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粘土供应 抑制粘土砖的生产

阻止粘土供应 抑制粘土砖的生产

一、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樊非[1](2016)在《新型粮食仓房围护墙体保温隔热、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粮食的安全,每朝的统治者无不“以备凶荒均筑仓储粮”,对战争的顾虑不得不使我们做到在不依赖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也要保障粮食供应的自给自足,在非洲因战乱导致的粮荒已经说明了粮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的粮食消耗量巨大。“粮食以收获为分界线,可分为产前和产后两大阶段。粮食产后阶段包括收购、销售、运输、储存、加工和进出口等主要环节。在产后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在于改进粮食收购、运输、储存、加工方式,降低粮食产后损耗,提高粮食储藏品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倡导科学饮食,减少粮食浪费”。【1】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粮仓建筑,这对于缓解农民卖粮难、储粮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我们的仓储建筑缺乏科学的热工计算,隔热密闭性能不理想,粮食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了,储藏效果始终不理想,储粮的品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储粮品质,实现低温保鲜绿色储粮,除了依靠通风、机械制冷等措施保证粮仓的储粮品质之外,粮仓围护结构的“气密性、保温隔热性”等综合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储粮安全也至关重要。本课题根据低温绿色储粮的要求,从仓房建设的角度,在建筑设计、墙体构造和基本建设实践中,采用节能新材料、新构造做法、注重自然通风,设计出适不同仓型的墙体保温隔热、气密构造措施,优化粮仓保温隔热气密设计。用最新的建筑科技手段、新型的建筑材料开发出我们自己的粮食仓储保温隔热、气密性综合技术,利用传统建筑行业科技进步,摸索出粮仓建筑中新型构造措施。

王志波[2](2014)在《膏体充填开采数值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膏体充填开采是现在作为解决三下压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开采方法,膏体充填开采对安全性大幅提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采出率、保护生态环境等益处,该充填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完全符合了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开采,并可以有效解决“三下”压煤、矸石山占地等问题。本论文将结合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煤矿充填开采覆岩的移动规律以及地表下沉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膏体充填开采对岩层的控制区别于传统的开采方法,由于充填体控制了岩层的移动,因此膏体充填条件下的覆岩移动与地表下沉不同于传统开采方法。相比于其他充填开采技术,膏体充填技术最大优点在于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顶板并未发生垮落。采场前方与控顶区的顶板下沉,充填体的支撑作用采空区顶板其下沉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的关键是控制直接顶及其下位老顶的移动变形。只要直接顶及其下位老顶的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保护地表构筑物不受破坏的目的即可达到。本文主要采用数值计算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充填开采时充填率对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过程及破坏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充填体的支护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揭示膏体充填采煤的覆岩移动特点,本文在不同充填率下对其进行物理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上覆岩层发育了弯曲下沉带和微小裂隙带而不会出现垮落带,使上覆岩层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强度。对小屯矿膏体充填开采系统及工艺流程做了全面的阐述。探讨了充填开采的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对小屯矿充填开采时地表下沉系数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在地表下沉系数控制在0.16以内时,可以达到对南旺村地表构筑物的保护要求。最后结合小屯矿充填工作面具体情况,对小屯矿充填工作面充填开采后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了小屯矿充填开采的成本构成,并对小屯矿充填开采取得的成果做了介绍。

宋日升[3](2013)在《基于材料技术演进的武汉近代砖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建筑材料,至今,仍是人们常用的建筑墙体材料。近代工业革命使世界步入了机械化工业化时代,砖的制造生产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汉口开埠,这些材料、技术相关成果也被输入到武汉,直接影响了武汉的近代建筑形式与城市风貌。近代武汉地区,砖自身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营建方式从传统水木作坊向近代营造厂转变,而新兴的近代砖瓦厂又给近代建筑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汉地区悄然地由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的转变。而砖的大规模生产,迅速确定了其在建筑材料中的主体角色,以及砖建筑在近代建筑中的地位。但随着混凝土与钢材等新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中投入使用并逐渐成熟,砖与砖建筑在经历了一轮兴盛后逐渐式微。