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天潜意识_潜意识论文

论先天潜意识_潜意识论文

论先天潜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意识论文,先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识”是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心理”和“人格”的结构理论以来,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等问题相继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兴趣,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着重就“先天潜意识”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行学者。

一、潜意识的理论立足点及先天潜意识在意识结构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柏拉图是最早论及“潜意识”的人,其“理念”即潜意识的雏形。莱布尼兹提出了“微觉”概念,并认为“微觉几乎不能被意识到,同无意识一样”〔1〕。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 他说:“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线,这道界线便为意识阈。”〔2〕处在意识阈以下的观念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待机而动,一有机会便进入到意识中来。费希纳则认为,如果没有存在着无意识感觉的假设,心理就行不通〔3〕。 此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高尔顿关于“天才”是遗传的主张,麦独孤涵义广泛的“本能”概念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先天组织形式”等,都涉及到潜意识问题。康德曾认为人有一种“先验图式”,它是“使知性的纯范畴与感性的直观对象结合的中介环节”〔4〕, 这也可视为“潜意识”的同义语,但这仅是从哲学角度定义的。而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则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指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和组织”〔5〕,并且认为,最初的图式是靠遗传得来的, 也即是先天的。

对潜意识论述最多、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了。他大胆地研究了人类未开垦的心理学领域——潜意识(或无意识,下同),从而把潜意识理论推向顶峰。其后,弗氏弟子从潜意识出发把精神分析运动发扬光大,荣格可以说是潜意识理论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否认潜意识的存在。马克思就认为人具有“创造天赋”,恩格斯也声称“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6〕当代自然科学也证明了转换生成语言说的创立者乔姆斯基关于人的习得性言语装置(LAD)是先天的理论。可以肯定地说:潜意识是存在的, 再在其存在与否的问题上争论已毫无必要了。

那么先天潜意识是什么?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如何?先天潜意识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涉及意识的结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此问题上的论述虽多,但总给人以繁杂和混乱之感,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疏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7〕,在弗洛伊德看来, 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内,而在那一时间之内我们又无所觉,这便是潜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一层“前意识”,它是那些无意识中可被召回到意识中的部分。荣格在人格结构问题上提出了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比喻并解释说,意识是露出海面的小岛,“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与否定等等”〔8〕。个人无意识是潮水落后露出海面的浅滩, “心理的这一层邻近自我,它是一个贮藏所,容纳着所有那些与意识功能和自觉的个性化不协调不一致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9〕集体无意识则是永远不曾出现于海水之上的深深的海床,它是人类心理结构中历代经验的多重积淀体。从其内涵来看,集体无意识与本文的先天潜意识颇具相似之处。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荣格认为它们是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的。

随着自然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无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人们一般认为“无意识是人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不自觉认识的内部体验的统一;是未被意识到的定势、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较弱兴奋部位没有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词明显联系起来的活动;是人们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主要是右半球非言语思维功能的产物。”〔10〕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有其理论认识价值,但它主要从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定义,虽便于进行操作性认识,但如果求其本源,仍需从理论角度予以阐述和深化。因此,我们认为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意识问题,即意识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意识即有意识或真意识,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意识到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正常活动的神经基础;广义的意识则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即狭义的意识,无意识则是各种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统称,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又可称作潜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讲,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并不明显,而且在心理学史上,许多心理学家并不对二者加以区分(弗洛伊德即如此),因此本文姑且将无意识与潜意识在名称上视为等同)。在潜意识概念上,我们又可从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先天潜意识和后天潜意识。后者指以遗传的神经生理结构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不断习染形成的,但不能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如对伟人的盲目崇拜、怪癖、习惯动作、生活风格、早期经验等等。前者则是指在漫长的种系发展过程中,在种系进化与社会历史延续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地积淀于大脑和神经结构中并一直积淀着的心理活动,对个体来说,它是先天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如无条件反射、本能、欲望、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对黑暗的惧怕等等。总之,广义的意识包括无意识,无意识又包括先天潜意识和后天潜意识。本文试图从种系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先天潜意识。

二、先天潜意识的本质及其特点

弗洛伊德是无意识(或潜意识)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不重视人的意识而仅重视人的潜意识活动。他说:“所有的心灵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无意识的。”〔11〕对其理论霍尔曾作过形象地描绘:“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不过是人的整个心理中的一小部分,就如同一座飘零的山,意识只是水面上的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则是无意识。”〔12〕弗洛伊德并未区分出先天潜意识和后天潜意识,在他的理论中,无意识是混沌未分的,它包括先天的也包括后天的诸如欲望、童年受压抑的经验以及各种防卫机制等等,而无意识就是它们的贮藏所。其实,在我们看来,本能等只不过是无意识,更确切地说是先天潜意识的一种形式。

