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_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_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市场论文,缺陷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风波不断,绝对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受到挑战,加强国际监管的呼声不绝于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分配机制不公平以及缺乏稳定性等内在缺陷,单方面的国家干预虽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种种限制决定其无法成为最优选择。因此,加强政策协调,探索国际监管的有效机制才是各主权国家的奋斗目标。

一、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内在缺陷要求加强外部监管

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的高速发展,浮动汇率制度的长期实行,资本市场近20年的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孕育了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它凭借其绝对的资金优势,通过造市等手段,影响市场价格,改变市场预期,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处于高度不对称状态。因此,公平竞争的机制被垄断力量扭曲,国际金融市场愈发偏离自由竞争的理想状态。

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国际金融市场存在无法克服的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早在50年代,阿罗与德布鲁就指出:如果市场无法实现帕累托均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就存在低效率,即出现市场失灵。可能的生产与消费集合呈现凸性则是存在帕累托均衡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市场不具备此条件。因为:(1 )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规律。规模越大的金融集团对市场的影响能力越强,信息优势越大,当其规模膨胀到足以引发系统性风险时,破产的可能性就很小,美联储对长期基金的注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不再具备凸性特征。(2)现代金融衍生工具把汇市、股市、 期市结合在一起,金融市场的运动轨迹呈现为不收敛的振荡过程,且振荡的幅度具有不断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不可能通过市场的深化,改变非凸性特征。

由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可知,国际金融市场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均衡,而只能长期在成本之上提供资金。资本大量集中于虚拟经济,某些国家、地区实质经济的资金需求却未能得到满足。

第二,分配机制缺乏公平。国际金融市场也是财富再分配的市场,但作用于其中的分配机制却有利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不利于中小投资者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1)规则不公平。 小规模投资者与大金融集团的市场地位悬殊,大金融集团占有大量信息且自身的投资行为也成为市场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冲基金的“黑箱作业”更强化了不公平的规则,小投资者多数只能处于盲从或被动挨打的地位。(2 )结果不公平。市场规律作用的一个结果是财富的集中、收入的两极分化,国际金融市场也不例外。这不仅表现在金融垄断资本的迅速扩张,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财富的缩小。马哈蒂尔一再痛斥使马来西亚经济倒退十年的国际炒家,也正是对这种不公平机制的控诉。

第三,缺乏稳定性。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使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金融市场不同于产品市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1)虚拟经济规模大大超过实质经济。据经合组织1998年3月6日发表的《资本市场动向》半年度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1997 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77兆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七国集团(英国除外)的国际信贷和股票交易额从1985年占GDP的35%猛增到1995 年的140%。金融循环脱离物资经济, 各项资产的价格和利润率的未来发展变得无法估计,且具有很高的浮动性,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加。(2)金融衍生工具对投机性错误产生杠杆效应。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组合把各国的金融市场及各子市场相联,从而为国际炒家的立体投机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同时局部市场的投机错误极易被放大并蔓延到其余市场,造成国际性恐慌,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3 )心理预期成为市场主体行为最重要的依据,从而强化了市场的极度投机性与脆弱性。特别是受高利诱惑而强化的极度投机心理,常常使以预期的资产收益率所推动的非理性资产价格远远超过实际收益率所决定的理性价格,资产价格中充满了泡沫成分。加之不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的影响,稍有风吹草动,恐慌情绪就广为传播,而一旦泡沫破灭,信心尽丧,溃败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保罗·A·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指出, 政府的职能在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样地,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也要求加强外部干预,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单方面的国家干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无约束、无节制的逐利行为成为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国际性监管尚未统一之际,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的经济主权与利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例如:

1.马来西亚的严厉管制

1998年9月1日马来西亚央行宣布实施硬性措施,停止离岸市场林吉特交易。具体内容包括:所有进出口必须以外币结算;境外帐户的资金划转需要先获批准;马币金融资产的买卖只能通过授权的存款机构进行;旅客携马元出入境不得超过1000林吉特。在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兼得之时,马来西亚选择锁定涉外金融变量的变动空间,切断汇率变动与国内货币政策的紧密联系,从而货币政策得以主要着眼于国内的经济调整。这至少在短期内有助于平易市场的波动,为国内经济的恢复争取时间。

