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浪潮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_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浪潮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_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浪潮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浪潮论文,代表大会上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信息化是国策性的战略问题、走中国式信息化的道路、切实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内容,我已于1995年5月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信息协会’95年会上,作了一个报告,题为《关于中国信息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探讨》,不再重复。最近访问日本回来,掌握了一些新材料。今天,结合我国的实际,讲一讲在我国信息化浪潮下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不知道是否适合你们的需要。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全面理解信息化;全面认识Internet网;全面发展信息产业,即三个“全面”。最后说几句祝愿的话。

一、全面理解信息化

我国很多人对信息化理解得很不全面,这可以从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误解谈起。这个称谓是从美国引进的,原文是Information Highway,是对“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这一概念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它虽然比较好懂,但不够准确,造成很多误解。我们应该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本义“信息基础设施”上去理解它。我们中国人有顾名思义、望文生义的习惯,在“高速公路”的字面上大作文章,结果产生了不少的误解。

比如,因为把“信息高速公路”理解为“公路”,就局限于信息的“地面网”和传输信息的“光纤干线”等,而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特别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简称GII)中的信息的“空中网”,即所谓Information Sky-way(信息空中通道),排除在外了。信息空中通道,对一些海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等国尤为重要。

又比如,在形象比喻中有“高速”两字,于是有人就在低速、中速、高速上大做文章。当然,限于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水平,在信息传输中确实存在速度慢的问题,但信息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并开通之后,声音、文字、图像都要在信道上容纳和通过,非采用宽带的综合服务数字网(B—ISDN)不可,一定是高速的,没有中速、低速的区别。实际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原文还带有一个修饰词,全称为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其本意应是信息超级高速公路。

再比如,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形象比喻顾名思义的结果,往往容易把“信息基础设施”的内容仅仅理解为信息通道的问题,而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其他重要内容排除在外了。这种误解造成了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的相关内涵人为的分割或肢解。实际上,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个组成部分,信息通道或通信网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有下列4个部分: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即信息内容)、应用信息系统、信息主体(又包括信息人才、信息用户)。只有信息通道而没有信息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就好比只有电网而没有电力,只有道路而没有车队,只有电视机而没有电视节目,这样的基础设施是不完整的,不配套的。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信息通信网建设与信息资源网建设的说法。所谓信息资源网就是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数据库的建设等,它本来就应该包括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中。由于理解不全面就会给工作带来失误。我们以前有重硬轻软的偏向,现在还有这个偏向,表现为重信息通道,轻信息资源,不注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解决不好,将来有可能出现通道闲置、不适用、利用率低等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牵涉到如何全面地理解信息化问题。信息通道只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属于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但不是全部。基础设施当然非常重要,而且必须先行。无论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离不开基础设施,都要从基础设施搞起。基础设施不解决好,不仅在发展中要受瓶颈制约,而且回过头来还得补课。如何理解信息化呢?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作为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相并列的经济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中第二项任务提了出来,还把它同“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联系起来。这很值得我们深入领会。

国内关于信息化的界定有多种定义。

第一种,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是从信息技术(IT)的扩散传播过程来理解的。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持这种看法。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感测、处理、传输、控制以及存储、检索、显示等技术。按这种理解,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和通讯化及两者的结合所产生的网络化。计算机化就是信息处理电脑化,通讯化就是信息传输不受信息种数以及传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但是采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也可能被忽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用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一部分量大、重复出现的、结构程度高的信息,而相当一部分业务上不重复的、非结构化信息并不一定用计算机来处理。即使计算机普及率很高的美国,计算机化的信息也只占全部社会经济信息的36%左右。美国一家大计算机公司的华人总裁,说他家里就不用计算机,这不是说计算机没用,而是说计算机还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处理问题。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计算机化的。这正像机械化不能消灭一切体力劳动一样。

第二种,认为信息化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从知识的生产和发展来理解,强调知识化、智能化。多数信息人员持这种看法,他们引用小平同志的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作理论根据,认为光有计算机和通讯还不行,重在信息的开发,贵在信息利用。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手段固然重要,信息内容同样是重要的,甚至还更重要。

第三种,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来理解。经济界人士多持此种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中信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跟着而来的,是经济结构中信息经济的比重提高了。同时,产品的信息含量也会提高,产品成本中的信息费用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在讨论中,大家认为知识产品中的信息含量是很清楚的,物质产品的信息含量怎么算?有人说,像水泥,就没有什么信息含量,至多包装上的说明、商标是例外罢了。但有人说,水泥本身虽没有信息含量,而水泥成本支出中,其设计、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质量管理、经营决策,直至销售过程和售后服务,由于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和通信,信息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加了。这是从微观角度对产品的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国民经济增加值中信息产业的贡献更大了,就业人员中信息人员的比重更大了。据美国1994年9月的一份资料,美国全国就业人员中,直接和间接与信息工作有关的就业人员已占2/3。GNP中,发达国家信息产业附加值占50%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占30/40%,发展中国家占25%以下,我国大约占20%左右。

