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传遍世界,中国复兴指南--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福音传遍世界,中国复兴指南--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传遍世界的福音,振兴中华的指南——纪念《共产党宣言》出版1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振兴中华论文,福音论文,周年论文,指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共产党宣言》的产生和历史地位

1848年2月24日,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德文本(以下简称《宣言》)在伦敦出版。它当初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问世的(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见《宣言》一书)。

共产党的建立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现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的产儿。16世纪西欧最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新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到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机器生产的工业加速发展起来,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使几千年传统分散手工劳动的农业文明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现代化不仅首先指工业化、机械化,而且还包括商品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城市化、知识化等等,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也造成了社会劳资两个阶级的两极分化,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两极分化,给广大劳动者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因此,工人阶级形成之后就开展工人运动,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工人运动就成为新的社会运动,如何解决工人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就有众多仁人志士提出种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案,然而却长期处于空想阶段。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蒸汽化的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广泛发展,工人运动从分散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等多门科学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已有可能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德国青年思想先锋,于1842年~1844年完成了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随后陆续写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初步阐述了新世界观。这时,在伦敦活动的主要由德国工人组成的正义者同盟这个革命团体,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盛情邀请他们加入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同盟改组大会, 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宗旨,决定改变组织名称,宣布共产主义者同盟正式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会上讨论了恩格斯拟就的名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纲领草稿,会后发给各支部征求意见。恩格斯于10月底又写了纲领第二稿《共产主义原理》。在11月~12月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认真研讨了党纲问题,并且委托党的思想领袖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份正式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观点、施政方针和奋斗目标的党纲公诸于世。他们呕心沥血,反复磋商,于1848年1月完成,2月发表。这就是《宣言》一书的由来。

写成此书时马克思不满30岁,恩格斯刚过27岁。在这本约2.5 万字的文献中,他们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科学世界观,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种种弊病,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的规律性,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放斗争的道路和任务,阐明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捍卫了共产主义的科学原则。《宣言》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列宁语)。《宣言》堪称袖珍版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和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它博大精深,构思缜密,句句珠玑,段面瑰玮,溶科学性、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可谓马克思主义的精品、珍品和极品。曾经被公认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考茨基于1890年说过:“世人称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大家既然要用这种颇偏于教会的用语,那末这种说法便更适合于《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著作更加精深博大,其探讨的问题十分透彻,但其中每一种著作所讨论的只是现代工人运动基础的某几方面。而《共产党宣言》却总括这种基础的全部,所以此书是社会主义的真精华。”(注:见《新时代》杂志,第1卷,231页)这种评价言之成理。 《圣经》中耶稣的训示被基督教徒当作福音四处传播;《宣言》中昭示的科学真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乃是真正的福音,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已经传播了全世界,而且还将世代相传。因为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宣言》在全世界的巨大深远影响

《宣言》德文本自1848年面世以后,到1871年又在德、英、美等国至少印过12种不同的版本,至今印过上百种版本。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已被译为一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多种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指出:“《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当时各国雇佣工人约有1亿人。 当今它更可以说是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它依旧是全世界五大洲大约13亿工人的共同纲领。《宣言》作为国际性的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起初本来决定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事实上最早译文本却是1848年出版的瑞典文版。英文于1850、1872、1888年出版过三种译本,在美国还出现过两种多少有些损害原意的英译本。法文于1848、1872、1886年出版过三种译本。 俄文从1869 年起到1948年《宣言》出版百周年纪念时,先后有过十种俄译本。到本世纪初,《宣言》还先后出版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捷克文、波兰文、丹麦文、挪威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荷兰文、罗马尼亚文、匈牙利文、芬兰文等几乎所有欧洲文字的版本和世界语本。如果说到此时,《宣言》的传播还只限于欧洲和美洲(包括拉美),那么20世纪初以来则进而扩展到世界五大洲。日文、中文、朝鲜文、蒙古文、越南文、印尼文、印地文、土耳其文、阿拉伯文等各种译本陆续出版。各国反动统治者曾经动用禁令、查封、没收、捕杀等手段,但是都无法阻挡《宣言》的流传。《宣言》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呢?因为它宣扬了永久闪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一再强调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在这个基本思想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的阶段才产生的,又必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消灭。《宣言》中有12处提到生产力。它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又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无产阶级只有“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之时才能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只有在生产力充分涌流之时,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宣言》的精髓所在。共产主义(communism)原是一个拉丁文名词,本意是“公共”,故又可译为公共主义。它与“社区”(community)是同一词根,又可以理解为社区主义。 共产主义的归宿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生产力充分涌流之后,普遍实现社区高度自治,使人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家家过着幸福美满生活。这样的社会理想是顺理成章、人心向往的。

由于《宣言》的科学真理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工人政党的逐步建立。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欧美出现了20多个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工人政党内左派与右派因对帝国主义大战持反对或支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发生分裂。左派在战后组织了新党,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建党时用的名称,取名共产党。在世界五大洲先后形成了一百多个有活力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努力把《宣言》的基本思想运用于本国实际,虽然屡遭挫折,依然坚持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依旧存在,国际国内的两极分化现象依旧严重。全世界近60亿人口中有13亿人即超过1/5的人在挨饿,有30亿人即一半人靠每天不足两美元的收入糊口;占世界人口78%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4美元,不及发达国家的1/20;全球16亿人口收入总和尚不及358个大富翁的财产,全球每天增加6.7万个贫困者。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贫困者也在不断增多。以资本主义发源地英国为例,从1979年到1996年,收入不到平均水平者已从1/10增加到1/5。难怪《宣言》于1996 年又在它的首发地成为畅销书。新年伊始伦敦出版界就传出爆炸性新闻:《宣言》销售量突破1万册,在苏格兰销路更好,已列第5畅销书之位。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之后,此书在英国销售如此红火实属罕见,因此被不少人称为“在书店里爆发的一场革命”。这显然是由于许多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而在寻求新的理想社会。