本文从建筑材料技术发展的视角去解读建筑的发展,尤其着眼于武汉地区近代砖建筑的演进,并将其置于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制砖技术的发展对建筑形式转变的影响的时间维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材料技术的转变对建筑形式乃至城市风貌的影响的空间维度中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影响砖的材料表现的物质性,即对砖的属性的认知。砖的属性与砖的材料表现之间的关联,不仅限于砖的材料制作,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他建筑材料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而这些都决定了在近代武汉砖在材料表现方面必然遇到的变革与困境:其结构真实性的离席、材料表现力的失位以及砖与砖建筑的式微。论文在理论上揭示砖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砖的材料表现之间的隐性逻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与建筑的材料表现之间的隐性逻辑。

成帅[4](2011)在《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文中认为近代历史性建筑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形成,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得到认同,对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类建筑大多已百岁,自然衰退与人为的不当损害或忽视使部分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劣化迹象,因此对其进行维护与维修也逐渐成为减缓其劣化进程的要求。但目前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却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与不平衡。本文试图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近代历史性建筑的材料、要素与构建方法,常见的检测技术,探讨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劣化迹象与成因,进而针对具体劣化问题,归纳保护维修实践的案例,寻求常用的、合宜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借鉴国内外较先进的保护维修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特点来兼收并蓄的分析采纳国际上常见的维修技术,并分析部分以往不恰当的维修方法及后果,为将来成功的维护与维修提供技术参考。论文中穿插结合作者参与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与原浙江兴业银行的维修工程实践,作为重要的案例,同时针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组成部分的特点,兼收国内外的部分保护修复案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通过上述工作,对维护与维修技术相关的问题与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对具体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提示。当然由于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包含范围广泛,设计领域诸多,庞大复杂,其难度非常大,故本文主要还是择取较广泛常见的建筑材料与要素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来择要分析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保护实践有借鉴作用。

蔡洪彬[5](2011)在《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历史开始于大约300万年以前。从起初的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产方式,到如今的自动化、工业化生产,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成为了全球现代化进程大车轮下的“冤魂”。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现。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的结果也导致了对于传统的遗弃和人文关怀的丧失。本文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剖析,结合对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生态足迹和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生态效益的理论溯源分析和对生态效益与建筑的密切关联的探寻,解析建筑生态效益的理论内涵,并对建筑生态效益的特征进行分析,开辟建筑设计新视野。文章基于对建筑复合系统生态流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系统协同生成,并通过对生态流结构分析和协同机理的解析,提出和分析了建筑系统生态关系四面体,揭示价值观与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相互关系和在生态流协同作用时的引导作用,进而提出分别基于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三个方面的调控来促进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成,并由此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协同生成机制。论文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自然价值实现,分析自然要素和自然价值的内涵及其与建筑生态效益的紧密联系,指出建筑的建造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价值不断地向人工环境内化的过程,继而提出两个设计策略,一个是基于发挥自然内在价值的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一个是基于发挥自然系统价值的响应自然规律的建筑设计策略。论文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态福利体现,并阐释了生态福利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强调生态福利才是人类幸福感的真正源泉。论文将契合生态福利理念的能值分析理论引入到建筑生态效益表达中,并提出以能值流代替货币流作为串联整个价值体系的衡量尺度,能更准确地表达生态福利理念对于自然价值的重视。