以上三种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把它们综合起来就全面了。无论是技术层次,还是知识层次,或者产业层次,最终都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得到反映。同时,“化”是一个过程,从起点到终点,渐进地慢慢演变。所以,我的理解,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仅从技术上来理解,也可认为是机器的推广应用。这没错,但不全面。从本质上说,工业化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当然,在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中仍有农业,而且还是基础,很重要,但它已不起主导作用了。同样,对信息化也应从经济和社会的转变或演进过程作全面的理解。经济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两者是不可分的。在讨论中,有人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有人提“国民经济信息化”。如果把经济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国民经济信息化也就意味着社会信息化;如果把社会视为非经济系统,同经济系统相并列,那么国民 经济信息化在实践中也会扩展到社会信息化。例如,我国金桥工程的建设,用于经济目的,称为国家经济信息网络,但它同时也加载科研信息、教育信息等,并加以传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国民”两字指的就是社会,国民经济信息化也就是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只提“国民经济信息化”也未尝不可。信息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所以全面的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以“三金”工程等重点信息化工程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遍及各个领域,由于国力包括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应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这个意义上,先把经济信息化作为重点,逐步扩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息化也是有道理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我们再从世界上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也可证实上述这样的全面理解是正确的。最早是1959年美国的社会学家D·贝尔提出“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这是在他著的《后工业化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一书中提出来的。196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F·马克鲁普提出“知识产业”,他写了一本书,叫《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U·波拉特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他的博士论文就叫《信息经济》,为9卷本,国内译了第1卷,已出书。讲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会;讲知识产业,实质上就是信息产业。可见,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1964年,日本新闻界已有“信息社会”的提法,并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讨论。1967年日本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是日本政府的高级咨询小组,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他们叫Johoka,是参照工业化提出来的,认为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什么是信息社会呢?他们下了一个定义:“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在产业结构中占居优势的社会”。法国在1976年有两个人,Simon Nora和Alain Mire,写了一本书《社会的信息化》,提出“社会的信息化”,这本书还为当时法国总统德斯坦所肯定。我国提出信息化比较晚,是在1986年12月,国家科委的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当然,在这之前,情报界老前辈,如杨沛霆同志已在1980年《情报科学》第1期创刊号上介绍了国外“情报社会(讯息社会)”的提法。情报社会即现在所说的信息社会。但是中国信息化问题的提出,还是比法国晚10年,比日本晚20年,比美国晚27年。从世界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来看,信息化的概念不能只理解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或者只理解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要归结到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即经济的发展阶段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进,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演进。这样来理解就比较全面了,包括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把几个层次的内容都包括进来了。

二、全面认识Internet网

美国Internet网络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从其利用上看,美国占60%,欧洲占30%,日本占10%。日本人认为不能跟着美国跑,应有自己的网络,但对Internet网从商业上可加以利用,一方面可以为大企业开辟潜在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作广告找到好场所。我国不少单位和个人已在使用Internet网,但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从积极方面来认识,主要是科学研究人员持此态度。比如北大一个学生得了一种疑难病症,国内无法解决,通过该网得到了会诊和医治的信息。有的从消极方面来认识,认为它充满了西方的宣传,还有色情、暴力等等,危害菲浅。怎样全面认识Internet网?如何把它作为我国发展计算机联机信息网络的借鉴和契机,同时对其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去伪存真,趋利避害,加以发掘和利用?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我国国内目前已有大大小小信息网络约1000多个,已有网络和用户与Internet网接通,预计会有更多的用户参加。所以全面正确地认识Internet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Internet从1969年美国军用系统的ARPANET演变而来,在26年的时间内,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信息网络。巨大的网络将世界汇于使用者的指尖。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范本,Internet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各国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1987年9月20日曾在北京通过Inter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但正式引入国际Internet网络,是在1994年春天。迄今为止,我国联结该网的出口已有四个:1.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IHEPnet);3.北京化工大学校园网(BCnet);4.邮电部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前三个是一条线,后一个是两条线,都是64Kbps线路,瓶颈问题很突出,以后要扩展,要不就出不去。线路是从日本方向出去的。本来广东、深圳同香港之间的Internet联网可直接出去,由于一时未批下来,先到北京再经过日本绕了一大圈,才联到香港。据1995年7月统计,我国同该网直接或间接联网的单位已有近百个,节点机达到6000~7000台,用户超过4万。到本世纪末,预计直接间接联网单位可增加至成千上万个单位,节点机可增至数十万台,用户可增至100万。看起来数字很大,实际上在国际上比例还很小,因为据1995年1月份统计,该网联通了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达4850万,我国的用户还不到它的零头。这样看来,我们的估计可能偏低,还会发展很快的。我国已意识到对其管理是个大问题,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讨论由所属办公室来协助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协调和管理,以提供必要的服务。

