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_全球化论文

论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的含义及本质特征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含义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1)12-0036-03 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世界。如何正确理解全球化的真正含义和本质特征,已是摆 在各国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人士面前的难题。自从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 ,人们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一直歧见纷纷。有的论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单一化”, 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的某种“超同化”;有的论者认为,全球化是指人类以往各个领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 此隔绝的原始封闭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变迁过程;有的论者认为,全球化不仅包括经济 全球化,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全球化。上述观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 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化概念开始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学中使用,并逐 渐规范化,到80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的基本概念。英语中的“gl obalization”,意即“全球化”或“全球性”,它是由形容词“global”(全球的,世 界的)派生而来的。而“global”又来自拉丁语中的“地球”概念。俄罗斯著名的全球 性问题的研究专家阿·恩·丘马科夫经过考证后指出,在“词源学上,‘全球性的’这 一术语来自拉丁语‘地球’”[1](第98页),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出现大动荡、大分 化和大改组,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全球因素成为 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焦点,这样,全球化术语开始在重建的社会科学中得到普遍使用。

所谓全球化,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 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尽管这一概括不尽完整科学,还只是 一种现象的描述,但它毕竟指出了全球化最为主要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将全球化理解 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换言之,不管人们相信不相信,理解不理解,赞同不赞同 ,全球化都只会是按照自身逻辑向前推进,不会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全球化的逻辑由经济领域展开,但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只是世界新 秩序和人类生活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 上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电子计算机技术、远距离通讯手段和基础结构、信息交流,以及 教育科学由于科学及其他各种知识交换而普及是全球化的基础。这些领域内的成就,为 在各大洲范围内组织并有效管理生产和交换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梅尼希科夫指出:工 艺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不一定是直线的。保证一定水平(及其最大限度)国 际经济交换的基本范围和基础决定手工艺。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模式决定利用这种 工艺的潜力和程度。因为工艺整个说来具有比人及其社会经济制度适应新工艺的能力发 展更快的趋势,新工艺一如既往地对社会经济制度起着革命性的影响,推动它们去适应 和变化。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全球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自由化过程,这一过 程表现为取消跨国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流通途径上的许多限制。这里毫无奇怪之处, 因为全球化过程包括市场型经济,其主要经济主体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动作的公司。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 的配置,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国际生产和服务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各国政府 的推动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展;发展迅速的世界金融市场已 作为一种超国界的经济力量;国际金融市场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各国政府的货币和财政 政策的自主权。这些无疑都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 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全球化具有内在的自主性,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全球化不仅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和潮流,而且已经成了无可争辩的客观存 在的现实,几乎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化进程。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全球 化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世界在多元中共存,在同一中分异。也就是说, 在全球化进程或发展的初始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更多的是在多元化发展中,通 过彼此的撞击与磨合,才逐渐形成了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提高、互相依赖的动态 格局。人们也正是通过对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适应、互 相趋同,通过对这一系列矛盾的协调和消解才发现了全球化这一事实;从资本主义与全 球化的关系看,“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性”,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有着全球化倾向。全球性是一个目标概念,而全球化是过程概念,由此可见,目前的世 界并没有进入“全球性的世界”,而是处于这一全球性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正如现代化 一样,人类从近代就开始谈论现代化问题,但直到今天,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又有多 少?世界的普遍现代化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多种 文化、文明共存和竞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元的异质的共同体,资本 主义只是文明的一种,而非唯一的文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将由于其他文明的崛起受到 挑战,未来的全球化可能应该是多种文明共存。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文明已经是一 种与资本主义的文明平起平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 全球化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思考全球性问题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考察现代性和后现 代性的新背景。换言之,全球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命题,具体科学的解释不足以囊括全球 化的全貌。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多系统、多视角、多层次、广范围地考察和思考 复杂多变的纷繁世界,考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趋势和特征,从而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人 类运动的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进而推动世界全球化进程,推动世界历 史进步;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特有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表现 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更迭及从经济层面向政治文化层面的全面发展。经济的现代化也要求 政治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同时现代化的外延也在扩展,这就是全球化的过程使越 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被卷入现代化过程之中,现代化显然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孜孜以求 的目标。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是在更高层次表现为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作为世界现代化 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的历史趋势。

