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远 林卫(通讯作者)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 上海 201505)
【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两组各48例,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JOA、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相较于对照组32例(66.67%),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45例(93.75%)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康复护理;临床疗效;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210-02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遗传、腰骶骨先天性异常、腰椎长期遭受外力伤害以及退行性改变等,是主要的致病原因[1]。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腰部疼痛是临床上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对于较多患者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非手术方式治疗,病情可显著缓解或者能够痊愈,但是当没有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时,则需选择手术方式[2]。尽管有效根治方式是手术,但之后患者的疗效难以巩固,术后康复护理极为关键。此次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进行治疗,两组各48例,取康复护理的是观察组,择常规护理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恢复效果。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严重器质性、出血|生疾病者;不具备正常语言交流能力、患精神性疾病者。纳入标准:具备以下手术指征之一:经保守治疗有效或无效,但是疼痛较重且经常复发;病程>3个月;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首次发作即下肢症状特别明显,疼痛剧烈,处于强迫体位。其中观察组年龄为(24~85)岁,平均(50.2±4.6)岁,男26例,女22例,病程2~9年,平均(6.1±2.1)年;(23~86)岁之间是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52.1±4.2)岁,男29例,女19例,病程1~10年,平均(6.2±2.2)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择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在住院期间实施宣教指导、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等,以及物理及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 取康复护理。第一阶段护理:为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根粘连出现,需指导患者行创伤训练,以术后4h~3d为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膝关节维持伸直位状态,正确的被动抬腿方式,停留时间10~20 S,协助其被动抬腿保持30°~60°,配合踝关节强化运动,行双下肢相互练习,以转、跖屈、背伸为踝关节主要运动[3]。为了实现主动抬腿后动,需于术后积极缓解及改善患者的疼痛,经小幅度实现向大幅度训练过渡,20次/组,每次耐受≥30°,双下肢交替训练,且连续行6h。
第二阶段:需适时增加训练强度,于术后第4~14天。可通过佩戴腰围贴墙、背靠墙等,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腰背部柔韧性进,墙面及、臀、头、双肩等保持贴近状态,且3次/组,维持时间大概是5min左右,两组/d[4]。叮嘱患者在行伸背运动时,小腹无需与床面分离,保持俯卧位,上半身后仰保持抬头状,且下肘撑床,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维持10~20s的时间,双手保持直臂平升的状态,于抬头后仰时。叮嘱患者在行伸曲髋膝运动中,主要实现对髋、膝关节屈伸,保持仰卧位,单侧膝关节以手抱住,维持5s时间,渐渐靠近于胸部。单膝关节为其一,之后变为双膝关节,3次/d,且5次/组。
第三阶段:为了增强腰背部肌肉强度,需适当行下床活动,在术后第2周进行。要求患者在行五点式腰背部肌运动训练时,屈髋、肘、膝,保持仰卧位,将腰背部抬高,支持双足及枕骨、双肘的支持作用,3组/d,20~30s/组。双脚和肩同宽分开状态,进行伸腰运动训练,坚持20~30s放松,腰部保持后伸[5]。行飞燕式背肌运动训练,叮嘱患者抬头挺胸,保持去枕平卧俯卧位,双手放于背部,头、胸、双腿三者在膝关节伸直后同时用力,脱离3-5 S床面后放松。在出院之后患者需再连续进行3个月的上述康复操作训练。出院后需纠正患者不良姿势,监督指导是否坚持康复运动训练,为了降低复发率,需做好腰背部保护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恢复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相较于对照组,经不同方式护理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JOA、SF-36评分显著较高,但是VAS评分显著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骨科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及多发病,功能发生异常及腰椎外源性稳定因素转变之后,会发生腰椎生物力学变化。在治疗患者的疾病中,手术为常用方法,但是可能复发。近些年在临床上早期康复护理获得广泛应用,积极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循序渐进的进行伸腰、飞燕式背肌、五点式腰背部肌运动训练,可松解粘连,改善术后炎症反应,活动灵便无疼痛,腰背部肌肉功能增强,且降低复发率。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经不同方式护理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JOA、SF-36评分显著较高,但是VAS评分显著较低;相较于对照组32例(66.67%),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45例(93.75%)较为优异。经此次研究证实,功能康复训练能够防止肌肉萎缩性改变的发生,增加患者肌强度及耐力。良好改善腰椎局部血液循环,吸收局部肿胀,以及增强神经肌肉活动功能。维持脊柱平衡,同时恢复腰椎稳定性。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够加快疾病康复速度,且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凤,谢敏飞,林佳佳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47-150.
[2] 郑蝶梅,彭程,陈江华等.早期康复护理对射频消融术加臭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0):166-168.
[3] 董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3):34.
[4] 吴旭旭,张迎春.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3):2579-2582.
[5] 严晓云,李玉伟,温艳等.应用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6):85-89.
论文作者:于志远 林卫(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腰椎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功能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