同时提出以生态福利为导向的建筑生态效益边际分析。提出表征建筑生态效益弹性的k值,来体现建筑活动中收益的变化量随成本变化而变化的程度,继而提出三种建筑生态效益表现形式,并通过边际分析指出低成本高收益形式最能体现生态福利和建筑生态效益的本质。最后提出了体现生态福利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理论内涵,强调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此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系统协同生成、建筑生态效益的自然价值实现以及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态福利体现,以期为当前正在蓬勃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设计和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旻臻[6](2004)在《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粮食仓房围护墙体保温隔热、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粮仓现状研究
        1.2.2 国内粮仓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平房仓、浅圆仓的种类及其墙体设计要求与问题
    2.1 概述
    2.2 平房仓、浅圆仓的类型分类
    2.3 墙体与仓壁的设计要求
        2.3.1 平房仓墙体设计
        2.3.2 浅圆仓仓壁设计
    2.4 墙体、仓壁设计的问题
        2.4.1 保温隔热设计的问题
        2.4.2 气密性设计的问题
第三章 粮食平房仓、浅圆仓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
    3.1 概述
    3.2 平房仓、浅圆仓墙体保温隔热的必要性
    3.3 仓房墙体保温隔热性的计算方法
    3.4 平房仓、浅圆仓墙体保温隔热技术措施
        3.4.1 平房仓墙体保温隔热
        3.4.2 浅圆仓墙体的保温隔热
第四章 粮食平房仓、浅圆仓墙体的气密性构造
    4.1 概述
    4.2 国内外仓房气密性标准
        4.2.1 国外粮仓的气密性标准
        4.2.2 国内粮仓的气密性标准
    4.3 影响平房仓、浅圆仓气密性能的因素
        4.3.1 影响平房仓气密性能的墙体因素
        4.3.2 影响浅圆仓的气密性能的因素
    4.4 平房仓墙体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
        4.4.1 针对墙体本身气密性构造措施
        4.4.2 针对墙体与屋顶、地面接缝处气密性构造措施
        4.4.3 针对墙体上门窗的气密性构造措施
    4.5 浅圆仓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
        4.5.1 针对浅圆仓仓壁气密性构造措施
        4.5.2 浅圆仓孔洞的气密性构造措施
        4.5.3 浅圆仓仓壁、地面接缝的气密性构造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2)膏体充填开采数值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膏体充填和充填材料的特性
    2.1 膏体充填及其特点
        2.1.1 充填膏体概念
        2.1.2 膏体充填的基本特点
    2.2 膏体充填料浆的流动特性及流变特性
        2.2.1 膏体充填料浆的流动特性
    2.3 回填浆料的可泵性
        2.3.1 膏体充填对充填浆液要求
        2.3.2 膏体料浆坍落度
        2.3.3 细骨料和粗骨料配比
        2.3.4 能泵和流变关系
    2.4 膏体充填材料
        2.4.1 充填材料的选择原则
        2.4.2 常用膏体充填材料
        2.4.3 膏体充填浆液配比
    2.5 小结
第3章 膏体充填作用机理
    3.1 粉煤灰煤矸石胶结充填体的的作用机理
        3.1.1 概述
        3.1.2 支护作用
        3.1.3 协同配合作用
        3.1.4 充填机理
        3.1.5 综合作用机制
    3.2 煤矸石作为充填原料的性能评价
        3.2.1 煤矸石主要利用途径
        3.2.2 主要煤石的性质和分类
        3.2.3 煤炭作为填充骨料性能评估
    3.3 粉煤灰胶凝作用机理
        3.3.1 粉煤灰主要性能和分类
        3.3.2 粉煤灰的胶凝性能
    3.4 粉煤灰煤矸石似膏体胶结充填作用机理
        3.4.1 粉煤灰、水泥砂桨的水化反应机理
        3.4.2 粉煤灰、水泥、煤矸石砂浆的水化反应机理
    3.5 小结
第4章 膏体充填开采数值模拟分析
    4.1 膏体胶结充填体强度分析
    4.2 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下沉量因素
        4.2.2 压缩量因素
        4.2.3 岩性因素
    4.3 膏体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
        4.3.1 减小充填前顶板下沉量
        4.3.2 提高充填体的接顶效果
        4.3.3 降低充填体压缩
    4.4 数值模拟分析
        4.4.1 数值模拟实验的原型
        4.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5 数值模型的模拟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充填技术效果预测与现场观测方案
    5.1 膏体充填开采沉陷预测及其对地表房屋损害分析
        5.1.1 膏体充填地表沉陷量分析
        5.1.2 膏体充填开采地表变形分析
    5.2 充填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措施
    5.3 投资概算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5.3.1 充填系统建设费用概算
        5.3.2 膏体充填成本概算
    5.4 膏体充填节省费用计算
        5.4.1 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经济效益分析
        5.4.2 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社会效益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材料技术演进的武汉近代砖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论文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阐释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阐释
