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的民族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族的民族特点及其形成、意义
什么是民族的民族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这些似乎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如有的人认为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指民族在自我发展中所形成的,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有的人提出,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指各民族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别,等等。这些认识都很难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的民族特点。
要正确认识民族的民族特点,需要正确区分民族特点和民族的民族特点两个相近而不相同的概念。一般讲,民族特点是指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包含该民族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即社会发展特点,又包含其特有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表现在文化方面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构成民族出身或族籍的特点,即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不包含民族的社会发展特点,而只指其成员作为同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民族社会存在的外部表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民族的民族特点就是“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外观。不同民族社会就其内容来说是一样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但不同社会的民族之间发生关系时,都以民族的姿态出现。民族姿态则是由民族的民族特点显现出来的,如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文化(物质的精神的)形式(如艺术形式、服饰、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等。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决定某个民族是否成为民族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再单独成为一个民族了。民族的民族特点构成不同民族的民族差别。必须把民族的民族差别与民族的社会差别相区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别、政治制度差别、经济形态(如农耕业畜牧业)差别等属于民族的社会差别,这些差别如果消失了,它只标志着民族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消失了,而作为民族的民族差别依然存在。如果民族的民族特点消失,民族间的民族差别也就不复存在。民族间的社会差别属于社会发展问题,民族间的民族差别属于民族发展问题,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在具有独特特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由于人们所处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条件等的不同,人们便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等。即使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的人们,由于“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2 页。)形成自己的特点。各个不同社会的成员形成的独具的特点,在异族成员眼中便是该民族的民族特点。
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由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它同时又标志着人类生产力还不是极大的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还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过着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生活,每个民族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大部分居民处在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作为传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人们的交往只限于狭隘的地域内,与外界(异族)没有交往或交往甚少。在这种社会生活基本停滞的环境中形成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代代相传,逐渐积淀成为固定的模式,便成为象征该社会存在的民族的民族特点。这时的民族特点同其表现的社会一样,处于不发展的状态,如民族语言统一程度不高(如古代汉族就保有很多方言土语,至今还有七大方言,彼此甚至听不懂),民族内部缺乏真正的民族联系。到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内部由于各个区域间日益频繁的交换,逐渐增长的商品流通,大市场的建立,出现了真正的民族联系。适应经济流通需要共同语言确立起来,其它民族的民族特点也显现出来。伴随封建社会瓦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过去的人们共同体以现代民族的面貌出现。这时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虽然比前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大发展,但还没有超出国家和民族的范围。这个社会早期的经济文化局限孕育了现代民族的民族特点,现代民族是最典型的民族,民族的民族特点发展到了最完备的状态。
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历史上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它对现实的人来说是既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无法自由选择。民族的民族特点是阶级社会存在的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阶级、集团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赋予其不同的社会意义。历代统治者利用民族的民族特点生产出民族意识及其理论形态民族主义,用以蒙骗被压迫者,维护其统治,如:散布对超阶级的民族文化的信仰。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人类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在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文化,只是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这种现象尚不明显。到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注:《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第234页。)“民族统一”已不复存在。 统治者把每一个民族文化当作整体,使各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即愚弄本族被压迫者,使之俯首贴耳接受统治,又分裂各民族被压迫者,使之不能联合起来推翻统治者,解放自己。
人类社会发展史用无数经验的事实反复证明,民族的民族特点只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经济文化的具体反映,是一个民族社会同另一个民族社会区别的外部标志,它们各有存在的合理性,彼此间并无高低贵贱优劣之分。民族的民族特点对民族内部成员来说是大家都有的,并无特殊的意义。民族的民族特点只有在与异族交往时才显示其界限的意义,即“对他而自觉为我”(注:《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民国13年商务印书馆版第45页。),产生“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注: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刊《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二、民族的民族特点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民族的民族特点作为社会形式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就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人类“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决定着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发展对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加强它,或淡化它。各类型民族的民族特点因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而不同。同一民族因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民族的民族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一类型民族的民族特点又因各民族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而呈现万紫千红、异彩缤纷的景象。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现象,随社会形态变化而变化。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基础。人类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文明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第72页。)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随着人们经济关系的改变,包括民族形式在内的一切社会形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民族的民族特点的变化是生产方式从而是社会形态变化的必然结果。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消失,即该民族社会不再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并不意味着该民族成员的消失。