Internet网络的引入,可以视为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的一个契机。目前对我国有三大作用:1.推动科研和教育界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2.促进我国政府信息网络和商业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3.利用该网中大量国外政策、市场、金融、科技信息,供我们发掘、整理和共享。

下面我介绍Internet成功之处和带来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吸取其长处和避免其短处是很重要的。

首先,Internet确有许多成功的地方:

1.方便,实用。

建设Internet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好的、有各类信息的网络。因此,第一,它入网方便。可以通过各种线路与它相联通。任何人,只要拥有计算机和调置解调器,并接受TCP/IP网络协议标准,都可以通过电话线、有线电视、移动通信频道或卫星通讯等任意一种或几种方式与Internet联接入网。第二,网上资源丰富,使用方便。Internet上运行着大约300万个文件。WWW(Wourld Wide Wed)的“Homepages”可以使用户在Gopher上浏览信息,Mosaie软件则使用户可以用鼠标选择服务,并能方便地从一台计算机跳到另一台计算机访问,犹如使用一台大型机一样,可以举行电视会议,开通可视电话和电子邮件以及其他衍生服务,如远程教学、电视购物等,甚至还可进行娱乐活动,如我单位在美国的一名留学生通过该网和国内朋友打桥牌。第三,费用相对低廉。每天全球有几千万用户在网上交换信息。这一数字估计在5年内将突破1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rnet将成为世界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2.计费制度促进网络推广。

Internet无所有者、无主管,网络运行费用绝大多数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业资助,一般机构只需按联线速度支付一定月租。由于收费不是依照通讯量计算的,各机构内的使用者基本上可以免费使用Internet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这不仅吸引了广泛、大量的人士入网,而且由于它间接地鼓励人们从事网上资源开发,产生了许多新软件,也增添了Internet本身的价值。

3.积极鼓励用户参与。

Internet上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是由用户创造的。许多网络服务设计都以鼓励用户参与为出发点。这些网络服务只有在人们的积极参与下才能显出其价值。例如电子布告栏和档案保存伺服器,让人们很容易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使这些服务得以快速发展。Internet的价值来自使用者的知识和创造力。由于网上的信息内容来自方方面面,不会被认为是对本地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因此,Internet才会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普遍接受。

4.Internet给用户带来巨大利益。

Internet是今后开展商务所必需的途径。网络化的信息是未来的标准信息。一个公司要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都必须求助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网络。Internet为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方便低廉的通讯手段、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平台、网罗世界各地人才的工具。小公司通过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和服务也可以创造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Internet采用开放合作的民主的方式进行运作,鼓励大家在提供公开讨论的网络服务中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发表自己的创意,促成电子论坛的蓬勃发展。这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展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其次,Internet也面临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不好解决。有专家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

得不到解决,Internet网可能会垮掉。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问题如下:

1.信息过剩以至泛滥。

Internet的无主管和用户参与制,使人人都可以在网上放载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都是未经编辑的,一方面使网上资源更丰富,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过剩,以至信息泛滥。即使是Internet专家对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也无能为力。面对信息的海洋,如何从中取到自己所需的一粟,很不容易,是每个Internet用户的面临的挑战。因此出现了中介组织,由他们帮助用户来找信息。我国天津也在筹办这样的机构。目前,Internet上的Mosaic和Netscape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过滤掉一些无用的信息,但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的灵魂是安全。但大门一旦打开,用户像洪流般涌入,使原有的防范措施很快就失效了。1995年2月15日,美国Kevin Mitaick就从Internet上闯入银行系统,偷盗了几千个信用卡密码。在Internet上从事商务活动的公司和消费者都不得不冒类似的风险。随着Internet遍布全球,网上的信息犯罪成倍增长。有人盗用口令,破坏系统,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一些公司开始在Internet与公司内部网络之间设置一种叫“火墙”的特殊的屏幕程序,只有指定的计算机才能进入内部网。软件制造商也正在设计一种过滤器,拦住未经授权流出的信息。但是所有的保护系统不仅设计制作费用都很高,而且开发周期长。看来,要把干扰阻于网络之外殊非易事。