        1.3.3 研究方法
    1.4 既往研究
        1.4.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状况
        1.4.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状况
    1.5 研究框架
2 《天工开物》及传统制砖技术
    2.1 《天工开物》与“造物”思想
        2.1.1 《天工开物》简介
        2.1.2 《天工开物》所反映的“造物”思想
        2.1.3 “造物”与建筑
    2.2 传统制砖技术的发展
        2.2.1 《天工开物》中的制砖技术
        2.2.2 传统制砖技术的重要发展
        2.2.3 传统砖窑的重要发展
    2.3 传统制砖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2.3.1 传统制砖技术与砖
        2.3.2 传统制砖技术与建筑
        2.3.3 砖与砖建筑的角色转变
    2.4 本章小结
3 近代制砖技术的发展
    3.1 近代制砖技术的重要发展节点
        3.1.1 十七、十八世纪砖的精制
        3.1.2 模制砖块的机械化生产
        3.1.3 新型砖窑的产生
    3.2 传统与近代制砖技术比较
        3.2.1 间歇式窑与连续窑
        3.2.2 手工制砖与机制砖
        3.2.3 《天工开物》和《R.I.B.A. Kalendar》
    3.3 本章小结
4 武汉近代砖建筑之发展
    4.1 武汉近代建筑的时代背景
        4.1.1 社会事件与现象之影响
        4.1.2 不同类型建筑的之兴盛
        4.1.3 近代营造厂与建筑设计机构
    4.2 武汉近代制砖技术的产生
        4.2.1 近代砖的生产技术的引入
        4.2.2 水木作坊到营造厂的转变
        4.2.3 近代砖瓦厂的兴盛与砖的机械化生产
    4.3 武汉近代建筑结构形式衍变
        4.3.1 传统建筑及其结构形式
        4.3.2 近代砖建筑与砖的建筑
        4.3.3 近代材料技术发展的影响
    4.4 武汉近代砖建筑形式转变
        4.4.1 武汉传统居住建筑之风貌
        4.4.2 武汉近代居住建筑之发展
        4.4.3 砖材料发展之影响
        4.4.4 其他材料发展之影响
    4.5 砖建筑之变的理论总结
        4.5.1 平面之变及其原因
        4.5.2 立面之变及其原因
    4.6 本章小结
5 砖的属性及其材料表现的关系
    5.1 砖的属性认识
        5.1.1 砖的本性和属性
        5.1.2 由实验揭示的砖的属性
        5.1.3 人类学视角的砖的属性
    5.2 砖的建构逻辑
        5.2.1 砖的“面饰”属性
        5.2.2 砖的“空间”属性
        5.2.3 砖的显现与隐匿
    5.3 砖的材料表现的处境与困境
        5.3.1 结构真实性的离席
        5.3.2 材料表现力的失位
        5.3.3 砖与砖建筑的式微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4)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释义
        1.1.2 研究对象与框架
        1.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相关理论
    2.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1.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
        2.1.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2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与原则
        2.2.1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
        2.2.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原则
    2.3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2.3.1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材料选择
        2.3.2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选择
第三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维护与维修技术
    3.1 近代历史性屋顶的意义
    3.2 近代历史性屋顶形式、要素与覆面材料
        3.2.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类型
        3.2.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主要要素与细部
        3.2.3 近代历史性建筑坡屋顶的覆面材料
    3.3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与劣化迹象
        3.3.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
        3.3.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劣化迹象与成因
    3.4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维护、维修与替换
        3.4.1 屋顶维护、维修与替换的方式选择
        3.4.2 屋顶的历史研究
        3.4.3 历史性屋顶维护措施
        3.4.4 历史性屋顶的维修与替换
第四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砖砌外墙维护与维修技术
    4.1 建筑用砖的历史
    4.2 近代建筑砖砌体的特征认识
        4.2.1 砖的类型
        4.2.2 砖的形状、尺寸与色彩
        4.2.3 砖砌体的砌筑方式
        4.2.4 灰缝砂浆和外形
    4.3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劣化问题的识别
        4.3.1 砖砌外墙的检查
        4.3.2 砖砌外墙的劣化迹象
        4.3.3 砖砌外墙的检测技术
        4.3.4 砖砌外墙的结构问题
