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古典艺术的历史实绩与教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之五论文_陆猛

学院新古典艺术的历史实绩与教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之五论文_陆猛

陆猛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昆明

摘要:学院新古典艺术的历史实绩与教育意义

关键词:学院新古典艺术的历史实绩与教育意义

在"新时期"艺术风潮的逶迤发展历程之中,存在两大倾向:第一种倾向是走向现代、先锋(前卫);第二种倾向是走向古典、艺术的源头。这两种倾向让当代中国美术完整地认识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作为后一种倾向的代表,以靳尚谊、杨飞云等为代表掀起的学院新古典风潮,是对西方艺术源头的研究和学习,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补全作用。

一、靳尚谊: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1979年,靳尚谊赴欧洲考察,特别钟情于伦勃朗、维米尔等人的经典作品。1981年,靳尚谊夫妇去美国探亲一年,考察了从古埃及、古希腊直到美国当代的先锋艺术。油画是西方传来的画种,对西方油画进行追本溯源式的学习借鉴是从封闭时代走出的艺术家的内在渴求。靳尚谊在"放眼看世界"中的全部努力,便是汲取西方古典造型体系的"强明暗关系",在画面构图、造型、明暗、黑白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中,探索油画呈现出来的形式美。在"新时期"语境中,靳尚谊一方面克服前苏联美术影响而逐渐僵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新兴仿制式现代主义美术潮流刻意保持着距离,掀起了学院主义的新古典风潮。

1983年完成的《塔吉克新娘》对于靳尚谊的新古典风格的奠基性作品,用靳尚谊自己的话来说,"《塔吉克新娘》的完成标志着我运用古典形式,突出体积感的方法已初步达到西方造型体系的审美要求。" 这幅作品的写生原型是塔吉克族青年女性,其面部特征特别是凹凸效果比较接近欧洲人种,运用西方造型的明暗方法进行塑造显得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将这套明暗方法机械运用在塑造绝大多数面部扁平的中国人形象中,难以呈现出造型的力度。如何在中国当代人物肖像中凸显体积感与层次感?靳尚谊在1984-1985年创作的三幅中国女孩肖像--《蓝衣少女》《青年女歌手》与《果实》,用古典技法近乎完美地表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物的特点。

《蓝衣少女》(1984)选取了一个当代城市女孩作模特。靳尚谊依然采用古典形式的画法,挑战用侧光表现明暗的高难度系数技法,解决了中国当代人物肖像中难以凸显体积感与层次感的问题,实现了画家本人追求厚重感与层次感的古典趣味。靳尚谊借鉴了拉斐尔前派带有装饰意味的行象征性手法,将少女背后的树叶统一在幽谧的蓝色调中。这是靳尚谊用新方法画的第一幅当代中国女孩肖像作品,既延承了西方油画的表达方式,有显示出从题材到意蕴上的中国特色,是靳尚谊掀起的学院主义新古典风潮的开山之作。《青年女歌手》(1984)的模特是一名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女研究生,靳尚谊在这幅创作中,进一步挑战西方肖像画中亦为罕见的用平光画人物的超高难度系数技法,努力在画面中营造出有厚度的层次感,避免中国油画单雹简单、不耐看的缺点,用北宋山水大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为背景--以中国画作为背景来凸显中国味道是靳尚谊在"新时期"中的创作显要特色之一,模特的姿势接近《蒙娜丽莎》,这种用中国的艺术内涵与西方油画的技法相融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呈现出靳尚谊掀起的学院主义新古典风潮趋向成熟。在《蓝衣少女》运用侧光表现明暗与《青年女歌手》用平光画人物的成功探索之后,《果实》(1985)将女模特放在3/4侧(受光)的常见艺用角度中,画家对光线、明暗、体积、层次的塑造更为娴熟圆融,古典绘画中惯常的摆拍痕迹渐佚,画面效果更为自然。三幅当代中国女孩肖像,标志着靳尚谊引领的新古典风潮努力汲取西方古典技法与中国古典意境相融来表现中国当代人物肖像的探索实绩,在"新时期"语境中,靳尚谊用自己的艺术修为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将当代中国的女性之美画到极致,推进了"新时期"关于"人"的艺术思考深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杨飞云:构建人物肖像的东方意蕴

在对知识充满渴望与对未来充满憧憬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师从靳尚谊、詹建俊的杨飞云异常珍惜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难得机遇,在吴作人、李可染、艾中信与罗工柳等老一辈画家的润物无声之影响下,在中央美术学院重视绘画的规律与系统性、绘画的审美品位与精神境界的授业氛围中,杨飞云专注于纯粹绘事的严格训练。

