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移老”的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论文_王浩歌

秦皇岛“移老”的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论文_王浩歌

秦皇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王浩歌

摘要:秦皇岛,驰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他们把这里看作幸福晚年的绝佳居住地和健康养老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国家社保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更多的移居老人(简称“移老”)不再只是关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而是转向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移老”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盈,关乎他们对移居城市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关乎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应主动承担起社会使命,充分满足“移老”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移居老人 精神需求 老年教育 社会使命

一、秦皇岛“移老”的形成及特点

1、秦皇岛“移老”的形成

素有“京津后花园”美誉的滨海康养旅游度假区——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连接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结点城市。这里,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历史厚重,对内陆城市有极大吸引力。1984年,时代宠儿——秦皇岛,被列入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行列,城市发展驶上了快车道。33年来,这颗璀璨的渤海明珠,在300万港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城市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和很多沿海城市一样,秦皇岛凭借着滨海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八方老年人来此养老定居。这些城市外来客——“移老”,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随子搬迁型,二是“二次创业”型,三是独自定居型。随子搬迁型,即儿女来秦皇岛发展、就业、定居,父母投奔儿女,这部分老人所占“移老”比重最大;“二次创业”型,即退休前后,受聘或独自到秦皇岛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业”,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他们多是“有本事的”专业技术人员;独自定居型,即儿女在外地或国外工作,父母选择到一个理想的海滨旅游城市定居养老。

2、秦皇岛“移老”的特点

体量大:来秦皇岛旅游,人们会发现这里的旅游地产常年兴旺。从山海关金丝河口到昌黎县滦河口,162.7公里的沿海地带,几乎布满了旅游地产。据了解,近年来,旅游地产的热度持续走高,外来人口的购买力不可小觑,随之而来的众多“移老”,成了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层次高:秦皇岛“移老”群体普遍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大多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在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来到他们所向往的“第二故乡”,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找寻他们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

孤独症:在新移居的城市生活,“移老”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孤独。儿女有事业,“移老”们整天呆在家里面面相觑,没有亲戚走动,没有老同学、老战友、老街坊往来,其孤独感可想而知。

二、“移老”的精神需求

“移老”的精神需求包括社会交往需求、文化娱乐需求、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社会交往需求

多数“移老”来到秦皇岛之后,都经历过两个心理时期:蜜月期和忧郁期。所谓蜜月期,是指在移居之初,多数老年人都是看中了秦皇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怀着对海边养老生活的无限憧憬,“移老”的心中充满了甜蜜感和新鲜感。到了忧郁期,这些“移老”随着时间的流逝,面朝大海的诗意生活逐渐令他们感到百无聊赖,随之而来的是莫大的忧郁感,加上远离熟悉的朋友和亲人,脱离了以往熟悉的生活圈,孤独和寂寞感开始弥漫,整天闷闷不乐。此时的他们担心被社会边缘化,迫切希望重新回归社会,维持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机会与他人接触,在组织或集体中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2、文化娱乐需求

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多数“移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都希望在新的人生阶段,抛开家庭束缚,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发展兴趣,发挥特长,陶冶情操,重走青春路,圆自己儿时的梦。在这一点上,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了“移老”放飞梦想的空间和舞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对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家对于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的高度重视有助于“移老”增强信心,在新的居住环境中实现老有所乐的人生目标。

3、教育需求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流动人口。随着中国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加入到流动大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5年全国流动老人总量已近180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2%,其中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养老的流动老人占25.4%,这些“移老”就年龄而言,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教育需求较为明显。针对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也提出了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为“移老”教育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自我实现需求

“移老”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有意愿在个性自由的前提下做到老有所为,即智力、体力、才能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人需求或理想能得以实现,依靠一生积累下来的的知识和智慧,服务社会,发挥“余热”,提升自我价值。

三、老年教育的精神养老功能

老年教育的功能,指的是老年教育活动和系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效能和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已经产生的或将要产生的。它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方向性、多面性等特点。老年教育的功能 ,关系到老年教育的价值所在,关系到老年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关系到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对其重视的程度,更关系到老年教育自身的长远发展。

老年教育虽然属于教育范畴,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还具有“精神养老”的功能属性。老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属。老年教育不仅要创设老年人学习的平台,还要为精神文化养老提供前沿阵地,让老年人怡情养性,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思想的更新。从长远角度来看,老年教育的精神养老功能,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充分满足“移老”精神需求是秦皇岛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

综上所述,秦皇岛的老年教育应充分满足“移老”的精神需求,主动承担起精神养老的社会使命。

1、抓住“康养”机遇,开发秦皇岛特色老年人力资源

契合当前康养旅游的发展背景,秦皇岛正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滨海康养度假区,这是源自当地资源优势的全新城市定位。所谓康养,即是身与心全面健康的养老模式,除发展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产业集群外,精神养老的健康养老理念及模式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当地的老年教育应抓住“康养”发展机遇,助力秦皇岛成为健康城市、美丽幸福的代名词,积极开发具有秦皇岛特色的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群体优势,尤其要鼓励“移老”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不仅能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更能根据个人条件特点,通过各类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会与他人,实现其自身价值,这也是当前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精髓所在。

2、以人为本,关注“移老”的心理健康

老人安关乎国运,惠及子孙,老年人的健康心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移居人口众多的秦皇岛而言,“移老”除了可能面临的退休之悲、衰老之哀、空巢之凄和死亡之惧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孤独、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更加凸显。基于当地“移老”普遍居住在城区的事实现状,当地的老年教育有必要积极探索社区老年教育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将“移老”的心理需求纳入社区关注的范围。可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及时邀约常住本社区的“移老”前来听讲,引导其走出家门,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本地同龄朋友。在此基础上,还可针对“移老”心理特点和需求,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法律普及等相关服务,增强“移老”的城市归属感。

3、搭建平台,帮助“移老”重建社会网络

就社会网络而言,“移老”脱离了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发心理、情绪和身体等一系列问题。和谐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是保障、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重建社会网络,是“移老”首要面对和急需扭转的人生格局,打破僵局,其他一系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秦皇岛的老年教育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文化、宣传活动,增加适合“移老”的特色活动,帮助“移老”充分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可能地使他们消除陌生感,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搭建平台,在社区开展“移老”与本地邻居的交流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参与度,使“移老”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

结语:秦皇岛“移老”的精神需求引发笔者对当地老年教育的思考:老年教育是解读时代内涵的璀璨华章,应承担起精神养老的社会使命,充分满足“移老”的精神需求。着眼人类社会,办好老年教育,让每一位长者能在晚年焕发出绚丽光彩,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助力城市的文明建设,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张志昂,黄森;谈谈老年教育问题[A];上海市松江县华亭印刷厂;1986年

[3]孟德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区支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郑令德;和谐社会与老年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论文作者:王浩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秦皇岛“移老”的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论文_王浩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