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的所有制经济又轻又重_国民经济论文

1997年,中国的所有制经济又轻又重_国民经济论文

1997,我国所有制经济谁轻谁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经济论文,我国论文,谁轻谁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经济占主导,其他经济发展迅猛

1.国有经济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虽逐年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到1995年止,国家财政收入中贡献最大的仍然是国有经济,其份额为65.8%,居于主导地位。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国有经济处于绝对的优势。能源工业、邮电业几乎百分之百地掌握在国有经济手中;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远洋运输业基本上都是由国有经济把持,交通运输业货物周转量中国有经济占97%以上;在通讯增值业务、非基本通讯业务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已有一定的比重,但基本通讯业务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股份制银行、信用社及非国有保险公司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总体金融业中,国有银行仍然控制着银行业90%以上的存贷业务,人保控制着90%以上的保险业务,证券业仍以国有证券公司为主体。在工业领域,重要的工业行业,国有经济仍有相当的比重。1995年国有经济在采掘业产值中的比重为78.1%,在原材料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为67.5%,在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产值的比重为78.5%。虽然在加工行业国有经济的份额比较低,但如果将国有控股50%以上的企业定为国有经济,那么国有经济在加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是改革以来一个主要趋势。从1980—1995年,在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由76%降低到31.4%,年均下降6.76%。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也反映在其对经济贡献程度的减弱上。1980年国有经济在投资和消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方面所占的比重为81.8%和51.4%,到1985年分别降低到66.1%和40.4%,1995年则进一步降低到55.7%和30%;出口由最初的国有经济垄断,到1986年降为94%,1995年进一步降为68.5%。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方面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43%、3.42%、6.5%, 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4%,下降为1995年的42%。

2.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乡镇企业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壮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年提高,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到1995年底,集体工业所占比重已达42.8%,比国有工业高11.9个百分点,1995年所占比重比1980年的23.5%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在就业方面,集体经济已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力量。1995年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为160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5.7%,比国有经济的18%多7.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1980年的13%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在集体经济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部分。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68915.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36.4%。乡镇企业吸纳的新增劳动力为12682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的20.6%。据统计,乡镇企业已涉足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尤其是在工业行业,除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外,乡镇企业的经营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1995年,在工业产值方面,乡镇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5.8%。乡镇企业对经济的贡献还反映在投资和出口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乡镇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由1980年的3%, 增加到1995年的12%,所占比重年均增加9.1%,1995年比1980 年投资额增加了104倍,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3.7%,而全社会投资仅增加了21.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1%,国有投资增加了14.5倍,年均增长18.2%。在对外贸易中,乡镇企业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1995年乡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5395亿元,比1980年增长54.5倍, 年均增长55.9%,乡镇企业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而是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成分。从地区来看,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8个地区的乡镇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乡镇企业,在当地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70%以上,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3.其他经济类型迅猛发展,“三资企业”已占一席之地。这里指的其他经济类型包括城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1978年以来,其他经济类型迅猛发展。到1995年止,在工业总产值中,其他经济类型的产值占26.3%,比1980年的0.49%,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在商业领域,其无论是从单位个数还是从业人数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1995年全国零售贸易业中,其他经济类型的商业网点占88.2%,从业人数占58.7%,在餐饮业中,其他经济类型的商业网点占95.8%,从业人数占82.4%。1995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其他经济类型占总额的50.3%,比1980年的3.94%提高了46.34个百分点, 其他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5.1%,比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高了17.4个百分点。

在其他经济类型中,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最为突出和引人注目。到1996年6月止,外国在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万余家,实际开业12 万余家,累计实际使用资金1546亿美元,在世界发展中国家居于首位,继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国。目前外资企业已涉及国民经济的诸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一席之地。1995年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投资经济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 外商投资已占全部投资的11.5%;在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主力军。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98.2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9.1%,其中出口所占比重为31.5%,进口所占比重为47.6%,它们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31.4和47个百分点。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间,外商投资经济进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9.6%和46.9%。