当代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愈益提高。当代除传统体力劳动蓝领工人外,还新增了白领(管理者)、灰领(维修者、知识产业开发者和营销者)、金领(工程技术人员)、粉领(女职工)等五颜六色衣领的脑力劳动工人,工人阶级的队伍更壮大了,素质更提高了。因此《宣言》中提出的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理想,是愈益接近了现实。当然,我们要牢记《宣言》中所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要我们不是教条式地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并且向前发展《宣言》的基本原理,世界共产主义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宣言》改变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中华文明古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众多爱国志士一代又一代想从西方寻求振兴中华之法宝。可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中国已难以重蹈西方资本主义老路。从本世纪初起,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我国。颇为有趣的新现象是在我国最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竟是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是因为他们多在日本留学,最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文献,对西方的各种革命学说均感兴趣。1903年2月15 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杂志上发表了马君武写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最早论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为历史之钥”。并且在文末开列的社会主义名著中首次提到《宣言》。无独有偶,同年2月22日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日本福井准造著、 留日学生赵必振译《近世社会主义》一书,首次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写作《宣言》的经过。随后,朱执信于1905年11月在《民报》上发表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首次摘译了《宣言》中的五段话和十条纲领,并且概述了写作背景、全书要点和历史意义;1908年《天义报》首次发表民鸣译的《宣言》节译本。只有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涌现了首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之后,《宣言》才在我国得到了全面传播。《宣言》第一个全译本是1920年8 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的译本。70多年来先后还流传过15种中译本。现在统一用中央编译局的新校译本。另外还出版过藏、蒙、维、哈、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宣言》培养了我国好几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过极其巨大的作用。如果要问哪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对改变现代中国面貌产生了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非《宣言》莫属。它是现代振兴中华的重要指南。这也说明,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是非常重视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伟人都是受到《宣言》的教育,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以《宣言》为指导,才使中华民族在振兴之路上发生了三次巨变。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1894年成立兴中会,首次鲜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6年11月他被清政府绑架脱险后留居伦敦半年多,他时常到大英博物馆博览群书,寻求兴国之道。作为中国革命者,这时他最早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听过他讲演的人们记得,他常常预言,在20世纪,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注:见宋庆龄1966年写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和1962年写的《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二文)正是《宣言》等书促使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后又提出民生主义,并且指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样他的三民主义才臻于完善。正是在孙中山的指引下,当时一些革命党人才最早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宣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终于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现代中国发生了第一次巨变。他在1912年10月14日~16日连续三天发表的《社会主义的精义》的长篇演说中,盛赞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热烈希望“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523页)孙中山晚年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帷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主张中国革命要以士、农、工、商等广大民众为“后盾”,以农夫为“基础”,以工人为“先锋”,由“产业工人阶级发挥领导作用”,“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可以说1922年~1924年他的思想已逐步接近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1925年孙中山赍志以殁,他以社会主义来振兴中华的夙愿竟未能完成。

毛泽东于1920年在北京初读到《宣言》。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回忆往事时说:正是《宣言》等书“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1941年他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又说:从《宣言》等书“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379页)这时他还对人谈到:“《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注: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242~24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毛泽东把《宣言》的基本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要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要依靠党的领导、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三大法宝去夺取政权,要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合作化和赎买思想去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第二次巨变,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可惜1957年以后毛泽东犯了“左”的路线错误。他误解了《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在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之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1958年大跃进中,他又重读《宣言》并在书上划了很多直线、曲线和圈点,力图为他急于求成的思想寻找理论根据。这样使得中国的振兴又走了弯路。

邓小平是1922年(18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初读到《宣言》的。以他17岁就到法国当轧钢工、制鞋工的经历,当即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加入了旅欧中国共青团,1925年转党。1926年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又认真研读了《宣言》,对马克思主义领会得更深了。后来在长期工作中,他时常对干部传授、讲解《宣言》的基本思想。1930年他在广西红七军当前委书记时,还把《宣言》等革命书籍给旧军官李明瑞看,终于把李争取过来,随即当上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最终并成为革命烈士。不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领导建设的和平环境,邓小平都反复细读简明精悍的《宣言》,领会其精神实质,重点在正确运用。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总结其一生学习马列主义的经验时语重心长地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页)最难能可贵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宣言》的基本思想,端正了党的路线,并且从当今时代发展和我国历史条件出发,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牢记《宣言》关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教导,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为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找到了一条新道路,使我国的面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了第三次巨变。可以预期,到下个世纪中叶,即《宣言》发表200周年时, 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具有较强科技经济文化实力的社会主义大国,那时中国必能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宋朝初年宰相赵普,平生熟读孔子的《论语》一书。他曾对宋太宗赵匡义说:他过去曾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欲以半部《论语》辅佐“陛下致太平”。自此,在我国历史上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以此夸赞儒家经典。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某些义理固然有其不朽价值,但是儒学毕竟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最终也挽救不了封建社会的覆灭。作为现代化工业文明治世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引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达到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胜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宣言》既是振兴中华的指南,又是改变世界的福音。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也可以说:一部《宣言》既能定天下,也能治天下。

标签:;  ;  ;  ;  ;  ;  ;  ;  ;  ;  ;  ;  ;  ;  

福音传遍世界,中国复兴指南--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