荣格扩大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他把集体的或种族的为所有人承继下来的并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无意识包括在内,从而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铭记于脑结构中的过去许多世代经验的反映,是漫长的种族进化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心理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原始意象(archtypes)。荣格说:“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 原始意象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13〕在荣格看来,原始意象是一种具有全体的、全人类性质的心理经验的先天决定形式,它符合神话主题及其结构模式,并在各个时代及各部落、民族中反复出现。由此可见,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可以概括为一种心理反应的结构模式,它一方面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在大脑结构中留下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是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它的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可以肯定,集体无意识与本文的先天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通融之处。但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即其理论根基是唯心的。他曾说,潜意识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通精神机能,亦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原始意象“毋宁是一种内心经验的象征”〔14〕,它不仅仅归因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应归因于生命体奇特的和自发的性质,归因于生命本身固有的法则。

那么,先天潜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们认为,先天潜意识就是在种系演进过程中逐渐积淀于神经结构中的心理活动,它具有一种类似无条件反射的心理特征。概括地说,先天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先天潜意识具有无意识的一般特征,诸如内隐性、自发性、无序性、调节性、主观能动性、情境性等。第二,先天潜意识是种系发生、发展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第三,先天潜意识主要包括各种先天的心理形式,如本能、欲望等等。第四,先天潜意识“一度”是被感知到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在这里,有必要明确几个问题:(1)先天潜意识不等于动物本能。动物和人都具有本能,但人类要比动物高级得多。人类除了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及由此产生的有意识活动外还具有潜意识活动,它不仅包括本能,而且还包括本能以外的许多无意识内容。(2)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气质等不同于民族习惯。我们认为,民族心理部分地属于先天潜意识问题,它是一个民族从原始的群落(甚至更早)开始,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逐渐地形成的一种社会定势或心理约束力,它部分的通过遗传的渠道本能地施加于后代。而民族习惯则不然,它不是通过遗传获得的。(3)关于直觉、顿悟、灵感。一般认为,三者都属于潜意识活动,而这种潜意识活动有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的则是个体出生后形成的,因而它们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而先天的直觉、顿悟、灵感应划归先天潜意识范畴。

三、先天潜意识的形成机制

关于先天潜意识的形成,本文认为较为合理的假设就是“积淀”说。其基本思想是,潜意识的形成是种系发展与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被感知被意识到的客观存在不断“内化”、“积淀”的结果。在心理学史上,荣格曾用积淀来解释集体潜意识的形成,弗罗姆论述民族性格的形成时也有类似的思想。我们认为,尽管先天潜意识是遗传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有机体本身固有的超乎物质与社会及环境的功能。实际上,人的先天潜意识从根本上讲和后天无意识一样是种系发生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仍然是自然与社会演进的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积淀”是一个非常久远漫长的过程,无论在人类社会之先,还是在人类社会之后,它都在进行着,而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积淀还打上了诸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阶级斗争、上层建筑、风俗习惯等的烙印。列宁曾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5〕前苏联的维列鲁学派也承认“积淀说。”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过程,它是一种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到最高级的哺乳动物环环相套的过程,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受此种过程的制约并且是其产物。可以看到,这一见解暗合了“积淀”说。但是维果茨基的重点在于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如道德感、概念思维等),它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这即心理发展的第二个过程——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列昂节夫也指出:个体千百次地在外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重复各种心理运动,从而不断内化为高级的意识或心理过程,因此,个体心理发展形成过程是一个在社会传递下不断由外部实践活动内化的建构过程,正是经过了人类长期的进化发展,人类的本能才得以遗传,也才能称之为本能。鲁列亚的研究也承认:脑活动的新质、新机能系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16〕此外,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各民族的思维(包括无意识思维——应属先天潜意识范畴)是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在某些民族中,由于长期的文化任务要求一种相对高级的,正式有效的思维,于是这种思维受到重视,得到发展。而在其它民族中,文化任务不要求此种思维方式,因此它便得不到重视,难于或不能发展。

那么,对人类社会之前的“积淀”又如何解释呢?要彻底说清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生命起源的问题上。潘菽曾指出:“为了解心理机能的由来,把它追溯到生理机能的根源是可以的。更进一层把它追究到物理、化学的根源,也是可以的。”〔17〕虽然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和学说见解不一,但我们至少可以按多数观点所赞同的学说假设:在人类社会之前,生命在非常原始的地球条件下经一系列化学变化而产生。生命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与无生命物质不同的特征,它们遵循自然选择的进化原则,与周围的自然条件变化密切相关,这样,经过漫长的演进,各种遗传特征逐渐地发展起来。由此可以设想,人类的先天潜意识活动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种系演进的结果,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它曾经是被感知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类本能的东西逐渐存贮于动物的神经与脑结构中。依靠这种些微的积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新的更加有利于个体的生存或维系种的延续的“无意识”活动逐渐地积淀起来,这样,最终产生了先天潜意识,而人类的意识活动也逐渐升入主导地位。这也正是人类与动物不同之所在:“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18〕这不但不是对人的先天潜意识的否定,相反,它是在更高级的意义上一一相对于意识的层面上,承认了先天潜意识的存在,承认了先天潜意识的丰富性、深刻性,而我们只所以不把动物本能称作先天潜意识就是因为动物没有意识活动。当然,人类的先天潜意识是在动物本能基础之上产生的,其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人类有了先天潜意识活动又开始了新的积淀,其涵义也在逐步地扩充。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积淀”说在解释先天潜意识的形成上具有很大的合理性。需要指出的是,同是“积淀”的提法,有时内容及涵义也相去甚远,因此有必要强调如下几点:第一,“积淀”的核心是:先天潜意识是对曾经感知到和意识到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在人类社会之先,先天潜意识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种系演进与历史发展的统一。第三,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先天潜意识仍经历了并经历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它仍然是种系进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第五,“积淀”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它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四、先天潜意识的作用方式