        4.3.5 砖砌外墙的劣化成因
    4.4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4.4.1 砖砌外墙的结构缺陷处理与加固措施
        4.4.2 砖砌外墙的维修措施
        4.4.3 砖砌外墙的清洗技术
第五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5.1 外墙石材的分类与性质
        5.1.1 天然饰面石材分类
        5.1.2 砌筑石材
    5.2 外墙石材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5.2.1 实心石质墙
        5.2.2 饰面厚石板
        5.2.3 饰面薄石板
    5.3 外墙石材劣化病害与检测技术
        5.3.1 石材劣化病害
        5.3.2 石材检测技术
    5.4 近代历史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
        5.4.1 维修工作的说明
        5.4.2 外墙石材的维修措施
        5.4.3 外墙石砌体重嵌灰缝
        5.4.4 石材墙面的清洗技术
        5.4.5 外墙石材的加固保护
第六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木构件与铁件维护与维修技术
    6.1 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1.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1.2 木构件检查与检测
        6.1.3 木构件的替换与维修技术
    6.2 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2.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2.2 历史性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况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生态效益的基本阐释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恢复生态学
        2.1.3 生态足迹
        2.1.4 生态包袱
        2.1.5 系统论
    2.2 建筑生态效益的概念界定
        2.2.1 生态效益的概念源起
        2.2.2 建筑生态效益的定义
    2.3 建筑生态效益的特征及实现机制
        2.3.1 建筑生态效益的特征
        2.3.2 建筑生态效益的实现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生态效益的系统协同生成
    3.1 建筑复合系统的生态流结构
        3.1.1 能量流结构体系
        3.1.2 物质流结构体系
        3.1.3 信息流结构体系
        3.1.4 建筑系统生态流协同机理解析
    3.2 基于能量流的建筑生态效益生成
        3.2.1 能量流的诱导
        3.2.2 能量流的转换
        3.2.3 能量流的储存
        3.2.4 余能的回收再利用
    3.3 基于物质流的建筑生态效益生成
        3.3.1 物质资料的近距输入
        3.3.2 物质材料的高效应用
        3.3.3 废弃物质的输出再生
        3.3.4 废弃场地的复兴更新
    3.4 基于信息流的建筑生态效益生成
        3.4.1 可识别信息的提取与重构
        3.4.2 可变信息表达
    3.5 建筑生态效益的协同生成机制
        3.5.1 竞争互促
        3.5.2 合作互补
        3.5.3 序参量的协作调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生态效益的自然价值实现
    4.1 自然要素价值体现
        4.1.1 自然要素
        4.1.2 自然价值
        4.1.3 自然要素的建筑自然价值
    4.2 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
        4.2.1 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
        4.2.2 建筑要素的环境融合设计
    4.3 响应自然规律的建筑设计
        4.3.1 有机生长的柔性空间设计
        4.3.2 顺应自然规律的形态设计
        4.3.3 刚柔相济的建筑防灾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态福利体现
    5.1 生态福利理念阐释
        5.1.1 生态福利内涵
        5.1.2 生态福利特点
    5.2 契合生态福利的能值表达
        5.2.1 能值分析的基本概念
        5.2.2 能值分析与能量分析的比较
        5.2.3 全寿命周期成本观的树立
        5.2.4 能值分析体现生态福利
    5.3 生态福利导向的边际分析
        5.3.1 边际分析法探源
        5.3.2 建筑生态效益边际分析
        5.3.3 边际分析体现生态福利
    5.4 体现生态福利的建筑设计策略
        5.4.1 引导规范个体行为
        5.4.2 建筑功能的复合化
        5.4.3 人性化的施工管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粮食仓房围护墙体保温隔热、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D]. 樊非.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2]膏体充填开采数值模拟分析与应用研究[D]. 王志波.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3)
  • [3]基于材料技术演进的武汉近代砖建筑发展研究[D]. 宋日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4]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D]. 成帅. 天津大学, 2011(05)
  • [5]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D]. 蔡洪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6]堵住黏土供给 抑制黏土砖生产[J]. 旻臻.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4(01)

标签:;  ;  ;  ;  

阻止粘土供应 抑制粘土砖的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