2.智利的弹性管理

智利政府面对1990年巨额的资本输入,为保持内外目标的均衡,于1991年开始对外国贷款征收一年期无偿准备金,试图在不影响长期资本流入的前提下限制短期借贷。此后,无偿准备金的征收范围逐渐扩展到外国直接投资以外的多数外资流入。经过一系列改革,智利资本帐户的状况有所改善,资本流入的结构趋于合理, 1996 年外国直接投资增至41亿美元,资本帐户盈余占GDP的9%左右。

3.香港的自卫反击

1998年8月初,香港遭遇国际投机集团的第四次袭击。 国际炒家在大量卖出短期期货的同时,贷款抛售港币。面对冲击,香港政府突然动用152亿美元外汇基金进场收进蓝筹股票与期指合约, 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击投机者。当日恒生指数劲升564点,升幅达8.47%。 投机者付出了手续费、利息成本,并在股市上损失巨额资金。金管局乘胜追击,推出稳定外汇市场的7项措施及一系列加强对股市、 期市投机限制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扭转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市场的操纵,确保市场的公平、有序。通过种种努力,港府最终成功地捍卫了联系汇率制,防止金融市场大幅振荡。

以上三个国家、地区的做法暂时避免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冲击,保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短期的预定目标。

三、国际协调监管是长期的奋斗目标

以国家为单位的干预行为仅是国际监管缺位时的次优选择。其原因在于:(1)长期实行此类政策不利于吸引外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 私人资本所占比重与日俱增,而私人资本恰对种种限制十分敏感。又由于资金属于稀缺资源,各国对外资的争夺相当激烈,单方面的干预很可能使本国在引资中处于不利地位。马来西亚从开放政策到严管外汇的做法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近日马哈蒂尔也表明要对外汇管制实行小幅调整。港府虽只是暂时入场救市,也引起了不小的非议,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更是于1998年11月23日“不失时机”地推出香港恒生期货合约,以抢夺香港期交所的交投量。(2 )有关国家单方面的控制能力有限。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与各种逃避资本管制方法的出现,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已大不如前,尤其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之后,区别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交易的难度增加。

90年代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更表明,单方面的国家监管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国际金融市场,因而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协调监管。1998年10月七国集团领导人宣布要采取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和调节机制,从而把国际监管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众多的讨论中,有两种监管机制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第一,启征作为国际税的托宾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认为“放慢金融市场的反应速度对稳定现实经济是绝对必要的”,并主张对所有的外汇交易征收比例很小的税金(如0.1%,0.5%),将由此征得的资金用于克服世界上的贫困。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建议征收双重托宾税,即基础交易税与外汇附加税,以限制攻击性外汇交易。

从理论上说,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巨大,即使是比例很小的外汇交易税也会大大减少短期金融循环的收益,而对贸易与长期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因此,托宾税能抑制不稳定投机者而非稳定的投资者,并可能以牺牲金融市场交易量来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税金用于支援贫困国家的办法也有助于缓解世界贫富悬殊的扩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及发达国家的切身经济利益(外汇交易量的减少使其损失巨额的外汇交易费收入),托宾税的开征仍存在重重阻力,同时税基的界定、税率的制定以及税收收入的分配尚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建立全球并帐监管体系。

全球并帐监管的理想化设计是全球化的集中证券保管系统(CSDs),通过它可以实现国际投资的登记,还可将不同的货币交易的时间差、空间差风险最小化,而将投资效益最大化。全球并帐监管应是并表和并帐的统一,即实现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的合并汇报,以及跨国银行基金管理者将其自身与附属机构的全部经营活动的合并汇报,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逃避东道国监管的游资注入与外逃。全球并帐监管要求建立权威的国际监管机构。国际监管机构能够要求跨国金融机构及时、真实地提供有关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数据,并据自身的判断对其进行稽核与审查;能够要求各国央行提供本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并能使之接受可能与其货币政策相冲突的国际监管政策。

全球并帐监管无疑是极具创意与革命性的一项方案。鉴于目前金融危机使各国都无法完全置身事外,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使各主权国家有可能通过政策的协调、国内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持久合作,在《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之上,在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改造中,将全球并帐监管体系逐渐付诸实践。

在风起云涌的当代国际金融市场中,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新古典理论中完全竞争的市场已有了本质的区别,市场的效率、公平、稳定三方面的缺陷逐渐凸现。而“看得见的手”却随着金融自由化而不断弱化,单个政府的力量又不足以与金融垄断资本相抗衡。因此,唯有本着“两手都要抓”的原则,加强金融市场的国际监管,才能有效克服市场缺陷,成功营造稳定健康的国际环境。

标签:;  ;  ;  ;  

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_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