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述评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述评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人学思想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人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规律的理论。人以哲学的形式认识世界,哲学使人成为自身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哲学渗透着人学,人学含有哲学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汲取和开发中,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方式、独到深刻的理论洞察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价值、自由和解放等,构成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活动的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历史地考察哲学的发展,可以发现,最先走进哲学思维的是人的外部世界。西方最早产生的自然哲学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这种哲学也具有属人的性质。自然哲学家们以为只要了解了自然便会获得实际的好处。自从哲学家们意识到对自然的了解与对人的了解有密切关系后,人就成为哲学的一个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旋律。西方哲学在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回答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人的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机器”、“人是目的”、“人是人的上帝和救世主”等等,标志着不同时代哲学家对人认识的不同程度和水平。概括地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西方哲学对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感性主义,一种是理性主义。前者以亚里士多德、洛克、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他们从外部世界规定人,看到人与自然的同原性和一致性,将人理解为感性存在;从自然出发探讨人性,又由人性理解人及外部世界。他们表现出要把人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从人的内在世界把握人本质的努力,但这种努力,由于对人感性的偏重、对人内在世界挖掘不够以及仅把人视为感性存在而不是理解为感性活动,其结果导致了人能动性的贫乏和不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人和自然具有一致性,人又以感觉和智慧不同于自然万物。人的感觉能主动进行“回忆”而形成经验;人凭借智慧能进行概括,产生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相关的智慧就是人的本性,它标明人高于自然和动物因而应该过符合人本性的生活,即城邦生活。然而人如何才能不断超越自然达到幸福和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没有提及。洛克提出人与动物划界的根本点在于人有理性,然而整个人又是服从自然法则的。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比他们进步,他已经模糊地意识到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地物〔1〕;人不仅仅与自然有一致性,人还以自己的理性、意志、心的本质超越自然〔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费尔巴哈甚至提出了自然对人而言只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人对自然而言却具有地位上的第一性〔3〕、 惟有人才能改变自然的思想。他说:“惟有人才以其结构和教育在自然界上盖上了意识和理智的烙印,惟有人在时间过程中才渐渐改变地球为一个合理的适合于人的住所,而且以后还要改变得比现时更合理些、更适合于人些。”〔4〕但人是怎样改变自然的?费尔巴哈没能解决。这种结果正是他们理解人的出发点的局限性所致。

理性主义则相反,是从人的内在世界规定人,将人的本质看作理性。理性使人与自然相分并高于自然,理性产生世界。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他们将理性视为人的最高存在,由理性出发推演外部世界,建构世界的秩序。柏拉图不仅视理性为人的本质规定而且也视为世界的本质规定;并从人的心灵结构构筑其理想国的社会结构。笛卡尔认为,能够将“我”与动物区别开来并确证我存在的不是肉体而是思维。因此,人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能是思想,关于人的存在以及世界存在的一切说明都只能从“我思”出发,从理性出发。这就是他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实质。康德虽不否定人的自然性,但同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没有人理性的建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混杂的。因此因果联系和秩序性并非自然界本身固有,而是人整理的结果,“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则更进一步,理性既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精神。至此,人的理性或说能动因素被肿胀至世界主宰的地位。

理性主义虽然通过理性抬高人在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但这种抬高是以理性与人的肉体的分裂为代价的。人成为脱离肉体的纯粹理性存在物,理性成为脱离了肉体的无根的理性。这不仅颠倒了精神和存在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也由于人的感性的缺失而导致人活动的纯粹精神性、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这种将理性视为人的出发点并将其推上世界主宰地位的理性主义同感性主义一样具有片面性,是对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曲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前人的哲学更加关注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存在、地位和价值,更加关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都在探究和阐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乃至全人类提供争取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批判的理论武器,因此包含着更为丰富的人学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问题的解决不同于前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时曾批判旧哲学对人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解决形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这就是说,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解决的共同弊病在于没有把人看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没有看作具体的历史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没有把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看作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他们的哲学就不可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的地位,不能正确阐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在对前人思想的清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人与世界总体关系时首要的对人的考察上,另辟蹊径,明确宣布,新的哲学“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 〕即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辩证地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总体关系。由此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人及其与世界的总体关系的思想体现于三个层面。