各种所有制经济均面临矛盾和问题

1.国有经济增长缓慢、效益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某种经济类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由其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来决定,国有经济贡献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首先,国有经济的增长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增长是造成国有经济贡献下降的重要原因。从工业产值方面来看,1980—1995年,集体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年均增长59.3%,而国有工业产值年均仅增长14.8%,低于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水平6.4个百分点;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看,1980—1995年, 集体经济年均增长9.9%,其他经济类型年均增长37.9%,国有经济年均仅 增长12.2%,低于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水平5.5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是造成国有经济贡献下降的重要原因。其次,经济效益低下是国有经济贡献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1996年1—7月份,国有企业累计亏损376.5亿元,比1980年的32.4亿元增长近11.6倍,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1—7月份,国有经济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85.3%,资金利税率为8.4%,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36, 而同期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分别为86.6%、9.22%、1.95和114.8%、10.54%、1.56。

2.国有经济配置错位,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降。经过十几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国有经济经营的范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面面俱到,其初衷是想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但结果是不断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作用。国有经济应该大量投入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国家投入不足,致使多个“瓶颈”交织在一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应该扶植的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国家投入很有限,形不成“龙头”,带动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本该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的竞争充分的一般加工行业,国有经济却大量介入,导致这些行业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国有经济配置错位,导致“瓶颈”制约、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等,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

3.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腐蚀了国有经济的基础。表现为: (1)国有资产产权“虚置”。目前国有资产仍处在“人人都所有,人人都不负责”的财产组织状态中,致使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有利则趋之,无利则避之,产权主体模糊成为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2 )国有资产静止、呆滞,不能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制约了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丧失了通过市场保值增值的机会,而且国有经济在层出不穷的漏洞和空子中被一些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非法据为已有。(3 )国有资产分布“粗放”,不分行业、不论部门,国有经济遍布国民经济的整个领域,其结果是国有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4.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地区、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集体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1)城乡发展不平衡。 乡镇集体企业发展速度快,势头良好,而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处于滞缓状态。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城镇集体企业的户数在逐年减少,从事集体经济的人数在逐年下降,城镇集体企业出现的这种萎缩,被乡镇企业的发展所掩盖。(2)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等地集体企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并已开始走上联合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轨道,而中西部许多地区乡镇企业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有的地方乡镇企业才刚刚起步,东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集体经济在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掩盖了集体经济在欠发达地区的矛盾。

5.产权模糊、虚置的状况影响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企业模式,出现了集体与私有交叉,国有与集体相互投资的多种企业组织形式,于是相对应所谓“社团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地区所有制”等应运而生。但这些所有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产权模糊,所有者主体难以到位,所有者的所有权有名无实,享受不到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的权利,其结果是行政机构主管部门或直接成了企业的“董事长”,或成了企业厂长、经理人选的实际决定者。在所有者的产权机制没有形成以前,厂长经理成了企业惟一的资产所有者和最高权力代表。企业管理者变得没有约束,自主权可以滥用,资产使用缺乏监督,保值增值得不到保证。

6.外商投资经济的地区、行业差距,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发展。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梯次和行业开放程度以及各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外商投资经济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首先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据统计1996年上半年外商投资增长4%,其中中部地区增长38%, 西部增长57%,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小,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仅为10.2%,其与东部的差距仍然较大。其次,行业分布不均衡。从目前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外商投资经济在高技术产业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偏低,而向纺织、食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于集中的倾向依然存在;属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石油加工、煤炭制品等能源工业以及除去运输机械以外的所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利用外资规模小;制造业整体的资本集约化程度也处在较低水平上。

7.外商投资经济与民族经济的摩擦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外商投资经济收购国有企业成为外资直接进入我国的新投资热点,尤其是从分散性、随机性收购转向有目的地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实现控股经营和控股收购。外资以这种方式进入我国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搞活国有资产的存在。但突出的问题是加剧了外商投资企业与民族工业的矛盾和摩擦。

1997年各种所有制经济的预测

1.在投资领域,国有投资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集体投资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的份额进一步增加。预计1997年国有经济投资所占的比重为52.8%,集体经济为17.3%,其中乡镇企业为15.4%,其他经济类型为29.9%,其中外商投资经济为17.9%。

2.在流通领域,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都将有所下降,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进一步上升。预计在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为27.8%和17.6%,呈下降的趋势,其他经济类型所占的比重为54.6%,其中个体和私营所占的比重为32%,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3.在出口方面,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预计1997年外商投资经济在出口方面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出口份额将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40.1%,而国有经济将下降为59.9%。

