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论文_张旭凯

犍为县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4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者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施以临床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术后施以综合预防干预,然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大腿肢体前径围以及溶栓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0%,比对照组患者的24.0%明显偏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大腿肢体前径围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小,而溶栓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预防干预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缩短溶栓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y after orthopedic trauma. Methods: 100 cases of orthopaedic trauma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linical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after operation.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nterior circumference of thighs and limb and thrombolytic ti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had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operation After treatment, the circumference of thighs and limb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hrombolytic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rthopedic trauma patients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shorten the thrombolytic time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Therefore, it has broa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orthopedic trauma;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prevention; treatment

骨创伤患者在手术后其血液内血小板将会有所增加,并且血液也会变得高凝和粘稠,同时,患者的上血流会由于创伤而变得缓慢,静脉和机体的下肢中回流将会遭到阻碍,因而对于骨创伤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这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1]。一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长时间的下肢静脉血栓会引发深静脉的功能障碍,进而造成溃疡、深静脉曲张以及色素沉着等症状,而严重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因而,在骨科创伤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如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如何有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已经成为骨创伤手术重点关注的焦点。此次研究以我院所收治的10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予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预防干预,然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大腿肢体前径围以及溶栓时间。现将整个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者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5-66岁,平均年龄为(41.6±5.2)岁,其中22例为人工关节置换术,15例为股骨骨折复位术,另3例为其他手术。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6-65岁,平均年龄为(42.3±4.8)岁,其中23例为人工关节置换术,12例为股骨骨折复位术,另5例为其他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预防措施与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不给予预防性的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术中、术后均给予综合预防措施:术中预防:手术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并对患者盆腔与四肢静脉进行保护,最大限度的避免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术后预防:手术后将患者平稳送至病房,将患肢适当抬高,以保证静脉的回流,在患肢抬高过程中应注意对血管进行保护,以避免造成压迫,影响静脉的回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并予以康复指导,指导其进行下肢训练,以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促进患者静脉的回流。积极引导患者应多进行主动的活动,诸如深呼吸与咳嗽动作,根据自身情况及早下床活动,但此时仍需要佩戴医用弹力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后以皮下注射方式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如果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对患者在用药后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监测。

(2)诊断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其予以一系列临床检查,如患者存在心跳加速、患肢肿胀、跛行、行走困难以及血栓压痛等症状将提示其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此时需要结合彩超检查予以确诊,对下肢静脉血流量以及流速进行观察,并最终进行诊断。

(3)治疗方法:患者一旦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应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疗,首先将患肢垫高,并用弹力绷带予以包扎,指导其实施肌肉的主动收缩训练,如果治疗无效或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转,应将下腔静脉的过滤器置入其中,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脱落。依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差异实施静脉的穿刺插管,在导管末端与静脉泵连接,将50 U/24 h尿激酶缓慢泵入,依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对尿激酶用量进行调整[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大腿肢体前径围以及溶栓时间。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此次所观察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施以X2检验,若结果有P<0.05,则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0%,其中1例为完全性栓塞,2例为不完全性栓塞,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4.0%,其中7例为完全性栓塞,5例为不完全性栓塞,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大多需要给予手术治疗,但骨科创伤手术因时间较久,极易导致血液滞留,使血液循环减缓,血液的粘稠度上升,进而导致血液回流变慢,最终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如果术后血栓一旦形成,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不但会影响患者美观,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引发溃疡,同时病程发展到后期还很有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及急性肺栓塞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而,骨科创伤手术过程中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保证患者手术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骨科创伤手术会对静脉瓣造成破坏,创伤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将增加,从而诱发血液的高凝状态,加之术后下肢肌肉出现损伤以及患者活动减少,导致下肢肌肉泵的功能减弱,血液的流速缓慢极易诱发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4]。骨创伤患者手术过程中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措施有药物预防、基本预防及机械预防等几种[5]。依据手术实际予以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从手术室直到病房,整个过程均要给予患者特殊护理干预。将患者患肢的抬高,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在预防干预的基础上,对患者施以药物治疗,诸如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及维生素K拮抗剂等。依据患者病情实际施以抗凝血治疗,若一旦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首先适当抬高患者患肢,并进行绑扎,在经简单治疗没有效果后,应施以导管溶栓治疗,而在溶栓治疗无效后应转入手术溶栓治疗[6]。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0%,其中1例为完全性栓塞,2例为不完全性栓塞,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4.0%,其中7例为完全性栓塞,5例为不完全性栓塞;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大腿肢体前径围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小,而溶栓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对比差异明显。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似[7-8],表明综合预防干预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缩短溶栓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麟,李峰,李乙.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J].心理医生,2017,23(26):15-16.

[2]魏长月.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0):238-239.

[3]曾健聪,罗伟坚,杨云海,等.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吉林医学,2014,33(18):3999-4000.

[4]周国,刘晓.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4,16(8):77-78.

[5]侯著虎.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190-191.

[6]张晓兵.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43):105-105.

[7]杨荣飞.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8):115-116.

[8]曾进强,李龙,周华乔,等.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21-22.

论文作者:张旭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论文_张旭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