油画《小演员》(1985)在"全国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斩获铜奖,是杨飞云确立主观理想性与客体真实性兼具的纯正古典作品,也是杨飞云在学院新古典风潮中的个人奠基性作品,在风起云涌的八五新潮中显示出一种另类式的宁静。《小演员》采用稳定的金字塔式构图,背景简化统一在略带酱紫倾向的暗色之中,刻意回避纵深感的营造与情节性塑造。采用平光描绘人物,亮色的人体与黑色的芭蕾舞裙形成强烈但变化微妙、转折自然、层次丰富的视觉反差,通过细腻的轮廓处理,在光洁温润的肤质与蓬松毛绒的裙质之对比中,以伦勃朗式的光影理性,塑造出一个单纯化、理想性、形式美与生活化水乳交融的人物形象。模特儿是即将成为杨飞云妻子的佟芃芃,佟芃芃清冷若兰的气质、婀娜轻盈的身姿,首次穿上舞蹈裙便让人信服这就是一位年轻优雅的专业小演员。

为杨飞云带来更大声誉的作品是《北方姑娘》(1987),夺得"全国第一届油画展"(上海)优秀奖,在报纸头版上彩色刊印,并被全国十几家报纸发表介绍,在当时的传播条件中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轰动效果。《北方姑娘》在创作路线上,曾深陷"习作与创作"、"前卫(美式艺术)与保守(欧洲传统)"之间的抉择两难。《北方姑娘》在呈现效果上,则意味着杨飞云坚守"习作即创作"的"保守"路线取得了成功。《北方姑娘》以新婚妻子佟芃芃为写生对象,在继续回避纵深感营造的黑色平铺背景前,塑造出一位端坐着的红衣少女形象。少女头巾、上衣与裙子的红色呈现为不同冷暖的三角形、梯形与菱形组合,整体以中央对称的丰碑式结构展开,布局庄重谨严,让时间凝固。《北方姑娘》虽未有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但有一种超越年龄与世俗的深邃、凝重的目光,投向与观众视线并不相交的远方。 《北方姑娘》具有安格尔笔下的里维埃小姐的含蓄优雅,但更接近丢勒、荷尔拜因等人的北方文艺复兴的精神气息,同时散发出中国女性特有的典雅端庄,是学院新古典风潮中的成熟作品。

将杨飞云的声名推至峰顶的是1988年12月22日-1989年1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一是其参展作品《静物前的姑娘》(1988)仍以佟芃芃为写生模特,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作品集》将之列为封面作品,杨飞云被舆论贴上了"画老婆"的标签;二是其油画作品《十九岁》(1988)中涉及到的人体模特一怒之下状告展览主办方侵犯其肖像权,引起了轩然大波。《静物前的姑娘》是画家倾注全部心血创作的一幅人体作品,画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刻画了朴实端庄、天真无暇、高贵素雅的裸体少女形象。少女肤若凝脂,两条乌黑的长辫垂在肩膀下面,双手微微交叠,自然遮挡在私处,双瞳剪水,仿佛会说话一般。画面栩栩如生,少女仿佛随时可以从画面中走出,但与观众保持着适度的物理与心理距离,《静物前的姑娘》是新古典风潮中的巅峰之作。《唤起记忆的歌》(1989)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继续以佟芃芃为模特,抓取她哼唱老歌的瞬间细节。佟芃芃双臂微抱胸前,身体稍稍斜倾,嘴巴微微张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些许,身后盆栽植物的老叶掉落地上,佟芃芃处于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静静享受一个人的幽谧时光,唤起素时锦年的回忆,整个画面有文学性、情节性的淡淡营造。妻子佟芃芃作为杨飞云的专用模特,在杨飞云的笔下成为饱含中国味道与东方意蕴的"云女郎"形象,坚实稳定,淡雅端庄,谦柔中正,是学院新古典风潮中的经典艺术形象。

结语

学院新古典风潮的兴起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决不能用"保守""过时"作一个武断的评判,正如陈丹青在评述杨飞云作品时所说,学院新古典风潮中画家,承袭的是20世纪初第一代留欧前辈未竟的遗业。向西方的艺术源头学习,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起到补全作用,是学院新古典风潮的历史实绩。古典艺术正如巴赫所言,真正伟大的艺术应该是"赞美上帝的荣光和心灵的逾越",古典艺术对人的教育意义,即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中唤醒人对真善美的坚实肯定与不懈追求。

论文作者:陆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学院新古典艺术的历史实绩与教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之五论文_陆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