外商投资企业将继续在出口贸易中保持快速的增长,发挥主要作用。(1)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仍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来料和进料加工很少受到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坚挺,降低了原料进口的成本,使外资企业从中获益颇丰,预计1997年难以改变这种状况。(2)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国际大跨国集团来华投资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而会增加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出口,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与外商投资企业相反,国有外贸企业因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缓慢,而影响其发展的速度。目前8000家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企业,有相当大比重的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实际产业化、集团化仍停留在试点阶段,大多数外贸企业远未形成规模化经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要求,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面前,举步艰难。因此,两者之间发展的反差,仍将是1997年出口贸易的基调。

4.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国有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27.2%,仍将处于下降的区域,集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4.4%和28.4%,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国有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旧体制因素约束过重的状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表现为:(1)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没有理顺。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成机制的转换,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今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银行、企业与客户、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都不利于企业走向市场。(2)企业的历史包袱过重。 目前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富余人员已成为沉重的负担,据统计,国有企业中有2000万富余职工,如果以每人每年5000元的各种费用来估计,那么每年就需要1000亿元的资金,而1995年全部国有企业的利润仅为1000亿元;债务过重是企业的另一主要负担。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5%—80%,负债高垒,同时大多数企业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职能,干扰了企业正常目标的实现。(3 )企业缺乏资本金的注入,使企业技术改造乏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无后劲。这些因素致使国有经济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集体和其他类型与其相比,则较少有这方面的约束和负担,这些差距导致了它们发展趋势的反差。

关于各种所有制经济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1.明确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的方向,调整行业分布。我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布局的合理性。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国有经济应首先保证这些部门发展的资金需求,使之超前,至少同步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保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是国有经济重点支持的行业。基于这种认识,国有经济的行业分布应占据国民经济重要的关键性领域,包括:(1)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烟草行业。(2)资源型行业。如采油、采煤、有色金属矿、采盐等。(3)资本密集型行业。 如石油加工、化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4)涉及人民健康的行业,如医药。(5)少数重加工工业,如交通设备、化工、煤炭制品。其他行业应鼓励非国有经济充分竞争。

2.加快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必须主动撤出一些领域,加强以上所述的重要的战略部门,这也是加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需要。首先,要使国家的投资重点转向现有企业,增加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用“增量”调整推动“存量”的调整。其次,国家应集中一定数量的财政、金融资金,用于扶持战略产业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以它们为核心推动企业间的兼并和改组。第三,在扶优、扶强,推动企业之间兼并的同时,使“抓大放小”与企业的优胜劣汰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组。第四,促使国有经济与各类非国有经济联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国有、集体、个人共同参股的股份公司发展,对不同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采取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仅作为普通股东参股等形式。如此,国有资产可以带动数倍于自身的非国有资产,既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实力,又把握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3.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乡镇企业走向农业产业化和集团化。大力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带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方向发展。1995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乡镇企业4531家,仅占全国乡镇企业数的0.02%,但却拥有企业资产的10.8%,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的6.5%和8.1%,显示出了明显的规模效益。 1995年大中型乡镇企业实现利润平均为671万元,上缴税金平均355万元,分别比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水平高出398倍和280倍。1995年大中型乡镇企业累计投入450亿元,占同期乡镇企业总投入的15%,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占当年全国乡镇企业新产品总数的40%以上,大量的资金投入,使这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档次大为提高,开发新产品能力和发展后劲在增强,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能力明显提高。1995年大中型乡镇企业国家统检合格率为95%,比全国乡镇企业统检平均合格率高26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从“船小好调头”发展为“船大抗风浪”的新优势,是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拓展自己发展空间,大大提高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促进乡镇企业上新的台阶。目前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仅为20余万家,占全部乡镇企业数的1%, 因此,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对中小型乡镇企业上新台阶潜力巨大。

5.积极引导外资,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目前利用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已有了一些新的方式,如BOT方式等。 如果国家能加大对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政策倾斜,放宽外资在控制权、经营期限、价格、内外销比例、外汇平衡、税收方面的政策,通过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外资进行开发,使中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6.协调好利用外资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在处理外资和民族工业的关系时,除了必须保护的产业外,国家应尽快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优惠政策,同时应选择一些适当的产业集中投资,建立和扶植起一批经济效益良好的民族骨干企业,使它们能够在与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期稿件由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李润亮撰写)

标签:;  ;  ;  ;  ;  ;  ;  ;  ;  ;  

1997年,中国的所有制经济又轻又重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