1、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属人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以前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见解的合理性,首先从自然方面考察人,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7〕,具有自然属性。 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必须依赖无机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这作为无法变更的事实, 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活和自然属性和不可摆脱性,决定了“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9〕

但是,人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10〕。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无机界,创造属人的自然是人区别于纯粹自然物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纯粹自然物只能机械地服从自然界的规律变易运动;动物只能以其自身遗传变异之特性本能地顺应变异了的自然环境,只能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改变,却没有也不可能用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改造和支配自然界。人所具有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自觉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环境及其运动规律对人而言不再仅仅是异已的存在和强制性的力量。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避免了盲从性和被动性,将其转化为人的内在的东西。以此为前导,人运用生产实践按人的尺度改变自然界。这种改变所具有的全新性质,诚如马克思所概括的那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1〕人遵循物的尺度进行生产活动并使内在尺度外化,实际地创造一个对象世界,一个人化了的自然。作为人化了的自然就失去它纯粹的自然性质,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成为属人的世界。人不仅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外在的自然具有属人性,同时也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使人的机体、需要、能力发生变化,逐渐使人愈来愈成为“人化的人”。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既定的而是基于人实践活动之上的不断生成的关系。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虽注定要受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约制,但这种对动物而言表现为其存在和活动界限及被动性的约制,对人来说却恰恰成为其活动的超越性和能动性的确证。人通过实践活动所进行的“人化自然”、“人化的人”的转化过程,突出体现了人在与外部和内部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价值。

2、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的属人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肉体需要必须由物质生活来满足,就是肯定了人类生存及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肯定了人内在的社会本性。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为了生存必然与自然发生的交换关系。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发生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团体关系、阶层关系、阶级关系、思想关系…。人与物质的变换关系表明人类有多大能力从自然界生产出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而构成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则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人与人以什么方式结合而从事生产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这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从而成为一定社会形态的“骨骼”。因此,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突出体现的是人的创造,自然的“人化”,是人特殊的存在形式。当人不得不以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时,人实质上不得不首先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人本质力量的形成过程。在体现着人类体力和智力结晶的社会中,生物的自然转化为属人的自然;机体的感官和心理转化为属人的感官和心理。在社会中,人的外部自然以人的方式转化为人自身的自然,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不断转化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将既定的无法逃避的由前代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方式等的总和,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本质的现实基础,才能获得跨越历史界限的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成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12〕总之,在社会中,人才真正作为人而存在,而发展。人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外部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和特性,是同他们的实践活动及活动的联系方式直接相关的。“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3〕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纯粹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

然而,任何社会关系都是人自己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关系以及以此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种种关系,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深邃理解,揭示的决不仅仅是人的社会性即为社会所同化、陶冶、铸造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由人以及人的关系所构成、人的活动所创造即社会的属人性的一面。人通过实践活动使用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外化,自然界不断转化为人的客体、人的对象,转化为属人的社会化的自然,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积累提高着生产力的总量和水平。与此同时,人类也在创造着日益多样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形式。人的社会是人意识到的社会,当人理性地把握了社会特有的规律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制度,建立更适合于人生存和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和制度,将社会的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

因此,人与社会,前者作为主体,后者作为前者存在的根本形式,二者互渗互融。“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15〕社会铸造人,人也铸造人的社会;人在铸造社会的同时实质上也铸造着人自身、人的本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6〕

