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32论文_钟建军

钟建军

(岑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 年3 月-2012 年3 月收治的32 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我院之前行常规治疗的32 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呼吸系统异常及预后,胸部影像学表现,血清转氨酶、心肌酶和肌酐水平。结果 观察组机体系统异常情况少于对照组,血清转氨酶、心肌酶和肌酐水平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对重要早期的损害,延长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强化血液灌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352-02

百草枯是一种高毒性除草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而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它能够通过皮肤、呼吸道、口服等引发人畜急性中毒,导致全身多个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1]。据国内相关报道死亡率在80%以上,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所以有效的救治方法成为讨论的重点。本次研究采用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我院2008 年3 月-2012 年3 月收治的32 例急性百草枯中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 年3 月-2012 年3 月收治的32 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4 例,女18 例,其中发生ARDS、MODS、肺部磨玻璃影各有10 例、9 例、13 例,年龄16 岁-55 岁,平均(30.6±7.2)岁,服药量20-110ml,平均(50.2±26.3)ml,服药后至就诊时间平均为(9.2±7.1)h。同期行常规治疗的32 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5 例,女17 例,其中发生ARDS、MODS、肺部磨玻璃影各有12 例、10 例、10 例,年龄14 岁-58 岁,平均(32.1±6.6)岁,服药量20-120ml,平均(54.9±28.5)ml,服药后至就诊时间平均为(10.1±7.5)h。两组患者既往体健,均有口服百草枯史。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入院后常规洗胃、导泻,并补充营养、还原型谷胱甘肽、大剂量极速冲击等治疗,氧疗(氧分压低于40mmHg或者出现ARDS 时采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血流灌流治疗,使用珠海健帆HA-230和HA-330 树脂血液灌流器交替治疗2-3h。前三次操作采用HA-230 树脂血液灌流器,时间间隔为8-12h,第4、5 次操作采用HA-330 树脂血液灌流器,时间间隔为12h 左右。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配置好液体后按照顺序进行预冲:500ml 的l5%葡萄糖盐水预冲、静置15min 后用500ml 生理盐水和100mg 肝素预冲、静置15min 后用500ml 生理盐水和20mg 肝素预冲管道,血液流率从100ml/min 增至200ml/min。治疗3d 监测血清转氨酶、心肌酶和肌酐水平;低氧血症(氧分压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呼吸衰竭(氧分压<60mmHg)、急性肺损伤ALI(氧合指数<300mmH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氧合指数<200mmHg)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至少2 个器官功能障碍)

1.3 疗效判定标准[2]

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胸部X 线正常、各项指标正常,随访半年无肺纤维化表现;②好转:有轻微呼吸道症状,胸部X 线发现有肺间质改变,PaO2>60mmHg,其它指标正常;③死亡:抢救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 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出现ALI、ARDS、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各有7 例、9 例、8 例、7 例,少于对照组的14 例、16 例、16 例、13 例(P<0.05);对照组中16 例发生MODS,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 例(P<0.05)。两组治疗3d 后各项指标变化详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百草枯是导致急性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除草剂,其致死量小,没有有效的解毒药,幸存者也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3],影响预后。百草枯中毒后强烈刺激和腐蚀皮肤粘膜,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以肺损害最为严重,可以导致肺充血、水肿、透明膜变性、纤维化等,也可以累及肝、肾、心脏等器官。

血液灌流是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治疗方法[4],早期强化血液灌流的原理是通过活性炭巨大表面积的吸附进行血液吸附以清除体内毒物,降低血液中毒物浓度,对抢救危重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5]。百草枯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无论患者中毒轻重,都要给予积极的抢救,在常规抢救措施如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基础上给予早期血液灌流能够清除毒物,减轻损伤。在百草枯中毒早期,患者的机体损伤较轻但毒素多,采用HA-230 树脂血液灌流器排除毒物,从而降低机体百草枯的浓度,虽然进行了积极的血液灌流,但是毒物未被完全清除而导致机体产生大量炎性介质损害机体,因此采用HA-230 树脂血液灌流器清除炎性介质,阻断炎症反应,达到减轻脏器的损伤。本次研究中,行血液灌流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71.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同时观察组血清转氨酶、心肌酶和肌酐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出现ALI、ARDS、低氧血症、呼吸衰范操作,放慢术中传递利器的速度,用弯盘传递术中锐器。严禁以手装卸刀片,针头不回套,必须回套时,可使用单手套帽法,针头不用毁形处理。用过刀片、缝针,针头、安瓿要放在利器盒内,利器盒装八成满就更换。用硬头拖鞋取代开放或普通拖鞋,避免或减少足部的损伤。有手部皮肤破损的工作人员应避免手术操作。对无法确定是否合并传染病,均按传染病手术处理[19]。

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生理和心理危害的防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治疗。建立合理休假机制,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洗手和巡回次数,降低工作强度和体能消耗。定期组织娱乐活动,以缓解工作压力,对可能存在负性情绪的人员,可适当的进行心理疏导[20]。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手术前吃饱、吃好,保证好的睡眠,长时间站立时应穿小腿弹力保护,在不违反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可自行调节姿势,以减轻下肢静脉曲张 。

在手术室的防护中,手术室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关的操作。制定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制度,加强职业危害防护方法的培训,将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防护制度、措施等落实到位。对职业危害防护技能进行考核,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励防护意识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强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能力和意识提升,可以有效的降低或者是避免职业危害的对手术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向红归.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35-337.

[2] 亢翠.手术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6):220-220.

[3] 陈翌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481-481.

[4] 付兴娟.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83-84.

[5] 王菲. 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 大家健康( 下旬版),2014,8(4):61

5.

[6] 余小丽,陈楚如,吴金凤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020-1021.

[7] 李丽娥.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 海南医学,2012,23(22):146-149.

[8] 王惠荣, 董驰.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 甘肃科技,2012,28(17):161-162,16 5.

[9] 史明艳,符明丽.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302,304.

[10] 肖惠璇.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252-253.

[11] 申桂兰.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55-156.

[12] 侯琳琳,李岩.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1):64-65.

[13] 米克热依?玉山江.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9):65,67.

[14] 潘成燕,王玲.探讨手术室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2):269-270.

[15] 赵娜.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28):6254-6255.

[16] 边卉.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J].医学信息,2013,26(7):481.

[17] 乔燕燕.浅谈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111-112.

[18] 张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淮海医药,2012,30(4):366-367.

[19] 王晓霞,闫海燕.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128.

[20] 黄晓琴.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533-533.

论文作者:钟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4

标签:;  ;  ;  ;  ;  ;  ;  ;  

早期强化血液灌流治疗32论文_钟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