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杨加勇

大数据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杨加勇

杨加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20222

摘要: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近年来,大数据与公民的道德建设也逐渐相关,人们在建设公民道德过程中学习到很多。

关键词:大数据;公民道德;建设

2015年我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数据汇聚应用新高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产业发展聚集区、创业创新首选地、政策创新先行区。围绕这一目标,将重点构建“三大体系”,重点打造“七大平台”,实施“十大工程”。

“三大体系”是指构建先行先试的政策法规体系、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防控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七大平台”则是指打造大数据示范平台、大数据集聚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交流合作平台和大数据创业创新平台;“十大工程”即实施数据资源汇聚工程、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工程、综合治理示范提升工程、大数据便民惠民工程、大数据三大业态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和大数据区域试点统筹发展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专家表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建产业园、建数据中心、建云平台等,而是要充分依托已有的设施资源,把现有的利用好,把新建的规划好,避免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探索大数据应用新的模式,围绕有数据、用数据、管数据,开展先行先试,更好地服务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发展《纲要》。

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

二、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还没有深入人心,公民没有准确的理解好基本道德规范;二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两者缺一不可。三是缺少强有力的领导与监督,一部分人依然我行我素,没有触动,没有改正。

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影响力。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是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并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宣传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单位和人物,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以强大的舆论声势着力营造学习道德先进和争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模范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公民道德建设要丰富活动载体。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要更新观念,创新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载体,广泛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各类道德实践和市民教育活动,使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基本道德规范更加深入人心。

公民道德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既是加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三城同创”的必然要求,关系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理论研究,探索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公民道德建设更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

公民道德建设要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准则,是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有效途经。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公民道德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王翠,池忠军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基于政府责任的视域[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

[2]崔雪艳.江苏省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与提升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4期

论文作者:杨加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大数据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杨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