弗洛伊德曾经用“历程说”来解释潜意识的作用方式。他在论述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时说:“意识的作用就在于它是投入潜意识黑暗王国的光亮”,“它仍然是唯一的光线,照亮了我们通向心理生活奥秘的道路。也就是由于我们发现的特殊性,我们在心理学内的科学研究就是要将潜意识历程译成意识历程,从而填补了意识知觉的空白。”〔19〕那么这种历程又是如何转译的呢?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说,前意识是一个守门的警戒者,他执行意识的命令,时刻警惕潜意识当中那些见不得人的本能、欲望等进入到意识中来,而这个警戒者有时打了盹,于是潜意识活动就以各种口误、笔误、读误等形式进入到意识中来,或者干脆发生遗忘现象。弗洛伊德还用分析梦的方法来说明潜意识活动。

荣格在论述无意识的作用方式时说,意识的后面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从后面和从内部影响我们的意识,正如外部世界从前面和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识一样。他特别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作用。自从个体诞生之日起,集体无意识便向个体施加一种供其遵循的预先形成的模式。而其施加的方式则是以虚像为中介的。他指出:“他(儿童)出生在其中的世界的形态业已作为一种虚象诞生于他的心间。”〔20〕集体无意识就是通过虚象对知觉和行为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

本文认为,先天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是和其形成方式相联系的,也即先天潜意识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决定了其作用方式,因此先天潜意识尽管有无序性的特点,但它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一般地讲,先天潜意识并非时时处处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对意识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人来讲,潜意识活动更为稀少,但这并不否认先天潜意识的活动及其价值。首先,先天潜意识活动的存在大大减少了人类心理能量的消耗,因为它是一种随意自发的过程,无需意识的控制。其次,由于先天潜意识活动能使人减少意识活动的进行,因而为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迅速地掌握知识技能创造了条件。再次,有些先天潜意识活动能使人迅速适应或避免危险的环境。最后,先天潜意识活动能使人的意识活动更为自觉和可控。因为潜意识是曾经感知或意识到的,它是和意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二者共同来接受、加工信息,选择并采取行动,从而保障人的正常生存、生活、工作等等。

那么,先天潜意识的具体活动方式是怎样的呢?本文拟提出如下假设:

第一,先天潜意识要发挥作用必须和意识活动相辅相承,先天潜意识与意识活动能相互转化(当以意识为主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过程可表述为:意识——(先天)潜意识——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心理活动要受控于意识,而已形成的潜意识也会反作用于意识。

第二,先天潜意识既可以以“折光”、“虚像”的性质影响其它心理活动,也可以独自发挥作用。前一种形式是指人在从事某种心理活动或行为时,觉察不到或不可察觉的无意识活动,后一种形式是指人处于某种状态下的直觉、顿悟、灵感等。

第三,部分梦及幻觉等是先天潜意识的特殊形式,它应归因于意识控制的减弱。

第四,先天潜意识处于意识阈以下伺机而动,但并非能时时发挥作用,只有在意识控制减弱或消失、潜意识受到某种适宜刺激或相关信号诱导时才发生。

第五,先天潜意识作用的发挥是间接的,即它不直接作用并驱动机体行为或活动,而是通过欲望、动机、情绪、需求等诱发性、目的指向性因素来发挥作用。

注释:

〔1〕刘恩久等:《心理学史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2〕〔7〕〔8〕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73、377、378页。

〔3〕肖霍洛娃:《自然科学与哲学中的意识问题》,沈阳师院译并印,1981年,第263页。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2—143页。

〔5〕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年版, 第465页。

〔9〕弗雷·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8〕〔13〕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4、121页。

〔10〕徐遂堂:《试论无意识的本质》,《心理学探新》,1989(3),第32—36页。

〔1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4页。

〔12〕〔19〕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5、7页。

〔14〕杨清:《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

〔1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页。

〔16〕鲁利亚:《神经心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7〕潘菽:《论所谓心身问题》,《心理科学通讯》,1982(1)第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36页。

〔20〕卡尔文等:《荣格心理学纲要》,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标签:;  ;  ;  ;  ;  ;  ;  ;  ;  

论先天潜意识_潜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