳斥两种方法。

其次,在品德测评量化问题的研究上有新突破。品德测评量化问题一直是教育评价中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不一。作者从品德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品德测评定义与可能性论证以及量化本身的解释进行论证,得出了许多新观点:品德测评量化与品德量化是不能等同的;量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形式量化也有实质量化,有主观形式的量化,也有客观形式的量化。量化是品德测评的一种中介过程,而并非测评结果本身。

再次,对品德测评及其量化的历史探讨,国内外几乎是一片空白。作者不辞辛苦,系统地研究了历朝历代著名学者的有关品德测评的思想与方法,尤其对孔子、朱熹、王安石、许衍等人的品德测评思想与方法作了较有独到的研究,这不仅丰富了品德测评的研究成果,扩大了人的视野,而且使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及其量化的历史大大提前,使形成性品德测评活动可以追溯到孔子甚至更早,系统量化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宋代许衍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功过”量化测评方法。

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理论的前沿性与创新点突出

品德测评理论目前还是个空白点。从品德测评理论框架的构建,到测评手段方法的更新以及测评过程中的技术性处理,都需要极高的创造性。作者对人类道德行为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键点行为、区分点行为、单立行为和行为丛等新概念;从测评学角度修正了品德测评、品德测评量化等基本概念,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创立了原始目标库、品德测评操作目标库、目标库“基础”、“源”与“流”等专业术语,为品德测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十分重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首次将现代AHP(层次分析)技术和DEA(包络分析)方法引用于品德测评领域,建构了多级品德测评目标体系库。并在测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OSL教养性品德测评法和FRC考核性品德测评法。所有这一切,将我国品德测评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谓学生素质测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实效性显著

针对品德测评中的诸多问题,作者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构品德测评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品德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尤其重视测评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他所建构的关键点行为库、区分点行为库和仿真测评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品德测评中最为敏感的量化问题以及测评过程中人的掩饰性与测评指标的简约化等最棘手的技术难题。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品德仿真测试系统、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库、评语库,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效能高。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他所创立的11步操作程序的OSL教养性品德测评法,克服了传统品德测评的被动性和单一性,融测量与教育,评估与发展于一体,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实现了德育、测评、管理、诊断、反馈、选拔一体化的构想。而FRC品德测评量表,以其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为大规模的人者选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肖鸣政博士的这部著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中国化的品德测评体系。这无疑是我国学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国化学术研究道路的又一硕果。该专著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的补充,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应用价值,作者不愧为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人才学诸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贡献了一部优秀著作。

当然,任何研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如作者自己在总结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最后完满的解决,如何提高品德测评的准确度、客观性,如何解决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性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既科学又合理的指标库、评语库与专家仿真测评系统,提高品德测评效率与效果,仍然是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标签:;  ;  

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评价体系:道德评价理论与方法述评_量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