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质量在发达国家同行业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技术质量在发达国家同行业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技术素质在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启示论文,素质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两大新特点:一是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据统计数字表明:工业发达国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4,其中只有20%出口到非工业国家。 二是同产业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品贸易从原来的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不同类产品之间→同类产品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贸易逐步深化和超同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理论变得苍白无力,因为传统贸易理论,如古典比较利益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都是将贸易的基础建立在各国以本国因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等因素而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产品出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业产品进口的异产业贸易之上;而战后这种相同的可替代的产品贸易和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间的贸易增多如美日汽车贸易、美欧钢铁贸易、欧日电器贸易以及欧州统一市场内部的贸易等现象用异产业贸易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用一种新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这一现象,从实践中把握这一趋势将十分重要,特别对当前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会有许多启示作用。

一、西方学者对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的解释

1.林德尔的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B.Linder)提出了偏好相似论以试图解释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不能解决的这一难题。他认为:(1)对工业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品贸易情况进行说明应注重需求因素,而不应着眼于供给因素,而影响需求结构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相似也就决定了需求结构相似。发达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在2000美元以上,故他们的需求结构具有相似性。(2)一个国家的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国内需要的产品,即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理由之一是:企业家对国外市场并不如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其利润追求目标首先盯住国内需求,如果没有国内需求,企业家决不会生产。理由之二:只有当这种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国内市场变得狭小时他们才寻找国外市场以赚取国外利润。理由之三:对于发明一种新产品来说,任何一国都不会为满足外国的需求而进行发明创造,只有一个国家本身的需求才是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推动力。理由之四:创造发明和发展新产品必须和市场紧密结合,新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反复交流信息,才能保证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果市场和消费者都是国外的,生产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再加之生产者对国外市场需求不甚了解,这又使新产品的发明和创造受到限制。理由之五:不管是资本品还是消费品必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获得相对优势。(3)由于发达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 因而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也能成为满足国际需求的产品,贸易就是将这些潜在的出口产品转变为现实的出口产品,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愈相似其贸易量也就愈大。

2.坎姆和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论”

美国经济学家默瑞·坎姆(Murray.O.Kenp)保罗·克鲁格曼(paul.P.krugman)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国国贸易新倾向。此理论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其主要内容:(1)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工业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2)参与国际贸易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了可能。因为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而国内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企业不能大量生产,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3)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如汽车、电器和电子产品等)产品是不同质的,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产品,由于性能、型号、式样等方面的不同,也各有自己的特色。故这些产品的市场结构一般是垄断竞争的。(4)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性的工业品如汽车,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一样,在两国发生贸易以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部分轿车,由于各自国内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价格都很高。如果在贸易条件下国内生产结构不变,则针对任何一国都无法达到扩大市场需求的愿望;如果在贸易条件下改变国内生产结构,日本抢先扩大卡车生产,并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由于汽车品种很多,是一种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而应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扩大轿车生产使成本下降,并以较低的价格向日本出口,这种贸易和分工的结果使两国成本都降低了,且各国的消费量也都有可能增加,故发达国家同产业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3.马库森、斯文森、戴维斯的技术差异理论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上的差异也被用来说明发达国家之间的同产业的贸易问题。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eensson1985)以及戴维斯(Davis1994) 在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产品生产需要用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规模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也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的贸易。

二、技术素质在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中的作用

我认为,从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以及技术差异理论中我们能够提炼的一个共同和关键因素是发达国家所代表的技术素质。首先是技术素质的相同性才决定了发达国家需求偏好相似性。因为在技术素质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平均收入水平相当如石油出口国和美、日、德等先进工业国家,他们之间的需求偏好也并不相似;而且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并不能用消费品需求的趋同来准确表示(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消费品需求上有许多相同点),只有代表一国技术素质的资本品的需求才能真正反映一国的需求偏好程度。其次,发达国家利用规模经济进行同产业贸易的前提在于他们具有相同的技术素质。若没有相同的技术素质,他们不可能在同一产品和同一技术水平上竞争以及在贸易抗城者衡中达到均势;不可能都大量生产,各自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在一国抢先占领对方市场,同时,另一国能迅速进入同一类产品不同型号产品的大量生产,使产品品种不断增多和成本下降,双方共享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第三,发达国家技术差异不是技术结构层次上的差异,而是在同一层上不同技术要素(如样式设计、零件改良、新的组合方式、新用途开发等)的变动和延伸,这种技术差异并没有产生发达国家间整体技术素质之间的悬殊。而正是技术素质相同性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同产业贸易增多的基础。

为什么技术素质在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中起决定作用呢?首先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区别于发展中国家的最显著特征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同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方向成长时,已从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和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发展到技术集约型工业为主和知识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原材料供给对产业结构成长的约束能力相对下降,而技术取代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地位成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是技术与资源的交换,那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便是技术与技术的交换。这种技术贸易从最初的高技术拥有国向低技术拥有国的单向贸易,发展到同等技术层次的国家之间双向贸易。技术贸易深化的结果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技术分工加强,及不同技术的不同产品以及同一产品不同型号的产品开发加强。当前国际分工由低级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向高级的水平型分工即同产业部门同产品之间的分工的发展趋势就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发达国家之间拥有的相同的技术层次决定了他们之间拥有共同的贸易基础,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产品贸易圈。

