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

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

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 玲 1,2

(1.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2.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青岛市应紧握新时代脉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青岛市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性,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青岛市经济发展质量,最后提出创新引领发展加速度、汇聚发展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等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高质量;青岛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其影响的深刻性广泛性前所未有,将从根本上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面貌。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有共性之处,也有特色差异。青岛市要牢牢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1.1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时代的提出,标志着过去低端产品、低质量和低效率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追求的是中高端产品、高质量和高效率。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期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由此可知,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总基调是高质量发展。

1.2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十九大指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环境却越来越恶化。粗放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冬季的雾霾、各地酸雨和泥石流,这些环境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后遗症。要想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就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3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困局中。经过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遗憾的是,中国并不是经济强国。以制造业为例,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占世界第一,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超过20%,但中国并不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工信部长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位于第三梯队,属于中低端制造领域,并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托高产能、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在产能过剩的今天,这种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需要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青岛市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分析经济发展质量,首先要确定经济发展质量的判断标准。参照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将经济发展质量的判断标准分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当前青岛市经济的发展质量。

(a)The basic manifestations of non-atrophic gastritis,such as erythema dots,flaps and bands,rough mucosa,bleeding spots(plaques),mucosal edema,and exudation,can be seen under the superficial endoscopy.

2.1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石峁遗址始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废弃于距今约3800年前后,是东亚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一般用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每一单位的资源投入产出越高,经济发展越有效,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2016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1.34,这远远低于苏州、杭州等城市。

2.2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青岛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原因之一是供给不协调。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首项工作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推动青岛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一是要去产能、去库存,继续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将宝贵的生产要素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移,要处置僵尸企业,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退出通道,实现市场出清,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去杠杆,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降成本。要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供给能力。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结合政务服务“一窗式”改革,建立无偿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服务制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在电力、物流方面,也可以给予重点扶持产业的企业优惠,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补短板。补短板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质量。

2.3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如果经济发展过快,总需求变大,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则容易出现通货紧缩,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价格波动、就业波动等指标来衡量。近几年,青岛市经济整体运行比较平稳,出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在某些产业出现较大波动。例如工业产值大幅度缩水,2016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80亿,较2015年的17350亿,绝对值增幅5.4%,而到 2017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717亿,与2016年相比,绝对值增幅为-3.1%。到2018年的今年1-4月份,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04亿,相比较2017年同期的5341亿,绝对值增幅为-26.9%,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同样,房地产行业的价格波动比较明显。进入2017年以来,青岛市的房价大幅度上涨,从均价一万涨到均价两万,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些经济增长波动、价格波动影响了青岛的经济发展质量。

2.4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也是衡量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性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作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质量。青岛市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5月,青岛企业的数量高达125.95万户。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投入资金大,耗费时间长,大部分企业并不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仅有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因此,青岛的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也不高。

3 推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引领发展加速度,汇聚发展新动能

征诸文献,西周“国人”因资料限制,难言其详,春秋“国人”(下文所言“国人”,均指春秋 “国人”)则具有明确的历史内涵。所谓“国人”,指春秋伦理秩序中的卿、大夫、士。其中,士是“国人”的主体。春秋时期,庶人、工、商不当列于“国人”范畴。以下对这一问题依次予以考证。

3.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贸易结构等,这些结构之间关系要协调,如果任何一个结构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青岛市的城乡收入比是1.7:1,到 2017年城乡收入比是2.44:1,城镇居民每年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倍还多,仅从城乡收入看出青岛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

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方面,创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青岛市也要紧随国家步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让创新成为青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要瞄准前瞻性产业,在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与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创新投入和支持,通过培训新兴产业,转变青岛市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二是增加技术支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截止到2017年,青岛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800家,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16家,均居同类城市前列。要加强创新,将这些雄厚的科技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3.3 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质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战略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要着重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

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建设未来指向性产业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方面,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青岛市实体经济发展培根固元。同时,要利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支撑青岛实体经济的发展。

3.4 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农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也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当前青岛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青岛市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农业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土地的单一的生产方式。一是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多样、功能利益紧密联结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将科技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光伏农业、智慧大棚、植保无人机等科技农业,解放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的质量。

(3)建设项目跨越青甸洼、永定河泛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蓄滞洪区,采用水力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引起的水流流态变化及工程区冲刷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红.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上海金融,2015(12):19-24.

[2]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3]王一鸣.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2018(3):32-34.

[4]刘友金,周健.“换道超车”: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9-57.

[中图分类号] FM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9-0201-02

作者简介: 张玲(1990-),女,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发展研究室教师,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发展。

标签:;  ;  ;  ;  ;  

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