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吴振忠

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科 252665

摘要: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本院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A组(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和B组(西药治疗),33例/组。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阻力指数——0.49±0.05、血管搏动指数——0.68±0.12、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61.34±13.21cm/s、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27.59±3.73cm/s四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87.69±2.54分均优于B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主要因椎节不稳定影响椎-基底动脉正常血供引发,患者会出现耳鸣、眩晕、视线模糊以及头痛等不适症状[1],在颈椎侧弯或后伸时症状比较明显,中老年人比较高发[2],且复发率较高。近年中医疗法在临床中比较盛行,为了观察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病例选取时间是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实行。

病例纳入标准:未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年龄在六十岁以上、七十五岁以下;入组前一个月未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病例剔除标准:与诊断标准不符合者;合并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障碍;伴有精神性疾病;合并颈椎脱位和骨折者;配合度不高者。

采取随机分组法将66例患者分成以下两组:

A组(n=33)——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5:18;年龄范围(62—74)岁,平均年龄(69.25±2.2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2±1.25)年。

B组(n=33)——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4:19;年龄范围(61—73)岁,平均年龄(69.34±2.1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7±1.19)年。

A组和B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

A组(实施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推拿——指导患者将头部稍稍向前屈伸,端坐在治疗椅上,采取?、拿、揉等手法放松患者的上肢肌肉、项韧带、胸锁乳突肌以及颈背部斜方肌,采用点按、弹拨等手法按照肌肉走向进行推拿,应用拖拉牵引手法将头部和颈部缓慢旋转,促进其复位,拨正外偏的颈柱棘突,纠正错位,对椎体小关节位置进行调整。针灸——采用一次性针灸针(华佗牌)进行针灸治疗,指导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稳定患者情绪后,取C3-7对应的内关穴、风池穴、后溪穴、足三里穴、百会穴以及夹脊穴等穴位,得气后留针半小时,随症加减。连续治疗四周。

B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西比灵(口服,一次10mg,一天一次)、西其汀治疗(静滴,一次250mL,一天一次)。疗程为四周。

1.3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采用WHOQOL-BREF量表[3]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以高分为优势。

1.4 统计学处理

将血流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用(`x±s)表示,t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四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差不大,p值大于0.05,治疗后,A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p值小于0.05。

注:治疗后数据组间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A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B组,p值小于0.05。具体数据见表2:

注:治疗后数据组间对比(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为复杂的致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各种不良生活或工作习惯导致肌肉、椎体受损引发,若不及时治疗会恶化成椎间盘突出等严重性疾病,抑制血流运行[4],影响脑组织的供氧、供血状况,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以改善微循环为主,常用药物包括西比灵、西其汀等,西比灵可有效改善微循环,西其汀能够对血管痉挛症状进行纠正[5],使血管得以扩张,改善血供状况,两种药物联用效果较为可观。

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纳为“眩晕”范畴[6],认为滋养肝肾、补益气血是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中医推拿应用正骨手法对肩部、头颈部进行按压、拔伸等操作,可达到活血舒筋、解痉止痛等效果,使血管受到的压迫力量减小[7],改善血液循环。中医针灸选取风池穴、后溪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对脑部气血运行状况进行调节,还可解除颈部肌肉和椎动脉痉挛之症,使炎症反应减轻,针刺风池穴可疏风解表、活血通窍,针刺内关穴可活血化瘀,针刺足三里穴能够调理气血、健脾化湿。总之,联合推拿和针灸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结果部分显示,A组患者治疗后四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数据,p值小于0.05。

由此说明,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民.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5):134-136.

[2]王冠.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07-210.

[3]杨东云.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6,14(12):108-109.

[4]纪少丰.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206-207.

[5]靳翔愚.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170-171.

[6]陈建福,陈天晓,杨益.针灸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36-136.

[7]王淑杰,李光磊.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6,14(10):103-104.

论文作者:吴振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吴振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