马克思主义由于是从社会关系理解人以及人的本质,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本质,因此,奠基于人的发展着的实践之上的人的社会、人的本质就表现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人的自由和解放决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与人类自身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及其状况密切相关的问题。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17〕人类只有通过自身实践的历史运动建立起属于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身心才能获得最大解放,人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3、人的理性和理性的属人性。“人是理性的动物”, 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这是一个古老的关于人的命题,也是历代哲学家的共识。但在理性的形成及其作用问题上他们却存在着分岐。经验论者把理性视为人来自感觉经验的相加或相减而构成的精神现象,只是客观存在的映象;唯理论者坚持理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人的理性建构一切甚至是世界之根。两类观点都未能使这一命题得到真正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的合理见解,从来都把理性,即精神、思维看作人的属性,但对这一属性的理解如同他们对人的自然属性的理解一样,大大超越了前人。如果说前人仅仅是从理性本身说明人与动物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则更进一步,从人与自身活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把握人的精神本质及其与动物的区别。他们认为,动物固然也有心理活动,但这种活动由于不能和自身在环境中的活动建立密切联系而永远无法超出本能的范围,也就永远不可能形成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更不可能支配肉体的活动去改造环境。人的精神活动的实质不在于一般的心理而在于抽象的理论思维。凭籍抽象思维,人才能把自己所处的世界区分开来,形成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够由世界的表象深入到世界的内部,形成关于对象的表象意识和本质意识;能够从单个事物进而把握事物的全体,形成对象的特殊意识和一般意识;……这种形成于并依赖于人的现实活动的精神活动就使人的活动具有不同于动物活动的特殊性质,人的实践具有了二重性:既是物质活动又包含着精神活动;既是现实的活动又是超越现实的活动。实践活动对现实的能动超越与精神对现实的能动超越紧密相联,实践的能动本质内在地包含着精神的能动本质。思想构建现实,实践实现思想。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8〕人的理性观念地改造对象,实践活动则实际地改造对象,当人的理想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形成现实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时,当人类以这种方式不断丰富和提高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人类就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确证了自己能动的精神本性和理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使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为人的意识的关系,因而自觉地利用自然,协调甚至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与动物同自然的关系完全区分开来;它还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人的自觉从而使人与动物本能的种群关系区分开来。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个开始和这个阶段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同样的动物性质;这是纯粹畜群的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19〕由于人能通过理性自觉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也似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利用一样,人能观念地把握历史运动的逻辑,自觉地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在尊重历史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观念地建构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为人的社会实践提供更适合于人的理想的社会蓝图。

总之,人的理性突破了感官的局限和现实的、时空的约制,将天地万物、过去和未来纳入自己的范围;人的活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成为人的自觉,其实质就是人通过实践环节使外部世界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进而再外化为人的世界。这是理解人的理性不同于动物心理的关键所在,是人理性能动本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20〕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理性绝对化的黑格尔式的理解,在承认人的理性能动性之同时也承认其受动性。思维并非人以外的独立的思维,它是人的思维。人是思维的主体,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离开人的思维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虚构;思维是关于一定对象的思维,实际的对象构成思维的内容,没有对象世界的存在,思维只能是空洞的主观形式;思维只能观念地改变世界,要现实的改变世界,它必须借助于人实践的物质力量……。

因此,人的理性与理性的属人性都是建立在实践活动之上的。思维离开人是无,人无思维则盲。思维通过自己的主体——人及其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的内容;人则依靠思维的力量将世界变为属人的观念世界、精神世界。

总结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实践基础上确立起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在处理这一关系中的首要问题——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跳出了旧哲学的思维范式,将人看作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有机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是生活于具体社会历史阶段、进行着现实活动的社会的人。因此,他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是他通过自身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展开、深化所逐步建立起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关系。人在世界面前,既非经验论者所理解的只能顺应世界不能创造世界的内在超越性贫乏的消极存在者,也非唯理论者所理解的仅仅依靠理性就可主宰世界的没有现实根基的所谓超凡的人,而是既依靠世界又变革世界、集现实性和超越性为一身的人。人受制于世界,又克服受制驾驭世界;世界内化铸造着人的本质,人又使自己的本质外化创造着属人的世界。在这种不断变革和再建的关系中,人类越来越深程度地支配自然、社会乃至于人自身从而使自己从受制中摆脱出来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和解放;人类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和解放就愈能提高、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认识、改造、支配自然、社会和人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这种实践的辩证的理解和解决也是对人的辩证的实践的理解和解决,这种解决不仅真正地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也表明人的根本在于他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其自身的实践活动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创造价值发展自身;……人的活动规律体现为自身实践的运动规律。这种实践人学观点,使人学思想的发展达于一个新的阶段。

收稿日期:1994-12-20

收修改稿日期:1995-03-30

注释: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85页。

〔2〕〔3〕〔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28页,第523页,第674页。

〔5〕〔6〕〔12〕〔13〕〔14〕〔19〕〔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第30页,第43页,第25页,第18页,第35—36页,第34—35 页。

〔7〕〔8〕〔9〕〔10〕〔1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第49页,第120页,第122页,第50—51页。

〔15〕〔16〕罗国杰主编:《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第2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述评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