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侗乡当故乡-记黎平县沈团村第一书记周江论文

且把侗乡当故乡
——记黎平县沈团村第一书记周江

那志奎 潘 虹

“让党的光辉照耀到每一个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这是省文化和旅游厅驻黎平县高屯街道沈团村第一书记周江写在工作总结里的一句话。自2018年3月被选派驻村以来,周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全力投入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沈团村脱贫87户309人。四年来,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沈团村共减少贫困人口159户61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61%下降到2018年的2.67%,实现了成功出列。

一、唯有脚踏实地,心中才有底气

瘦弱、文雅、书生气重。这是周江刚到沈团村时给干部群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初来乍到,县里和高屯街道的干部们都持观望态度,心想省直机关下来的干部不过是来“镀金”,应该吃不了苦。没想到才到村里几天,他就自己一个人开始走村串户,遍访民情。走访群众家凳子不够坐时,他就一屁股直接坐在群众家的门槛或者台阶上,丝毫没有省城干部的娇气和架子。“我们沈团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群众家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很干净卫生,坐地上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对群众家的环境卫生有信心”。当同行的干部“笑话”他“邋遢”时,他这样回答。

“唯有脚踏实地,心中才有底气”。这是周江开展一切工作所坚持的原则。为了对沈团村基本情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一年多来,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同步小康工作队对沈团村14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寨534户群众进行了走访,走访群众达5000余人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70余次,对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全村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判,获得了扶贫工作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年来,走坏的徒步鞋就有三双,街道的干部开玩笑说:“周书记,你这个鞋子影响省直机关的形象啊,换双好些的吧”。更有干部说他穿得像贫困户,一点不像国家干部。他说:“你这个评价是对我的肯定,说明我和群众融入在了一起,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不怕,但就怕脱离群众。工作中的困难也不可怕,但就怕情况不熟,导致政策措施不接地气。”

周江(左)帮困难群众搬砖,进行危房改造

在充分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他带领同步小康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沈团村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紧扣省委省政府所实施的“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两大战略行动,全面推进精准再识别、大病医疗救治、产业结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贫困劳动力信息采集、低保评定、农村清洁风暴、农村公益性岗位选拔、种养殖产业项目发展、扫黑除恶、非洲猪瘟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上级政策与“基层地气”相衔接,避免了工作推进难出实效,群众困难无以解决的窘迫局面。

二、唯有厘清思路,脱贫才有出路

“随着扶贫攻坚进入拔寨克难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产业、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已经较为充分,在此大背景下,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一年多的扶贫时间内,周江始终秉承立足实际、严谨执行、积极落实的原则,从谋划和落实两方面着力,不断加强与县直各部门和高屯街道党工委的沟通协调,与沈团村两委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紧密协作,围绕“脱贫攻坚十有工程”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全力推动12个自然寨通组公路、串户路、人饮工程、太阳能路灯等民生工程建设,新建通组公路8条20.372公里、串户路1765米、人饮工程7处、太阳能路灯208盏、环卫车1辆、垃圾箱13个,维修医务室1座。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是扶贫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工作开展所需要遵循的路径。”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周江这样表示。要解决收入问题,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是两大突破口。为了抓好产业发展,他积极协助村民向上级部门申报相关产业项目,指导群众抓好全村1500亩油茶、300亩香莲养鱼、优质水稻、天麻、林下生态乌鸡养殖等项目的管护,并协助村民销售香莲、乌鸡等农特产品。同时积极向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汇报,将沈团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争取到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补助资金80万元,用于提升沈团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我成长于农村,知道农村之难,理解农民之苦。”这是周江经常挂在嘴上的话,也因为对农村这片土地了解得透彻、爱得深切,所以他能换位思考,能急群众之急、忧群众之忧,并想尽一切办法解群众之难。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围绕产业项目申报、农村低保评议、一事一议项目实施、劳动力输出、社会救助申请、危房改造、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矛盾纠纷处置等方面,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一年多以来,共化解群众矛盾6件,解决困难问题10余个,办实事好事30余件,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当了解到沈团村新考上贵州民族大学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潘婷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时,他上下奔跑为潘婷申请到浙江总工会帮扶的3000元助学资金,并发动身边朋友为她捐赠了4000余元的生活补助资金。当看到沈团村十八亩小学的孩子们课后只能在操场上围着大树转圈时,他积极与郑州童乡亲子乐园的代博士联系,为村小学的孩子们申请到足球、篮球、羽毛球、书籍、文具、玩具等价值6000余元的物资。在得知沈团村困难残疾群众龙景超家庭困难,需要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和赡养老母亲时,他积极将掌握的情况与村两委和街道负责人对接,为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并根据相关政策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使龙景超一家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在发放省文化和旅游厅驻黎平工作队向省红十字会协调的价值约6000余元慰问物资的时候,他和石井山林场的县派第一书记龙克启两个人肩扛手提,走村串寨第一时间将相关物资亲自发送到困难群众手里,让困难群众过上了一个温暖的新年。

“我来自农村,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有集体和个人的发展。”深知政策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周江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组织党支部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章党规,根据省、州、县、街道关于脱贫攻坚的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组织和指导村两委不定期学习政策文件,以邀请厅机关领导宣讲政策、致富带头人讲创业故事等形式认真抓好“三会一课”的开展,共培训党员干部600余人次。

三、唯有牢记为民宗旨,才能永葆为民本色

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运行机理探赜——关于慈善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 王 俊(1.94)

“该检查的检查,该治病的治病,该面对的面对。”随着就医过程的深入,我作为病患家属也开始乐观起来,“面对就是了”。

前路漫漫,唯勤勉与务实为其道。周江谦虚表示:“驻村对自己是一种提升和锻炼,与过去相比,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了解基层现状和实际,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民猛增,高校网络舆情活跃,高校网络舆情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分支。新的实证研究初步表明,高校网络舆情(popular feelings)具有区别于大众舆情的特殊性。其舆情发生、演化的基础条件是高校生班辈舆情及行为特点,该舆情依托自组织理论和非正式舆情观,形成特殊的意见舆情、评论舆情(public opinion),而主要不是事实舆情(sentiment of facts)。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可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实证性的研究材料与事实依据,对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引导有着重要的公共危机化解功能。

他以其踏实、勤勉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并先后被评为黎平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黎平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黎平县高屯街道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度优秀公务员。事实上,他曾于2013年到黎平驻村帮扶,2018年再次投身于侗乡的脱贫攻坚事业。在黎平帮扶的驻村岁月,他早已将自己的身心融于这一方土地,也早已把黎平侗乡当作自己的故乡。

(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郭渐翔

标签:;  ;  ;  ;  ;  

且把侗乡当故乡-记黎平县沈团村第一书记周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