全球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现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 逐渐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人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会产生广泛而深 刻的双重影响。全球化时代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众所周知,“全球化”是由西方资 本主义发达国家率先倡导和至今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系统工程和世界历史过程。马克思指 出,人们争取奋斗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从根本上而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推行全 球化,是其利益所在,是资本主义本性决定的。资本的产生和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 本,而资本的扩张及其对利润的无限冲动和追求则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发展的推动力。 所以马克思早就指出:“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 ”[2](第278页)。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有力地说明了全球化有利于资本的生存和发 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这一原生本质。因为:第一,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来看 ,全球化的大量资本输出和扩张,有利于满足资本主义内在要求和动力——追求利益的 欲望;第二,全球化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而言,极为有利于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部门 间的平衡;最后,从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的基本矛盾来看,全球化显然有利于矛盾的缓和 ,“合法地”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转嫁给他国,特别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

然而,全球化原生本质与再生本质是统一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全球化具有的 内在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如果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迄今为止的全球化 的主导者,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则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对前者有利,对后者也 有益。就我国而言,可以看到并非巧合的事实:我国对外开放并取得显著成绩的20年, 恰恰是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2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全球化的大 背景下出现的。世界性的资金、人员、贸易、金融、科技在各国流动,特别是自由、规 范的流动,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我国而 言,全球化是一种机遇,切不可错失良机。我们不应持狭隘的眼光看待全球化和它的原 生本质。应当客观地看,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 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第256页),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 到文明中来了”[3](第255页)。资产阶级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为社会 形态的更新准备了物质条件。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是由资本主义革命开始的,而马克思 当年就预见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伟大的历史作用。他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 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 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 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 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 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 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 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 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 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第254—255页)。同时,他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 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 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由此可以运用马克思的观 点,对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通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作出更高的评价, 看到它在全球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世界各国走共同文明大道的作用。

三、全球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全球化历程的真实起点。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就必须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就必须冲破民族国家对市场的控制和封锁,就必须使得不 同地区的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加以重新整合和改造,使之形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日益增多 的巨型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实体和全球性经济组织的出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 快。在当今,这些经济巨人的力量,正通过“生产的国际化”或“新型的国际分工”得 到急剧的扩张,其影响力已跨出了国土疆界而达到惊人的程度。有些巨型跨国公司的资 产和年销售额已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这些巨型经济组织中 ,国土和疆界都不能构成生产和销售的界限,相反,生产、消费中各种资源的流动,却 将不同的国度和疆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还要求各主权国家在交往中 遵循共同的准则,采用同样的商业语言,并让渡部分主权,交由共同的组织进行统筹和 协调。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 无论其历史文化传统如何,无论其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中,都不可能持 久地游离于全球化历史进程之外,最终都将会融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促进了全球化历史进程的 必然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当代科学技术主要是在两大领域内推进了全球化进程:其一、 通讯业和信息传播业。由于电报、电话,尤其是通讯卫星、数字化通讯等先进通讯技术 的发明和广泛的使用,电讯机构已能够提供全球性的电讯服务,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使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可能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传播业的发展,尤 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播业的发展,使那些即使身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 们,也有可能出现“全球化效应”,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居民都有可能通过 电视等传播媒体成为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目击者”,并能够分享不同国度和民族精神 文化产品。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使人们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入的“全息性”的 交流。此外,电子信息技术还为现代全球金融业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不同的国家在经 济活动上发生了更加紧密的关联。其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各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 生产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已成为现实。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 特所说的那样:“纵观现代化历史,首先在经济上推动美国前进的两大发明为电报(后 来是电话)和铁路,而使地球变成全球经济村的两项重大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讯卫星 。”

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活的空间在不 断变小,生活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全 球化已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在推进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确 立是基础、是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以市场经济体 制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得全球化进程具有 历史必然性,而且具有了现实性。

标签:;  ;  ;  ;  ;  ;  ;  ;  ;  ;  ;  

论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