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康法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论文_宋斐,陈丽萍,姜永霞

宋斐 陈丽萍 姜永霞

(连云港市中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 目的:对针康法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5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针康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治疗疗前及治疗后5周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5周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针康法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 针康法;情景模拟;脑梗塞;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9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ang's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system on the movement function in recovery period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5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ang's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system. Therapeutical effect were assessed with the Fugl - Meyer scale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five weeks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5 weeks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The Tang's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system can improve the movement disturbance in recovery period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 it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as well.

【key words】 Tang's Approach;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我国脑梗塞病发病率逐年递增,随着抢救水平提高,脑梗塞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仍较高。脑梗塞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方法,以及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采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唐强教授等人的针康法(以下简称为唐氏针康法)[1-2]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的方法,对脑梗塞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我科住院脑梗塞恢复期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4~72岁,平均(60.7±7.4)岁;病程8~81天,平均病程(20.9±9.4)天。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2~71岁,平均(60.1±8.1)岁;病程9~76天,平均病程(20.5±8.9)天。如表1所示,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的脑梗塞诊断标准: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无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作CT或MRI检查。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全部病例经CT或MRI诊断为脑梗塞;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④无明显视听障碍;⑤能够集中注意力达 30min;⑥患侧肢体肌力≥2级,坐位平衡≥2级;⑦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②伴意识障碍;③先天或幼年疾病致学习困难;④心、肺、肾功能中度以上衰竭;⑤明显痴呆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恐惧针灸者;⑧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针康法配合情景模拟康复治疗系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1.1 针康法

唐氏针康法其头针方法采用的是于氏头穴丛刺长留针法[4]。取穴: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和2寸的平行线 ),顶前区 (前顶至囟会其向左,右各1寸和2寸的平行线),枕下区(脑户至风府及从玉枕至天柱)。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0.25mm×40mm毫针,按上述穴区向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每个穴区留针5根,共计15根。留针期间,每隔2小时捻转1次,200次/min,每针捻转1min,留针6小时,直至出针,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5周为1疗程。

保留头针的同时,采用Bobath为主的疗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包括不良姿势矫正,卧位四肢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床上翻身、移动及肌耐力,运动协调静态、动态、坐位平衡、手功能训练等,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每次40min,5周为1疗程。

2.1.2 情景模拟训练

保留头针的同时,采用荷兰SilverFit公司生产的情景模拟与现实互动康复系统(规格型号:SN:1.10.0105荷兰制造)中的坐位、上肢、下蹲、平衡及步行等功能训练项目。依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并有专人进行保护及指导,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困难渐进地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每次治疗40分钟,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5周1疗程。

2.2 对照组:唐氏针康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给予治疗组治疗方法中的针康法治疗,其中头针留针6小时,康复训练每次治疗40分钟,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5周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3.2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应用SPSS 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5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入院治疗前提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5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近年来,头针疗法成为我国传统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头穴丛刺法是于致顺教授根据古籍和多年使用头穴针刺治疗疾病的临床总结。其优点:实现了以头穴选取从点、线、面的飞跃,记忆方便,易于掌握;长留针减少患者的日针次数,并加强针刺的效应,提高临床疗效[5]。唐强教授在于氏头穴丛刺的基础上,将头穴丛刺和现代康复治疗方法有机地相结合,提出了“唐氏针康法”理论,并进行了相关机理的研究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在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6]。

随着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典的Brunnstrom 、Bobath、Rood、PNF等治疗手法在康复功能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形式上比较枯燥的训练方式使得患者对康复训练缺乏兴趣,也缺乏信心。目前,国际上许多康复中心提出情景模拟康复治疗的方法,这是一种可以重现真实生活场景的康复训练方法。情景模拟能大大地鼓舞患者并引起患者康复训练的兴趣,使得患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训练项目。我科使用荷兰SilverFit公司生产的情景模拟与现实互动康复系统,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康复治疗手段。不仅让患者的肌力、坐站转换、步行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尤为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患者对医院和家属的依赖,使得患者能提前回归家庭和工作。

针康法与情景模拟康复治疗的结合,提高了两者的治疗效果,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针康法结合情景模拟康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换个角度来看,本研究方法也扩展了针康法的外延。唐强教授提出了针康法理论,所使用康复治疗技术往往是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目前为止暂未涉及到情景模拟康复治疗方法。本研究合理应用针康法理论,拓展康复治疗的手段,丰富康复治疗内容,为针康法理论的应用提供新方法及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强,朱冬梅,刘景隆等.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7—698.

[2]邢艳丽,王艳,朱路文.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4—306.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栓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179.

[4]王薇,周国滨,于致顺.于致顺主任医师头针治疗经验[J].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6) :29-31.

[5]唐强,阮野.中风后焦虑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治疗效果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7):88.

论文作者:宋斐,陈丽萍,姜永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针康法结合情景模拟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论文_宋斐,陈丽萍,姜永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