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管仲的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论文_郭亮

略论管仲的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论文_郭亮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市 100860)

摘要: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模式,《管子•重令》有言“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的思想似乎可以在如今我们所秉持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等外交理念中窥见其中的相似之处。而管仲获取霸权的途径与千年后一些大国崛起的途径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处。管仲的外交理念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温特的建构主义都有共通之处,这足见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国际关系外交理论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外交实践也能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关键词:管仲的外交思想;现代国际关系;相关体现

公元前 770年至前 221年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时代,中国历史在此间从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过渡,周王室的王权逐渐沦落,诸侯也不再恪守周礼,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诸侯国割据的时期。在这 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极、两极、单极霸权和无序状态的格局,几乎演绎了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各种经典范式。

1国际秩序

春秋时期的“国际秩序”,便是维系周王室分封制度和爵位世袭体系的“周礼”,这一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上百诸侯国所遵循的“国际法”。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国际秩序的规范化和体系化远胜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等世界其他地区。在春秋时期外交思想各不同流派中,管仲主导的霸权学派以及儒家的孔孟都强调对周礼的维护,即维护周天子的权威。管仲所言的称霸是建立在周礼框架下,以“仁”为最高准则,承认周天子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君臣等级秩序,并且各诸侯国继续承担分封制确定的义务,共同保护周王室安全。“尊王攘夷”的目标是通过诸侯国“会盟”来实现的。在管仲辅佐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位期间,曾发起了 9次诸侯盟会,这种盟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春秋时期“联合国安理会”的机制,是一个召集各诸侯大国共商大事、调各国出兵、声讨背离周礼的诸侯、平定诸侯国内乱、共同抗击北方狄戎、保障周王室安全的政治军事会议。齐国作为春秋时期首个称霸的诸侯国对其他诸侯国“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通过各种不同手段维护其认可的“国际秩序”。

管仲的外交思想与孔孟的“仁义”之道颇有相通之处,他在坚持王道必须恩威并施的同时,强调“仁、义、礼、忠、信、廉、耻”等道德原则对获取并维持霸权的重要性。《管子•版法》中有言“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希望统治者能与邻国修好,化解仇怨,这一至理名言堪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睦邻政策思想。《管子•重令》有言“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认为只有“以仁相待”,其霸权的合法性才能获得诸侯国承认。这些思想似乎可以在如今我们所秉持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等外交理念中窥见其中的相似之处。

2主权国家概念

本文开篇曾提过在国际关系学界有很多人都坚持威斯特法伦和约签订后才最早诞生了现代主权国家概念,事实上春秋末年开始各诸侯国逐渐开始“轻周礼、尚武力”,虽名为周王室分封,但实际上已经享有了现代国家定义中的主权。各国可以相对自主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周礼体制象征性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各国间开始出现各种形势的利益置换和斗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管子• 七臣七主》在描述“惠主”时曾有“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闿”的表述,是指国库枯竭将导致君权的衰弱,这里的“主权”意指君主的权利,但显然这里的君权是与国家概念分开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高于君主的。而且从现代主权国家的定义角度看,主权国家必须具备固定的居民、一定界限的领土、有效的政府和与他国交往的能力,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事实上拥有统治权、领土、人口、军队等主权国家要件,并且诸侯国间相互承认,共同组成一个“国际社会”。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主权国家。

3霸权论

在管仲的战略思想中,“霸”与“王”虽有不同,但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一种互相衍生的关系,所以管仲经常将霸、王并称。“夫丰国之谓霸,兼正国之谓王”,所以在管子看来,“霸”来源于一国的硬实力,“王”则是在强大硬实力基础上同时具备让天下人产生认同感、亲和力和感召力的软实力。管仲认为单靠硬实力逼人屈服难以获得人心,有硬实力又能以德服人才能使天下人归顺。所以说,“霸”是“王”的基础,“王”是“霸”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权力等级范畴。根据管仲为齐桓公所献“霸王”之策,当多强并立之时,不宜过早称霸,而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实力,联强攻弱,后发制人;当强敌减少时,则应先发制人,联弱讨强,快速占据道义制高点,要以德称王。可以说,管仲的霸权论已经开始从现实主义角度考量一国外交内政对于获取霸权的影响,但从其尊崇周礼周王、避谈称王称霸的理论出发点来看,其霸权论还是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从理论角度来看,管仲的霸权论与当代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霸权稳定论有相似之处,都认为霸权可以保证国际秩序的稳定,不过霸权稳定论在定义霸权时只考虑一国的实力因素,并不强调尊重国际规范的重要性,而管子则认为霸权国在建立霸权时应侧重于实力,在维持霸权时应侧重于规范,要做到两者的平衡并重。

4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政治行为,并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外交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理论中,也同样将地理因素看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国外国际关系学者曾援引《孙子•九地》中对于“衢地”的定义“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以此认为中国历史上地缘战略思想已然萌芽。实际上,关于地缘战略的思想在《管子》的《国蓄》、《度地》等篇中已有很丰富的论述:“前有万乘之国,而后有千乘之国,谓之抵国。前有千乘之国,而后有万乘之国,谓之距国。壤正方,四面受敌,谓之衢国”。管仲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是一国称霸的决定性因素,地理上的相对位置是诸侯国成为霸权国的客观条件。他将各国按照地理位置的相互关系分为“抵国”、“距国”、“衢国”等不同类别,认为腹背四面都是大国的诸侯国(比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宋国)即使自身实力较强也难以称霸,而背靠腹地面对各国的齐、楚等国则在地缘因素上有了争夺霸权的先天优势。

5结语

《管子》虽非管仲所著,却源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春秋的过程中的外交实践,是管仲外交谋略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虽说存在历史和当时社会认知的局限性,但却对于后世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策略和艺术有不可多得的借鉴作用。管仲的外交理念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华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金德尔伯格的霸权稳定论、温特的建构主义都有共通之处,这足见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国际关系外交理论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些理念对于我们现在的外交实践也能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

参考文献

[1]《管子》,中华书局2009年3月出版,李山注解.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叶自成、庞珣,《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年第 12期

论文作者:郭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略论管仲的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论文_郭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