3.滥用言论自由。

Internet没有相应的机制来限制对言论自由的滥用。Internet甚至成了一些恶意诽谤者、恐怖分子、毒品犯罪分子猖獗活动的重要场所。1995年5月,纽约州一家法院审理了Prodigy案件。Prodigy是一家提供Internet上网服务的机构。它的一个匿名用户在网上施放了一系列关于长岛Straton Oakmot公司经营中作弊的诽谤信息。这是首例Internet上网服务公司因其布告栏上发布的信息而受审的案件,美国国会因此还通过了一个约束Internet布告栏上的信息的议案。但在Internet上加放信息可以是匿名的,追查此类犯罪活动非常困难。

4.加速贫富分化。

Internet已联结了全球160多个国家的4850万个用户(至1995年1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心,使信息与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用户越使用该网络就越富裕,两极分化就越严重。尽管远程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通讯费用以30%的年均速度递减,但低收入者无法支付上网费用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出现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差别,信息拥有量的贫富差别必然影响到经济上的贫富差别。即经济上的贫富差别影响了信息上的贫富差别;信息上的贫富差别反过来又影响经济上的贫富差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这是信息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即使在我国,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促使信息事业发展快,反过来又促使经济发展越来越富;而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慢,使信息业得不到发展,反过来使经济发展相对变得更慢,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发展信息业如何缩小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上的差距,而不是扩大差距。美国许多学者认为如果信息基础设施不能为全民所用,给全民造福,它的存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国家和产业界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向国民提供支付得起的优质信息服务。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5.价格问题悬而未决。

Internet主干线路的服务一直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免费提供的。1992年12月,NSF宣布将Internet商业化,但Internet的价格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Internet网上线路日益拥挤、信息发送效率和可靠性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Internet使用了许多稀缺资源,如远程通讯线路、计算机设备及熟练劳动力。从经济学角度讲,Internet的信息资源要实现合理分配,即使NSF不将Internet商业化,也应该收费。由于运行方式的不同,Internet不能采用与电话一样的价格模式。

Internet主干线路的收费办法,已采用Faulhaber提出的各机构按传输信息的电子线路的容量每月付费的方式。如果联接线路的费用高,收费也就高。对一般用户线路上的服务定价,则应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例如,把装有外科手术图像的信息发往边远地区,就比电子游戏有用得多,其传输定价就应该低些。问题是由谁来判定邮包的价值。西方国家的一些观点认为,应由信息提供者向所有用户宣布其价格,使用者判定哪些信息对他们有用然后支付费用。当线路拥挤而价格又能反应成本费用时,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信息按规定将被优先传送。通过这样一种合理的价格模式,就可解决Internet上的信息传输的价格问题。

Internet网络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因为我国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搞各种信息网络,大网络有大的问题,小网络有小的问题,这些网络如何滚动发展,如何实现资源共享,要好好研究。

三、全面发展信息产业

发展信息产业也有一个全面理解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中很多处提到信息产业或与信息产业有关的问题。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而不是孤立地思考,才是全面的理解。1.《建议》第17条提到重点加强7个部门(农业、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科技、教育),通讯是其中之一。广义地说,科学和教育也与信息有关:科学是信息的生产,教育是信息的分配。2.《建议》第19条提到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能源、交通、通信。通信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同一条中,还提到振兴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五大支柱产业中电子是第二位。《建议》还特别提到电子工业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通讯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3.《建议》第20条,提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电子信息是第一位的。4.《建议》第21条,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其中信息、咨询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实际上咨询是信息的一种重要应用。它本身也是提供信息服务的。《建议》发表后,有人说对信息产业提得不够,我说你仔细看看,分散在各个方面,集中起来就全面了,都提到了。

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把信息产业只理解为把信息作为商品来经营的信息服务业。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发展信息产业,不仅要发展信息服务业,还必须同时甚至首先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包括计算机制造、通讯设备制造。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因为国外信息设备制造业达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信息服务业的地位就上升了,其重要性就突出起来了。其次,发展信息产业不仅要考虑把信息当作商品来经营的信息企业,即所谓第一信息部门,而且还要发展政府和企业为内部服务的信息机构,即所谓第二信息部门。我在“企业发展战略论坛”上谈到企业内部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时,企业家很感兴趣。我国企业还没有设立CIO的职位,即信息主管经理的职位。再其次,发展信息产业,不仅要发展现代的即电子的信息服务业,而且还要发展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包括图书馆和情报行业。不能一谈发展信息服务业就只谈电子信息服务业,而把原来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排除在外。传统信息部门也在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推广应用,正在变为现代信息部门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是相对的。要知道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不依靠传统信息服务部门的支持,没有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源,也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国外对图书馆及其发展很重视。情报服务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十分重要。不论是科技情报,还是社科情报,都很重要。在国外这两者是不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图书馆和情报服务部门后,这些部门同样正在成为现代信息服务部门。