其次,从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的产业特征看,在三次产业中制造业是最能反映一国的技术素质和能力的产业,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也都恰恰集中于制造业。在当前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信息处理、通讯、精细化工业等产业是高效益、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些产业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产业1—2倍,其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增长幅度更高,目前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80%都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在三次产业总体变化趋势中(农业不断缩小、工业由上升变为逐渐下降、服务业不断扩大)制造业比重较为稳定,仍是国际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业结构,使一部分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部分失去竞争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用高技术改造和装备后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重新发挥活力。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制造业的总体衰落,而是使它改变了内部构成并提高了素质;由于技术进步、改变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原有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融合和分工,以电脑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业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大大深化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服务业为物质生产服务的功能大大加强,出现物质化趋势,承担了一部分原来由制造业从事的生产活动。同时消费性劳务趋于产品化,越来越多的劳务被固化在产品之中。而且制造业增加了更多的劳务性投入,尤其是信息投入生产出现了非物质化即劳务化趋势,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加强。这种由技术进步引起制造业改变和由此带来的好处由具有一定技术素质的发达国家所分享。这是因为,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序增加得越多,中间产品越多,一个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中间产品的分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规模经济的“门坎”降低;同时由于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通用化,为大量生产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而且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使得同类产品的开发空间增大,同类而不同型号的产品增多。因此越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供给能力的国家越能分享技术带来的好处,越能更多地参与技术贸易;而越是技术层次低、水平差及产品供给能力弱的国家越不能利用技术获得利润,越是在世界技术产品贸易圈之外。这便是因技术素质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当今世界贸易所呈现的发达国家的贸易地位不断提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地位日渐下降;国际市场对品种、质量,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继续疲软正说明了这一点。

这里的技术素质的概念是指一国整体技术水平所代表的技术先进程度的层次问题。这种技术层次可从一国供给的角度即产业结构来表示,如产业结构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阶段→资本密集型为主阶段→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阶段,各阶段代表不同技术层次。也可以从一国需求的角度即消费结构来表示,如消费结构处于生理性需求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阶段→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各阶段代表不同技术层次。这种技术素质既反映一国接受、利用、创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又反映一国物质装备程度即资本有机构成比例和物质装备的先进性以及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我们不能以某一产业某一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划分技术层次,而要通过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综合因素来考察。处于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阶段的发达国家之间尽管个别技术有差异,但整体技术层次是相同的。这种同一技术层次的贸易会产生四大效应:扩散效应、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垄断效应。扩散效应是指技术知识在同一技术层次内的传递性。由于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其贸易环境优越于发展中国家,既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如现代化的交通设施降低运费缩短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较成熟的软件,如较明确的经济程序和贸易法则从而减少了学习成本。另外,良好技术素质的国家贸易所带来的副产品要多(如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和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中无形地输出和传播了这种技术的“技术外溢”现象存在),因为其模仿能力、条件优越于技术素质低的国家。规模效应是指技术素质良好的国家更容易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从而通过大量生产、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济和刺激更多的需求。竞争效应是指在同技术层次上技术竞争更激烈。当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地位日渐减弱,贸易双方之间技术竞争便更加显著,谁领先一步谁就具有贸易优势,这种领先并不是技术层次提高的绝对优势,而是原有技术扩大利用途径和原有产品的革新改造后形成的相对优势。垄断效应是指技术素质越高的国家越是能进入深层技术分工,越是能获得分工的好处,并越会形成同等技术层次之间交换的贸易圈,故在资源禀赋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同产业贸易增多的原因是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拥有相同的技术素质基础。

三、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本文强调技术素质在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中的决定作用旨在说明: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不仅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中最关键的因素,而且单个产业和单项技术的先进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整个技术素质的提高并进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阶段才能在相互贸易中产生扩散、规模、竞争、垄断四大效应。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时,不能把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在利用一般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的一般技术水平上,而要建立在适合国内技术进步和整体技术素质提高,以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以达到分享高技术素质国家间分工的好处的较高技术水平上。这是启示之一。

后进国赶超先进国的优势在于后进国不必按先进国原有的成长路径亦步亦趋地前进,而是能瞄准先进国现有的水平跳跃发展,如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是靠利用联邦德国熔钢脱氧技术、美苏高炉、高温、高压技术,法国高炉储纳技术,奥地利平炉改转炉技术、美国瑞士的带钢轧机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的综合而获得的成功。因此,后起国在吸收先进国技术时应以先进技术为绝对原则,适用技术为相对原则,利用大道原理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即从一点到另一个目的地的最佳路径不穿街走巷地朝着目标前进,而是先在起点附近找到进入高速公路的最近距离再沿着高速公路向目的地靠近,在离到达目的地最近的地点离开高速公路向目的地靠近,最后达到目的地)。这是启示之二。

技术的适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作为某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的先进性尽管与我国现有技术条件的生产能力不适应,但该项产品某一部分如零部件生产又可以在国内现有技术水平上找到适应条件,因此我们将从面的角度寻找适用性变为从点的角度寻找适应性,特别是关键点。在参与国际分工中,采取从参与零部件分工→产品分工→产业分工的逆向发展。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就集于此。他们首先从参与零部件生产的方式参与国际技术分工,进入发达国家间同产业贸易圈,现在已经从模仿他人从事低成本组装的阶段悄悄进入到众多领域中的创新产品开始在西方市场上连连得分的阶段,其高性能的个人计算机和存储器芯片已在发达国家垄断的技术市场中挤得一席地位。现在各国都在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专门生产一部分零部件为整机产品配套作为一种占领世界市场的新手段。故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调整产业结构时应该从参与零部件生产入手,先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发达国家需要的通用件、标准件,再生产关键性的和最新件,最后提高整个产品乃至产业的技术水平。这是启示之三。

发达国家能充分利用制造业在三次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成长时,应始终注意优先和扩大发展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素质。我国在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制造业萎缩和衰退,而第三产业技术含量低的一些部分过度膨胀的现象并不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结果。因此振兴制造业使制造业从深度广度上拓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不可松懈的任务。

标签:;  ;  ;  ;  ;  ;  

技术质量在发达国家同行业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