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反腐”导致古代王朝逃不掉“周期律”
文/本刊记者 曾勋
《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
作者 :余耀华
文革期间,“枫桥经验”受到冲击,曲折前行。1971年春的第15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到会讲话,再次肯定“枫桥经验”是依靠群众专政的好典型。1973年,公安部到枫桥蹲点半年,形成《“枫桥经验”在前进》调查报告以及8个典型材料。1977年10月6日,公安部又蹲点调查14个月,总结出普及“枫桥经验”的6条标准。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苹果树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且富含大量有机物的沙质土壤中,PH值以微酸性到中性为佳。苹果树喜爱阳光,合理的日照量可以有效促进苹果树的生长,提高苹果树产量和苹果质量,通常日照量在2000h以上/年为佳。地理位置不能使盐碱地,地势阴凉低洼处。因此,果园选址应该同时考虑地势、土壤、阳光三重因素,同时满足为最佳。
惩贪手段单一。注重德治,轻视制度、法治;或重视法治,轻视德治。如明朝最重视以法惩贪,最终未能逃脱亡国的命运,原因在于只注重法治,忽视了德治。
廉政瞭望:你写《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这本书,最开始是出于一个什么想法或者目的?
赵仙童挨扇,呆愣片刻尖叫起来,说你违反规则了,你不能还手的,你再自抽两个嘴巴。砖子又自抽两巴掌,苦着脸说,我不是有心打你的,我不知道手怎么会爬到你脸上,我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了,我的手好像告诉我,再不还手,我能被逼疯了。砖子接着解释说,我不是说我这个人被逼疯,我是说手能被逼疯,我怎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呢。砖子愈加可怜地说,仙童,我的手不听话,要不你剁了它,我禁止它生你的气,它敢生气,我拿它喂狗。
本书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探讨自夏商周到清代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缘由。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历代王朝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同一命运之反复。透过现象,探究个中缘由,却又不难发现,新王朝的建立,旧王朝的覆亡,并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隐藏着不一样的东西。横征暴敛、吏治败坏、贿赂公行是历朝走向灭亡之共性,具体到各朝,侧重点则各有不同:秦、隋亡于暴君暴政;东汉、唐、明亡于最腐朽的宦官专权;元亡于吏;宋亡于冗官冗政冗员与军队不会打仗;清亡于腐败与闭关锁国。本书通过对历代王朝兴亡轨迹的归纳、分析,从中探寻吏廉则政清,腐败则亡国的因果关系。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用于评价某些因素是否影响表1中问题Q2和Q3的回答。P值小于或等于0.05,可认为是显著的影响。表3列出了P值,P值小于0.05,表示该因素对某一问题回答的影响的显著性。认为探究式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有助于理解环境工程基本概念(问题Q2(a))的学生数量,在学年间有明显的不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探究式实验开设的第一学年,学生的反应明显高于以后的学年。这是由于学生知道这种实验是第一次开设,因而更重视这次锻炼。
用无菌棉签在患者阴道后穹窿处旋转10 s~20 s,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按照爱必维试剂盒说明书:第1孔阴性,结合显微镜镜检每视野乳酸杆菌的菌数>30个/高倍视野(400倍),提示阴道乳酸杆菌含量正常;第1孔阳性,结合镜检每视野乳酸杆菌的菌数≤30个/高倍视野(400倍),提示阴道乳酸杆菌含量少或无。
廉政瞭望:你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廉政建设面临许多冲突,特别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冲突,如何理解这些冲突?
余耀华: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余耀华:一直以来,古代王朝始终面临“真反腐”与“假反腐”的矛盾、“前严酷”与“后宽松”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既无心回天,也无力回天,不可能彻底根治贪污腐败问题。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政权,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使得传统的廉政建设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强化廉政建设,就要对国家政权以及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给予某些约束与限制,另一方面,强化廉政建设,又是在维护统治集团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廉政瞭望: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诸如“周期律”“矛盾律”“背反律”这些普遍、必然的历史现象,与传统廉政制度结下不解之缘。中国古代各朝代无法突围这些定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余耀华:《中国历代兴亡极简史》是我研究《中国廉政制度史》这个课题的副产品。研究过程中,我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的因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脑海里突然萌生出对中国历史行反思的念头。
十一、对确认发表的稿件将在出版前1个月左右发出“版面费已定”的通知,作者接到此通知后在15 d内按规定支付版面费(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加付印制工本费),版面费应直接汇至本刊主管单位南京脑科医院账户,切勿汇至个人帐户。具体操作详见《警惕不法分子盗用本刊名义骗取作者版面费》。
出版时间: 2019年8月
惩贪力度前严后宽,吏治建设难以贯穿始终。如:隋文帝杨坚勤政爱民,以节敛治天下,其子炀帝杨广却荒淫无道,腐败透顶,最终命丧江都。正如《诗经》中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皇帝带头腐败,腐败遂成风气。如乾隆皇帝在严惩官员行贿受贿的同时,自己却又大肆收受贡献。“君好之,则臣为之”,“上之所好,民必甚焉”,这就是上行下效的实情。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系湖北省作协会员、鄂州市作协副主席。所著《千古第一相:管仲》《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曾入围茅盾文学奖。近日,余耀华接受廉政瞭望专访,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和观点。
总之,没有权力制衡,古代一切反腐都是“假反腐”,逃不出历史“周期律”。
廉政瞭望:你认为元代是“最无制度的朝代”,但这时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台宪格例》?可是这个法规在治理元代腐败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余耀华:说元朝最无制度,是因为元朝作为一个国家政权,竟然连皇帝听政的朝参制度都没有建立。元朝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传统士大夫需要丢掉自尊,放下面子,甚至奴颜婢膝,才能在政权中谋得一个职位。元朝贬低读书人,轻易地放弃了建立廉政制度的思想根基,使得廉政举措渐变为针对腐败表象的惩罚,欠缺“道理”的内涵,难以形成“长治久安”的有效机制。
元世祖忽必烈听取一批有治国经验的汉族儒生的建议,制度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台宪格例》。忽必烈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监察法规,但终不能为继承者所贯彻。可见,一项较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执行者,假若用人不当,或被奸佞所把持,任何好的制度都会被糟蹋。
廉政瞭望:中国历代廉政建设,为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你看来,哪些举措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余耀华:公务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监察制度等等,都是在借鉴传统廉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在发展,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传统廉政建设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化的理念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阶段的廉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