在信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是下游产业,连接着信息设备制造业和用户,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很重要,很关键。信息服务业要全面发展,依靠什么?有5条要考虑。今天因时间关系,不能展开,简述如下:

第一,首先是调查和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根本的。它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规模、方式都有关系。这个问题也有争论。有人说现在与社会需求相比,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超前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有人说是滞后了。我认为滞后是客观存在的,而适当超前是需要和必要的。国外统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上,对信息的需求就成指数增长。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对信息需求发展很快。我们要培育这种需求。需求不发展,信息事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第二,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数字化技术革命之后,计算机数字化了,通讯数字化了,而且两者结合起来了。加上多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终端的集成、整合,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把信息设备都集中在网络上了:终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都联在一起了。发展信息服务业一定要学习、采用和掌握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它是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一种新创造的极其有力的条件。

第三,抓紧人员素质的提高。我们到外国去访问,了解到他们很尊重信息采集和加工人员。信息采集加工人员就是我们的资料员,按旧观念是最低下的。但是在现代,没有合格的、修养有素的信息采集人员,就不可能花最少的费用、最省的时间采集到所需的信息。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加工人员,即使有信息产品也是低层次的,加工度不够。我国有个倾向,只注意计算机信息处理,只考虑中间,而不考虑两头:信息源的采集;信息产品的深加工。有中间没有两头,不配套,严重影响我国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既出不了优质的信息产品,又闲置了贵重的信息设备。提高人员的素质,还要注意提高用户的素质。加强对用户的培训,也是人员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我们有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考察,了解到美国信息服务企业的利润率为15—20%,计算机软件的利润率为10%,而计算机硬件制造业的利润率为5%。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企业的利润率最高。这说明在美国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是发展最快的,信息服务市场的吸引力已超过软件市场和硬件市场。我国要发展信息服务业,必须培育信息市场,使信息市场趋向发达。运用市场机制,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有效途径。

第五,国家信息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实施。发展信息服务业,只有市场机制也不行,还得有国家支持和干预。这就要有法律、规章制度,特别是正确的政策。

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上5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目前,尤其是信息人员和用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关键。

此外,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要走数据库化、网络化的道路。

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合作,于1995年对全国数据库进行了一次调查,至1994年底,全国具有一定容量、能对外提供服务、可供有效利用的数据库已由1992年科委科技情报司调查的806个增加到1038个,数量约占世界的10%,容量约占世界的1%,产值约占世界的1‰。《中国数据库大全》一书正在印刷中。

1995年10月,我们有个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他们说信息服务业要人脑加电脑,两者缺一不可。数据库化要注意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开发具有特色的数据库,数字、事实、文献资料都是数据,要有自身的特色,无特色就无生命力,信息资源构成信息服务最核心的内容;二是中间层,就是技术手段和人才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三是外表层,即面向用户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是目的。你有的信息产品,人家不要;人家要的,你又没有。所以一定要面向用户,为用户所需。而且信息需求和物质需求很不一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及更丰富的多样性。所以,要求信息人员有很高的素质,能预测到各种需求。以上三个层次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含量特大。信息产业本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懂科技搞不好科技情报,不懂社科搞不好社科情报。要提倡增值服务,必须有知识。

网络化要注意四个层次。第一,物理网,即信道。这是基础设施。这部分投资大,周期长,最好由国家来搞,或联合起来搞,是带垄断性质的。现在我们是大家都搞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没有基础设施。第二,网络基本服务。如电话服务、数据服务。这部分可以有有限的、有管制的竞争,但不能太多的竞争。第三,网络的增值服务。这部分是最活跃的,要开放经营,公平竞争。第四,信息提供服务。可以上批量,搞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但也要小批量、多品种,有灵活性,甚至单件订做,要搞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在这四个层次中,信息机构要把重点放在增值服务和信息产品提供上。

***

最后,在结束演讲时,就社科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途径,讲点个人祝愿。我也是搞社科的,社科信息服务直接关系到社科的发展,所以很重要,要大力发展。发展社科信息服务,要“举联合的大旗,走协作的道路,立创新的宏业”。这三句话就作为我对你们大会的祝愿吧!谢谢大家。

标签:;  ;  ;  ;  ;  ;  ;  

信息化浪潮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_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