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政管理论文,误区论文,本科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190(2007)03-0085-03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不仅基本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务员在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说行政管理专业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已开设多年,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何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如何采取措施,对本科阶段的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改造,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此,我们应当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这也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当务之急。

一、当前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若干误区

误区之一:办学理念上认为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了无限政府、绝对权力的认识,将行政管理视同政府管理。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公共行政理念过分强调行政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不对等性,忽略了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以及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其行政活动的监督,使行政管理日益凌驾于社会和人民大众之上。在这种意识指引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能力锻炼等诸方面都会偏离现代社会发展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产生服务意识、公众意识和责任意识。

误区之二: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全而杂”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表述的致命弱点在于: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对行政管理人才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不清晰,有泛管理之倾向。“据调查,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毕业时仍不明白行政管理究竟是什么专业。这种现状若任其发展,势必会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走向死胡同”[1]。

误区之三:大学就应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

从国内目前许多院校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20%。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较弱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限制知识的发挥与运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表明,行政管理的性质在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因素上将不断增强,因而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理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误区之四:行政管理专业应当主要开设政治学类基本课程

由于行政学与政治学关系极其密切,早期的行政学就是脱胎于政治学,因而许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据查阅的资料反映,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政治学类的课程有8门,占专业课程总量的1/6。与此相适应的,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类、经济学类课程占比较少。本应开设的一些基础类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均一概省略,实为遗憾。

误区之五:大学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和人格精神培养是以后工作中的事

综观国内大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安排,不难发现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占总学时的比例均高达80%以上,有的甚至占90%以上。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和人格精神的养成教育则普遍缺乏。这固然与实践基地难找、相关指导教师不足等因素有关,但作为该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主要是从事人的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优秀的人格风范,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构想

为全面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率,使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必须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新办法,开创新局面。

(一)正本清源,确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即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是人才培养首先应当明确的方向性问题。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努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公众至上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专业意识,形成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意识。在具体目标定位上,确定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质量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行政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积极探索,建立课程设置新体系

美国学者佛兰德·S·柯伯恩曾经指出:教育经费政策、课程政策、学生政策、教师政策、教育管理政策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的教育政策[2]。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看,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仅仅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课程设置的门类、科目和学时等,给各高校享有充分的课程设置自主权。但从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上看,既没有真正领会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变化的目的和意义,也没有充分利用课程设置自主权,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较大改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入,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等理念的广泛传播,我国行政从“管理”到“执法”的转变[3],必然要求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便使该专业保持活力和适应性。

1、宽口径厚基础

要明确本科教育主要是一种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尚处于次要位置。国外许多高校认为大学阶段应当主要进行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过早的专业教育只会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西方,行政学一开始就被视为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特别强调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因此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2、课程设置要少而精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虽涉及诸多学科,但也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要对一些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适当合并和清理。一些内容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自修的课程,如《当代中国政府》、《当代中国政府制度》、《文秘学》、《档案学》、《公文写作》等,可以采用辅导答疑或压缩合并等方式,尽量少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数。

3、课程设置要体现自身特色

美国公共管理院校的行政管理类专业设置差异比较大,各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都极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政策规划与发展学院的本科专业侧重于公共政策、管理和规划,而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政策的研究[4]。鉴于此,在我国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也可以结合本专业师资力量和研究方向,侧重于或城镇公共行政管理,或文教行政管理,或卫生环保行政管理等方向,开设一些独有特色的又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4、积极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厦门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新增了一些课程:公共管理伦理、政策分析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人才测评、比较政府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和新政治经济学等[5]。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公共行政管理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以便让学生接受和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在我们坚持不懈努力之下,一个多学科融合知识内容前沿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必将对学生受益匪浅。

(三)励精图治,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盛行于美国管理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又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实训等,使学生接触了大量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2)极力做好案例库的选编工作。(3)做好案例教学的试点工作。

此外,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应努力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传统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

(四)精心设计,认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与技能训练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该专业教学中应当安排相当一部分课时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通过强化实习实验、模拟操作、案例探索、现场观摩、科研论文写作、对抗辩论、方案策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运用甚至修正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逐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学校以及任课教师应当从不同角度告知学生,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政治素养。这一切只能借助于勤奋刻苦的读书获取。为此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薄弱环节,拟定读书计划,并定期组织规模不等的读书心得交流会。

能够独力完成“自己的”论文,写出一手的好字,无疑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胜任职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针对性开展学年论文写作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练就一付“好口才”,就应注意对学生的平时引导和训练。可以是开展经常性的讨论会;尝试面试考核;定期开展讲演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2、积极开辟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大多学校在该专业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但这一做法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时间;二是一旦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再回到书本中去。因此,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这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收效,增加实际工作能力。待第八学期再安排10周时间去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识,处理问题或许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课教师也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

(五)齐心协力,合理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推行和取得效果。要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诚然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多专职教师尚无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对行政管理工作体会不深,因此在理论上也就难以有突破。为此,我们可通过以下三方面予以完善和提高:

(1)引进,即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尤其在行政管理理论方面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以及在国内外、境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2)培养,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进修,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此外与政府机构沟通合作,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取得在实际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的机会。

(3)聘任,即聘请既有丰富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来校开办专题讲座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等。这样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资力量,拓展了学术交流通道,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标签:;  ;  ;  ;  ;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_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