作为民族的民族特点虽然千姿百态,但它们仍有共同的基本属性:
1.参照性(相对性)。当一个民族孤立存在时,本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无法认识的。只有当本民族与异族交往时,通过以异族的民族特点为参照系,才能认识自己所具有的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是族际关系的产物,有参照性即相对性。
2.全民性。民族成员世代共同生活在同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就具有共同的民族特点。特别是在前资本主义类型的民族中,生产力低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阶级分化不明显,民族成员生活条件大同小异,全体社会成员还保留着民族的统一性。在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保有更多的联系,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这时民族的民族特点尚具有全民性。
3.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从发展变化角度说的。民族的民族特点一经形成,其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民族语言、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它们都伴随民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长期处在量变中。如民族语言,其要素中变化最迅速、最频繁、最活跃的是词汇,而其中基本词汇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一代又一代积累起来,并延续下去,许多基本词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语法就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把它的过去同现在比较,就可以看出变化不大。有些民族特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就变化较快。就民族的民族特点整体来说,其变化是缓慢的。另一方面,民族的民族特点与民族的社会变迁比较,其变化也是缓慢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条件成熟就要爆发社会革命。革命成功,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外在形式的民族的民族特点自然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不是马上作出反映,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量变积累,民族的民族特点的变化才显现出来。这种长期的量变因缓慢而不易察觉,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4.传承性。民族的民族特点一经形成,便会世代延续下去,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别是前资本主义民族)。这种传承性是通过社会选择机制实现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每一个民族成员生下来就处在预先规定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其习染既定的民族的民族特点,成为该民族名符其实的成员。这种社会环境的强制性是无法选择的。每个民族成员所具有的民族特点都是其作为特定社会成员获得的,包括共同心理素质在内的民族特点都是后天的。民族的民族特点的传承是社会性的传承,而不是生物学的遗传。
5.变异性。当民族形成时,其民族的民族特点一般说是典型的完备的。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特点就处在不断变化中,这就是其变异性。在当代民族中,每个民族的民族特点与历史上的相比都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是由民族内外两种条件引发的。从内部条件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对祖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进行选择,对符合生活潮流的加以改造吸收继承,对过时的则予以淘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新的民族面貌,从而造成原有民族特点的变异或消失;从外部条件说,随着各民族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力度加大,出现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现象。民族间的强迫同化是反动的,是人类史中特出的现象,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则是大量的,符合历史潮流的。事实上,民族同化是个双向过程,不论哪个民族,在民族自然同化过程中,其民族的民族特点都发生了变异。另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的分化、组合、融合现象,也引起民族的民族特点的变异甚至消失。
6.时代性。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历史上形成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中某些特点能够保存下来,它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至少不与时代潮流相悖),寻找其存在的现实基础,这就是它的时代性。民族的民族特点对现实民族成员来说,是一种民族传统。如何对待民族传统,由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和选择。民族成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新的价值观,在对民族传统进行价值判断中就注入了时代性。民族成员对民族传统进行判断选择过程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 民族成员在对传统作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生存要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合乎时代的选择,即只吸收传统中有益的部分。利益驱动原则在这里对主体判断选择起着制约作用。民族的民族特点通过主体一代代选择就发生了变异,从而使其显示出阶段性并具有时代特征。
民族的民族特点的基本属性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在民族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这个发展进程中, 民族的民族特点也就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三、正确对待民族的民族特点
1.承认民族的民族特点存在的长期性。民族的民族特点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它也将随着阶级差别的消除和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到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破坏了民族的民族特点存在的条件,为消除民族差别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阶级的对立,私有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更大的发展。消除阶级差别,使国家消亡的条件还远远不能具备。创立消除阶级差别,使国家消亡的条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而作为社会外在形式的民族的民族特点消失的条件的确立也将是长期的。
2.尊重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和民族历史文化融在一起的。因此,“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注: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刊《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的长期影响, 无论哪一个民族,其成员对自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具有的特点、形式,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极为敏感,异族人“如果不尊重,就很容易刺激感情”(注: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在族际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成员往往把是否尊重自己的民族特点作为判断是否友好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某个民族的民族特点,也就是尊重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尊重该民族。
3.适应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历史遗留的客观存在。在族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对方民族的民族特点,要入乡随俗,才能减少彼此的隔阂,培养彼此的感情,建立彼此的信任。本民族在革命和建设中,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适应民族的民族特点,不是消极地适应落后,更不是人为地去保护这些特点,而是要自觉顺应历史发展,积极发展生产力,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